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视界 | 德国印象(下)
作者简介
黄正平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2001.05-2010.05任南通市文化局党组书记、局长。
点击阅读
外交视界 | 德国印象(一)
印象之三:精准文明,细节之美
今天上午在柏林自由大学,访问与北大联建的孔子学院,早就知道德国有歌德学院,法国有法兰西学院和法语联盟。中国对外交流、合作,孔子学院是一个传播通道。
讲解过程中,孔子学院德方工作人员余德美老师说了一件事,她说中国人与德国人不同,譬如布置周围墙上的展览,德国同事一定是先用水平尺量好尺寸,而中国同事会看看平不平,然后说:“嗯,差不多了。”场上既有会意一笑,也有捧腹大笑。
◇ 柏林自由大学孔子学院图书室一角
在德国已经12天了,随时可见德国及德国人细节处的精致、美丽、舒服和节约。
在街头,可以看到不可饮用、只可使用的自来水设施,将把手扳下来就能出水,接水和洗手脚、洗脸均可,甚至还有人摆了水盘放在路边,小小的麻雀在托盘上喝着水。那天一路辛苦,走了好多路,见到路边还可以洗手洗脚,顿时雀跃起来。酒店洗澡用的水笼头是定时的,开一阵会自动关上,关了再按一下又出水,如果要停水,也只要再按一下就会关上。
◇ 自行车专用道
精细是一种态度,节约是一个目的,利用率会更高。如果在路口,会见到步行道的红绿灯是两组,而不是通常的一组,如果想提前过往,只要按一下提示器,会使绿灯时间提前。自行车道、人行道分得清清楚楚。德国大概倡导采用自行车,路上,上下班时间,随处可见骑自行车的人,他们在自行车红色专用道上快速地前行。
地铁不但宠物狗能上,自行车也能上,不过要单独买一张票。昨晚乘地铁返回酒店,人不多,一节车厢却有两辆大人骑行的自行车,还有一辆孩童使用的自行车。下午看到一个妈妈,带了3个孩子,有3辆自行车,大孩子骑大些的儿童自行车,第二个孩子骑小些的自行车,而最小的孩子放在车座上由妈妈带着,三辆车、四个人,一支队伍,孩子在前,妈妈在后,蔚为壮观。
细节常常体现在数字意识上。德国人的思维方式是量化思维,一丝不苟。精准思维,尽量讲数字。不管是到大学去听课,还是在基金会听情况,抑或是柏林工商服务中心介绍,他们都习惯于数字表达,频繁抛出数据。马克思恩格斯中心举办的夜间活动,夜间活动门类里的演出、视听、名著朗颂等具体活动,都有最少、最多多少人参加的数字表述,一目了然。
工商服务中心是柏林市政府对外宣传、招商的一个平台,负责推介的那位先生叫Christian Treichel,极具敬业精神、专业态度,并且用柏林与美国旧金山、英国伦敦进行数据比较,最后再次强调,这些数据是权威机构发布的,而不是他们自己调查、整理的,可信度大增,以此来说明柏林生活成本低、创业条件优、吸引力强,有理有据,让人信任、叹服。
细节决定一切,细节影响成败。不少中国人对德国人的印象是刻板、机械思维,单调、不通人情,其实大不然,其认真敬业、负责的态度,精确、精细的意识和超前、忧患的意识,数字化的表述,恰恰是我们中国社会当前也需要甚至是更需要的。
德国人规定大巴司机每天只能工作12小时,每连续开车2小时必须休息一次,确保大巴司机避免疲劳行驶;高速公路超车,超完车迅速回到原道,保证了井然有序;驾照考试前必须在高速和夜间开满多少小时,减少了新司机成为“马路杀手”的可能等等。所以,德国的交通事故率很低,一路上我们基本没有见到过,见到的是狗先于主人过马路,被女司机撞了下。
细节文明,既需要素质,更需要矢志追求细节的一种价值理念,而不仅仅是一种习惯、方式,是习惯、生活方式中透视出了这种价值理念。德国制造闻名全球,谁都喜欢使用德国的工具,有时看起来没有日本时尚、新潮,精巧、灵便,但一定最安全、最牢固,也最耐用,一个书包可以用十来年不坏,一把菜刀可以一直锋利,表面凹凸的四轮行李箱不怕摔,拖行便捷,等等,不胜枚举。
