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视界 | 探访耶稣诞生地——伯利恒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蓝波湾庄园 Author 王志勇


 

作者简介    


王志勇 上世纪九十年代,作为联合国维和部队军事观察员先后两次赴中东及海湾地区执行任务。在海湾战争期间,曾任联合国维和部队驻该地区的首席军事联络官。


四十年前,曾陪同一位加拿大籍的犹太人在北京、西安、广州旅游两周,分手时他送我一本《圣经》,说这是学习英语的最佳教科书。此后,囫囵吞枣地读过若干遍,似是而非地获知一些有关基督教的信息。“耶稣”在我心目中始终是个谜,是人?是神?

三十年前,我作为军事观察员参与了联合国在中东地区的维和行动。该任务区覆盖以色列、埃及、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五个国家,故得到了去耶稣诞生地——伯利恒的机会。




从耶路撒冷到伯利恒不过是一箭之地,但那里的治安状况极差,尤其是进入加沙地带,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人员及车辆经常会遭遇袭击。根据联合国维和部队的相关规定,维和部队人员遭遇袭击时有权实施自卫反击,这是绝大多数人无法接受的!因为用石块砸联合国维和部队车辆的大多是些未成年的儿童,有谁能开枪射杀孩子?!

于是,我们一行几人全部脱下军装换上便衣,也没开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车,租了辆出租车,以旅游者身份进入伯利恒后,即直奔马厩广场的圣诞教堂。

尽管游客不多,但教堂实在太小,每次只能进入几十人,我们排队进入教堂时已近中午时分。我听力不佳,且英语水平有限,只好紧靠导游旁边,一是能多听些介绍,二来也能看得清楚些。




据传说,公元前一年12月24日,耶稣的母亲玛利亚在丈夫约瑟的陪伴下奉旨来到故乡伯利恒报户籍。因没有找到住处,只好住进一间马棚,当夜在马槽里产下一男婴——耶稣。耶稣三十岁开始传播基督教,被教徒奉为救世主,三十三岁经罗马总督审判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复活升天。

在耶稣诞生地建立的圣诞教堂内有一类似我国佛龛式的祭坛。祭坛下的地面上有一个直径约30公分、周边镶嵌着花边的圆孔。




导游是用英语讲解,神情肃穆庄严,语速缓慢,其中一些专业词汇似是希伯来语,听起来很吃力。身边的游客可能大多数是基督徒,十分虔诚专注地听着,不时在胸前画十字,或随导游祈祷。

导游指着祭坛下的圆孔介绍道:“这下面就是耶稣诞生的马槽。”

游客依次走到圆孔前认真观看,有的游客还伸手进去探摸。轮到我过去观看时也把右手伸进去,摸到一块石头的平面,有点儿凉,但不大。一起去的同事举起相机要拍照,身边的一位游客很有礼貌地举起右手食指对他晃了晃。我才注意到,尽管多数游客胸前都挂着相机,但都没有拍照。

从教堂出来,导游宣称:将要沿着耶稣当年背着十字架走过的“苦路”(VIA CRUCIS)去瞻仰耶稣殉难、复活、升天的圣地。




在伯利恒城内沿着一条狭窄巷道缓步走着,教徒们齐声咏唱着圣歌,来到一个未加刻意修整的广场上,导游开始讲解。随后走走停停,边走边讲,因是跟随教徒们的队列后面,我几乎听不到导游的声音,但确感到一种莫名的明亮及温暖。

当晚回到耶路撒冷驻地想给女儿写封信,拿起笔来琢磨片刻又放下,不知能否告诉她:耶稣是确有其人。




撰写此文前特意请教女儿: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区别。女儿说:天主教、东正教、新教都属基督教,天主教的最高领导是梵蒂冈的教皇,教规更为严格,且其神职人员不能结婚。

女儿在英国留学时住进伦敦一天主教修道院,成为第一个入驻该修道院的中国留学生。那个修道院在二战期间曾收留了很多难民,包括那位携妻小从奥地利逃出来的特拉普上校(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原型人物)一家人。




我在南美工作回国休假的途中特意在伦敦停留几天,在那个古老的修道院里见到了很久未见的女儿。沉静且彬彬有礼的修女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女儿也从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姑娘蜕变成沉稳、理智的大学生。 

女儿告称,她在伦敦过第一个圣诞节时外出打工(去养老院当义工)了,自感未过“洋节”是件挺中国的事。出乎意料的是过后不久的春节,修道院的修女及留学生竟然专门去唐人街买来春联、灯饰及食材,特意学包饺子,在修道院给她过了个中国式的大年三十及大年初一。此后,每逢圣诞节只要女儿在伦敦都会入乡随俗地与修女们一起过“洋节”。




获知女儿住进了伦敦的修道院,我母亲不无担心地问我弟弟:“她不会入教吧?”

“不会!兴许她还能把修女们说服改信马列呐!”

其实,最终的结果是平局:女儿没入教;修女们也没改信马列。获取硕士学位回国不久,女儿便成为了中国民主同盟的盟员。




-End-

图文 | “蓝波湾庄园” 

作者 | 王志勇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书屋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