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歌,友谊的纽带(下)

张世选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作者简介

张世选 资深翻译家,曾任中国画报出版社审读、人民画报乌文组组长等职。

点击阅读 往期精彩

诗歌,友谊的纽带(上)

07

拉合尔早餐吃请

拉合尔是巴基斯坦的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巴基斯坦的心脏和文化首都。拉维河从市区穿过,滋润着这里的土地与植物。这里的树木四季翠绿,花卉终年开放,处处花香扑鼻,沁人心脾。这里有莫卧儿王朝的皇城古堡、镜子官、夏丽玛皇家花园、皇家清真寺,有著名的旁遮普大学及其他高等学府;这里的每一条街巷都有一个历史故事;这里人杰地灵,名士荟萃,是巴基斯坦独立运动的思想领袖、被誉为“东方诗人”的伟大哲学家伊克巴尔,印巴进步文学运动的发起人之一、现代最杰出的诗人费兹和进步诗人、作家、文坛泰斗艾哈迈德·纳迪姆·卡斯米工作、居住和长眠之地。因此当地人说:没来过拉合尔就等于没来过巴基斯坦。我曾经以这样的诗句赞美拉合尔:



你是一部立体的史书

一街一巷

都诉说着一段故事

你是一片茂密的果林

一枝一杈

都挂满沉甸甸的知识的硕果

你是一座美丽的花园

一草一木

都令人迷恋、陶醉

你是一幅活动的风情画

一举一止

都是一个传统的注释

你是一股友爱的清泉

一涟一漪

都是一首绵绵情诗

你是东方文明的“词典”

你是巴基斯坦的“标题”

我住在阿达乌尔哈克·卡斯米先生家中,加入拉合尔的诗人队伍,参加了旁遮普省的四场大型诗会。这里的人对中国人民特别亲切。作为中国人的代表,在没有大型诗会时,我得天天吃请、顿顿吃请,有时连早晨也得吃请。每次宴会前,都要参加一个由主人安排的小型诗会。

08

“爸爸生你的气了”

1993年9月,我应邀参加了卡拉奇精英学院举办的世界乌尔都语大会和以已故大诗人哈斯拉特·穆哈尼的名义举办的第五届国际诗会,以及另外两家卡拉奇民间文学组织举办的两场诗会。

之后,我飞抵伊斯兰堡。在那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阿福达布·夏米姆先生和知名人士扎法尔·布赫塔瓦利先生分别在其府邸举办欢迎诗会与茶点。正在伊斯兰堡出差的诗人、文坛泰斗纳迪姆·卡斯米的义女敏苏拉女士也应邀出席了阿福达布先生举办的诗会。敏苏拉见面就抱怨:“爸爸知道您来到了巴基斯坦,去了卡拉奇,又来了伊斯兰堡,就是不去拉合尔。爸爸生您的气了。”我连忙道歉,并保证下次一定去拉合尔看望纳迪姆先生。纳迪姆·卡斯米先生的关怀使我非常感动。

扎法尔先生举办的小型诗会上,特地邀请了时任语言研究所主席的著名诗人伊夫蒂哈尔·阿里夫先生和中国驻巴使馆政务参赞陆树林先生参加。宾主共颂中巴友谊,场面虽然不大,气氛却异常热烈,友情也特别真挚。

09

“张世选是我们的诗人”

1998年,巴基斯坦文学研究院出版了我的乌尔都文诗集,并邀请我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访巴,以便出席《痴情集》的首发式。

11月初,中国访巴作家代表团在拉瓦尔品第的珍珠洲际酒店下榻。我们发现酒店右侧的围墙上赫然悬挂着一条巨大的横幅,上面用中文写着“张世选是我们的诗人”九个大字。看到巴基斯坦朋友把我当成自己人,我感到十分欣慰。