有人说,细节是魔鬼,其实天使也在细节。追求细节,要成为一种态度,关注细节、坚持细节、发扬细节的伟力,创造细节的完胜和极致。
12:00pm 09/07/2015 (周五)
于Estrel B0522房
印象之四:教育文明,育儿之术
6月28日晨抵达法兰克福机场,取行李时看到一个很小很小的小孩,似乎还刚会走路不久吧,拉着一只奶黄色汽车模型的拉杆箱,跟在母亲的后面,非常自如地往前走着。我遂上前询问,知道男孩才20个月,两周岁还没有到,也从北京来,在德国生活。年轻的母亲告诉我说,这样可以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就不会随意乱走了。我想,连同接机的父亲他们一家,已经浸润了德国文化。次日晨在日记中我记下了抵达德国目击的这一幕。
◇ 法兰克福街景
后来走在大街小巷,这样的场景见得可谓太多了。有天清早我在酒店附近别墅区散步,瞧见一小女孩子推着一辆童车,车内可能是他的小弟弟吧,高高的父亲拎着公文包,只是象征性地扶着童车推杆小步向前。
有天下午跟着南大、南师大两位教授好不容易找到柏林的一个地方去淘古旧书籍,看到一个母亲带着三个孩子,三辆车,大、中两个孩子自己戴上安全帽,各骑一辆车,把最小的孩子安顿到母亲骑的大车后座以后,两个孩子在前,母亲在后,三辆车组成一个车队先后骑行出发。各负其责,各得其责,没有任何急燥,很自如的一家。
从这些场景简单看出,德国人带孩子的方式确实与我国有诸多不同和区别。在一家以罗莎·卢森堡命名的基金会,Michael Brie博士给我们讲述该基金会的运作。当讲到德国严重老龄化,政府推动养老院和幼儿园建设与管理时,他的同事Horst Kahrs先生顺带说到:“教育孩子时善意的欺骗,中国与我们有相近之处。德国也是有严父,给孩子上好学校,找优秀的老师补课,两国也都很相通。”
我第一个发问,问完在鼓励父母多生方面政府有什么办法和法律、政策支持后,我很想再问下德国“严父“具体的表现,因为时间关系未及启齿,后来在车上去吃中饭途中,我通过翻译何玲女士了解到这方面的更多情况。
◇ 法兰克福人文风景
德国的理念是,儿女的养育是父母双方共同的责任。当然,日益增多的单身家庭有些许例外。父母都必须休生育假,也就是在家带孩子。男方起码有3个月的带薪假。再就业时如果被问及过去一段时间你干过什么工作,你回答在家带孩子,那被认为是有正式工作的。德国孩子参加各式各样的班,如文艺兴趣班、足球等体育班,上文化补习课的就很少。
在路上,在街头绿地,总是能看到父母两个家长或者就是父亲带着孩子一起玩。我们在德国吃第一顿早餐,在等餐时,看到餐馆外配套了小游乐场,里边有简单的运动器材,一个父亲领着两个女儿正在玩耍,两个女孩独自玩了一会儿后,父女三个共同在器械上运动起来,其乐融融,亲密无间。
理念决定行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当一起担负起养育的责任,既养又育。父亲给孩子勇敢、刚强、负责、担当的性格要素,这一点母亲基本上替代不了。养育孩子是家庭的事,又是社会的事、国家的事。孩子的高度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度。今天德国人所普遍具有的责任、敬业、创造、精准精神想必与孩提时代父母的教育理念有着极大的关系。
离开柏林,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新首都柏林的最后一天早晨,在酒店外,我与胸前裹带着婴儿的一位德国父亲擦肩而过。转过身去,我又注视良久,心里想得更多。
10:58am 15/07/2015(周三)
-End-
文字 | 黄正平
图片 | 源自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