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记忆 | 我与瓦迪的友谊

吴珉珉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作者简介   


吴珉珉 1938年出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进入外交部;1995年至1999年出任中国驻叙利亚大使,是我国派驻阿拉伯国家的第一位女大使。

///

作者夫妇第一次在叙利亚工作时合影(《中东散记》图)




我第一次见到瓦迪,是在1996年4月的一天。那时,他是叙利亚《十月报》的社长。

我出使叙利亚后,同当地媒体联系较多。我深知,媒体在发展两国关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媒体多沟通,使它们多了解中国,以便客观地介绍中国,是我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叙利亚的媒体主要有一家通讯社,即萨那国家通讯社,以及三家报刊《革命报》《复兴报》和《十月报》,它们都由新闻部或执政党直接领导,官方色彩浓厚。《十月报》是于1975年为纪念“十月战争”两周年而创立的。相对而言,这份报纸办得灵活、开放,发行量最大,读者最多,发行范围最广。十月报社还出版叙利亚唯一的英文日报《叙利亚时报》,不仅在国内,还在海湾、北非等国发行。

我到任后不久,就主动要求拜会瓦迪。他很快作了安排。瓦迪健谈、坦诚,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我们虽初次见面,但一见如故。他介绍了《十月报》创建的历史、简况,特别强调了办报的指导思想:一是要富于批评精神。《十月报》除反映政府观点外,凡政府内部存在的消极面也应指出,进行批评。《十月报》记者中有议员,会很快披露议会讨论情况,让读者了解事实真相。二是重视妇女作用。报社有一半女职工,两名女副社长,还有专栏反映妇女生活情况。

谈话结束时,他建议报社记者采访我,谈谈中国社会、文化、妇女、家庭等情况,刊登在该报专栏上,让叙利亚读者更多地了解中国。我感谢他并同意这个建议。后来,报纸专门登载了我介绍中国同叙利亚关系、中国妇女地位等情况的文章。

在这次见面中,瓦迪曾向我表示要去中国访问的愿望。他说,他访问过世界上许多国家,但没有去过中国。如能去中国访问,他将采访中国领导人,并将全文刊载在《十月报》上。这对叙利亚、阿拉伯人民了解中国大有好处。他还说,《十月报》尚未同中国新闻界建立合作关系,报纸的消息主要来自西方大通讯社和叙利亚萨那通讯社。如与中国新闻界有直接联系,会采用更多的中国消息。

我认为瓦迪的上述想法很好,有利于他和报社更多地了解中国,同时推动两国新闻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应积极促成。我们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国内很快同意瓦迪访华。

1996年9月10日至17日,瓦迪一行3人应邀访问中国。国务院一位领导同志会见了他,就两国关系、中东和平进程、中国改革开放、台湾和香港等问题接受了他的书面采访。他还同《人民日报》、新华社主要负责人会晤,双方建立了业务关系。

瓦迪对这次访问很满意。他回国后告诉我,百闻不如一见。这次访华,经过实地考察,所到之处都是一派生机、朝气蓬勃。中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取得了如此惊人的成就,令人敬佩。改革开放,造福了中国人民。他将把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介绍给叙利亚人民,相信这对叙利亚会大有裨益。

《十月报》在瓦迪社长访华期间已作了许多报道。后来,又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瓦迪亲自撰写的三篇文章,总题目是:《中国坚持社会主义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瓦迪曾对我说,中国改革开放后,叙利亚有不少人对中国改革产生怀疑,认为中国是否回到了资本主义道路。他的文章正是回答了这个问题。我看了这些文章,材料丰富,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相信对消除人们的怀疑会起到积极作用。

瓦迪长期从事新闻媒体工作。20世纪70年代,他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新闻专业,后在大马士革电台、叙利亚广播电台工作,曾任叙利亚电视台台长、新闻出版发行机构总经理,1990年开始担任《十月报》社长、总编。

作者夫妇(左二、右一)同瓦迪夫妇(左一、右二)合影。(《中东散记》图)