2021

01.01

Happy New Yea       r

1988年7月,张世选(右4)访问巴基斯坦时与卡拉奇朋友们的合影。右3为诗人萨希尔·安萨里教授,右5为翟迪先生,左4为已故诗人阿拉姆·达布先生,左3为诗人纳卡什·卡兹米先生,左2为诗人希玛叶特·阿里·沙叶尔先生,左1为女诗人法蒂玛·哈桑博士。

访巴期间,中国代表团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作家、诗人的热烈欢迎与盛情款待,住最好的酒店,吃最好的饭菜。宾主多次举行座谈会,共颂中巴友谊。最令我吃惊的是,当中国代表团应邀参观巴基斯坦文研院的办公楼时,我发现墙壁上竟然张贴着许多我的乌尔都语诗篇的放大影印件。

10

《乌尔都语报》鸿雁传书

记不清从何年何月开始,巴基斯坦语言研究所的朋友们开始给我赠寄他们出版的月刊《乌尔都语报》,每月一本。每一本都载着浓浓的情谊,犹如鸿雁带着慰心的情书从远方飞来。几十年如一日,直至两年前,从不间断,使我受益匪浅,得以及时了解乌尔都语本身、乌尔都语文学和巴基斯坦语言文学艺术界的活动与变化,特别是一些朋友的近况。

虽说大恩不言谢,实际上我也从来没有去信感谢过他们,但一直对他们心怀深深的感激之情。近两年来,偶尔收到由巴基斯坦驻华使馆转来的一两本,也许是投石问路,看看按巴基斯坦人的估计,应该脚踏阴阳两界界线的我还在不在世。对此,我已十分知足,因为他们没有完全忘记我。

11

异域遇良师益友

1988年烟花三月,我应阿布扎比巴基斯坦文学社之邀,赴阿布扎比和迪拜参加该社为庆祝乌尔都文坛泰斗艾哈迈德·纳迪姆·卡斯米先生72岁华诞而举办的“艾哈迈德·纳迪姆·卡斯米国际研讨会与诗会”。因为当时北京没有直达阿布扎比的飞机,我只得在沙迦降落。该文学社主席伊兹哈尔·海德尔先生亲自驾车数百公里到沙迦来接我。宾主一见如故,一路谈笑风生。他告诉我:“您寄来的诗中的一联幽默诗成了我儿子向我要礼物和玩具的理论根据。当我拒绝他的要求时,他总会背诵它来说服我:“‘请君偶尔说声行,行比不行更简练’。”

研讨会上,我宣读了论文《纳迪姆·卡斯米与中国》,其中对他在其诗歌与小说中对解放前的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对中国革命的支持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在诗会上,我朗诵了自己的乌尔都文诗作《献给纳迪姆》和一些“厄扎尔”,其中盛赞了他的高尚品质与情操、在乌尔都文学创作上的丰功伟绩和热心栽培年轻文学家的不朽功德。

会后,纳迪姆·卡斯米先生这位长者不仅从巴基斯坦给我寄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而且从那时起便把我当成知己和弟子,开始赠寄由他主编的、世界上最权威的乌尔都文学季刊《艺术》,每季一本,每年四本,直至2006年仙逝,18年如一日。《艺术》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艺术价值高,而且比较厚重,每次包装上都贴着折合人民币27元的邮票。更何况他每次通过《艺术》寄给我的慈爱和期望——期望我对中巴友谊作出更多的贡献——又怎能用货币来衡量!