我们的来往不拘形式,在社交场合、使馆或他的办公室。我多次接受他们报社的采访,有时也向他了解叙利亚或周边地区发生的大事。我们之间的友谊不断加深。

在谈及瓦迪时,我很自然地想到他的夫人斯维特兰娜·苏夫洛娃·瓦迪。她是俄罗斯人,为人善良、热情,乐于助人。她与瓦迪相识、相恋是在莫斯科大学。她专攻历史,对历史情有独钟。她去叙利亚定居前,曾花了几年工夫研究叙利亚历史,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甚至用5年时间学习阿拉伯语。她还精通叙利亚的土语,我与她交流完全用阿拉伯语。她认为瓦迪是个好丈夫、好父亲,能与他结为连理是她一生的幸福。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三个孩子(两女一男)。女儿在叙利亚工作,儿子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任叙利亚旅行社驻华机构代理。

1999年年底,我任满离开叙利亚,到以色列与我丈夫(时任中国驻以色列大使)团聚,2000年底我回到北京。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听筒里传来一个说阿拉伯语的熟悉声音。仔细一听,原来是瓦迪。原来,他已出任叙利亚驻中国大使。他说,很高兴能来中国工作。就是这个电话,又恢复了我们之间的联系。在一次外交活动中,我们又见面了。老朋友见面,格外高兴。我向他介绍了我的丈夫,我的丈夫也曾在叙利亚工作。我们谈话都感到很亲切,交往也恢复起来。

当我们在北京第一次见面时,他就告诉我,出使中国是他自己的选择。巴夏尔总统曾询问他愿意去哪个国家当大使。巴夏尔以为他会选择俄罗斯,因为这是他学习过的地方,也是他夫人的故乡。但是,没有料到瓦迪选择了中国。瓦迪说,自访问中国以后,他就有此想法。中国发生的变化和发展太大、太快,令人向往。巴夏尔同意了他的选择,说中国正在实行改革开放,叙利亚需要借鉴中国的经验。他去中国可以多了解、报回这方面的情况,供叙利亚国内参考。

瓦迪认为,作为大使,最重要的是努力推动和发展两国各方面的关系。几年来,他为此作出了许多努力,促成巴夏尔总统访华就是其中的一大成就。当任命他出使中国后,他首先想到的是推动巴夏尔访华。


他曾向政府提出总统访华的三大理由:一是叙利亚、中国虽相距万里,但两国关系一直友好。如总统能够访问中国,将有力推动两国关系全面发展。二是实现巴夏尔父亲——已故总统阿萨德的未了夙愿。阿萨德在世时,曾多次想来中国,但终因地区形势或身体状况未能如愿。三是两国建交已这么多年,还没有叙利亚总统来过中国。巴夏尔如访华,将是第一位叙利亚总统来中国,意义重大。


瓦迪把此事作为优先工作,每次回国休假总要向政府提及此事。

巴夏尔访华期间同作者夫妇(左一、左五)等人合影。(《中东散记》图)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中国、叙利亚两国政府及瓦迪本人的共同努力,巴夏尔终于在2004年6月访华,实现了两国建交近50年来第一位叙利亚总统正式访问中国。这次访问取得了丰硕成果,双方签订了9个协议。

瓦迪还补充说,巴夏尔访华是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使馆为此整整准备了一年,提出许多具体建议。访问期间,接待了400多人的大型代表团。巴夏尔总统全家,包括母亲、夫人及孩子都来了。尽管工作很累,瓦迪却十分兴奋。

2006年8月,是中国、叙利亚建交50周年。为庆祝两国关系中这一重大节日,叙利亚驻华使馆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最大的一项就是庆祝建交50周年的大型招待会。它邀请了各界代表,包括为两国关系作出贡献的有关人士。我们夫妇在内的13位中国历任驻叙利亚大使都受到了邀请。有的大使已去世,有的年事已高,不能出席。但瓦迪想得很周到、细致,邀请他们的家人代表出席。细节之处见为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瓦迪是多么重视两国关系的发展,不忘为此尽力的人们。

他在招待会上,将“荣誉证书”和纪念品授予我们这些驻叙利亚前大使或他们的家人。“荣誉证书”用中文和阿拉伯文写着:“值此叙中建交50周年之际,谨对您为发展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友好合作所做的努力给予高度赞赏”。纪念品则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叙利亚精美铜盘。我们将这些证书和纪念品连同其他来自叙利亚的工艺品,一起珍藏着。它们凝结着叙中两国的友谊,凝结着我们对叙利亚人民的友谊。

我离开叙利亚已多年,瓦迪说他在中国的工作时间也不长了。当我们看到两国友谊的大厦不断升高的时候,我们都会为自己能为它添砖加瓦而感到欣慰。

- end -

文章来源 |《中东散记》

作者 | 吴珉珉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