所以,在他仙逝的噩耗传来后,我禁不住潸然泪下。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日子里,只要一提到他,我总是两眼湿润,嗓音哽咽。于是,我又用乌尔都语写了一首哀悼他的诗,聊以抚慰自己因失去一位慷慨无私的忘年之交和良师益友而悲痛不已的心灵。

12

“不收兄弟的车费”

到迪拜参加诗会时,我一眼就看见就职于迪拜《海湾时报》的老友、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乌尔都文组前改稿专家、巴基斯坦人贾米尔·艾赫塔尔先生在会场的大门口等候着我。他邀请我在研讨会和诗会结束后到他家小住两日,以叙旧谊。盛情难却,婉拒不如从命。

次日,我与贾米尔先生打出租车去市场。从我们在车上的对话中,那位来自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中年出租车司机得知我是来参加“艾哈迈德·纳迪姆·卡斯米国际研讨会与诗会”的中国诗人,下车后竟然拒收车费。理由是:“您是中国人,我是巴基斯坦人。而且您还是为参加巴基斯坦人民崇敬的乌尔都文坛泰斗艾哈迈德·纳迪姆·卡斯米的国际研讨会与诗会而来的。我们是兄弟,兄弟不收兄弟的车费!”

我觉得,这位憨厚汉子的话字字珠玑,掷地有声,声声打动着我的心;他的个头在我眼中骤然升高,高得像喜马拉雅山!他的形象至今时时浮现在我眼前,他的声音也至今时常回荡在我的耳畔。

13

大文豪带病陪客

2000年10月,我应邀参加多哈与迪拜的印巴侨民文学组织联合举办的为期十天的乌尔都文学节,并被迪拜的印巴侨民文学组织授予“萨利姆·加弗里文学奖”。

在前往多哈途中,我在卡拉奇换飞机,在机场与拉合尔的著名作家阿什法克·艾哈迈德老前辈邂逅。他埋怨道:“你常来巴基斯坦,但不去拉合尔。”我当场许诺:返回途中一定去拉合尔。

文学节结束后,我回国途中专程去卡拉奇、伊斯兰堡和拉合尔拜访了那里的众多老朋友和老前辈。在拉合尔,诗人阿达乌尔哈克·卡斯米、阿姆加德·萨拉姆·阿姆加德和哈桑·拉兹维在一家餐厅设晚宴招待我。当时已84岁高龄、因病久不外出的文坛泰斗纳迪姆·卡斯米先生,在其义女敏苏拉女士的陪同与搀扶下,不仅参加了晚宴,而且紧靠着我就坐,与我促膝谈心,格外亲切。

14

大洋彼岸的赠礼

2008年11月,旅居美国洛杉矶地区的巴基斯坦与印度侨民的文学组织“乌尔都语中心”邀请我参加洛杉矶与盐湖城的乌尔都语诗会,并授予我“乌尔都的骄傲文学奖”。他们身居异国他乡,与自己的祖国远隔重洋,无尽的乡愁已使他们的身心疲惫不堪,还念念不忘弘扬和发展自己的母语文学。更难能可贵的是,竟然还想着我这个异国同语的兄弟,足见其情之真、谊之厚,令我感激不尽。

去年冬天,上述文学奖的出资人翟迪先生来北京,从旅馆打电话给我问候平安,更使我感动。因为他马上要离京返美,我未能当面致谢,心中又添了一份歉疚。

15

授予中华民族的奖章

我深感一生庸庸碌碌,一事无成,对中巴友谊的发展更是鲜有建树,并常常因此而悔恨,而自责。但巴基斯坦政府却于1993年和2006年根据总统和总理共同签发的命令,分别授予我“巴基斯坦奖章”和“伟大领袖之星奖章”。在我看来,每枚奖章都是巴基斯坦政府和人民给予我的鼓励,鼓励我为中巴友谊的发展多作贡献,愿我在促进中巴友好的路上永不止步。

巴基斯坦奖章

伟大领袖之星奖章

我深感巴基斯坦政府和各阶层人民对我的爱是真诚无私、发自内心的,我将没齿不忘。他们之所以爱我,只因为我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他们通过对我的爱,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的爱,因此我把他们授予我的奖章,更看成是巴基斯坦政府与人民授予中华民族的奖章。

— END —

文章来源 |《我们和你们:中国和巴基斯坦的故事》

作者 | 张世选

图片 | 《我们和你们:中国和巴基斯坦的故事》、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