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视界 | 蚂蚁山与水源

田广凤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作者简介   


田广凤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几内亚比绍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莫桑比克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东帝汶民主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外交部港澳台事务司大使。


我第一次看到蚂蚁山是在比绍市的郊区,在一望无际的草甸中点缀着一堆堆黄色的斑点,在夕阳照射下,格外耀眼。沿着路走近,看清楚了,这里是一座座土堆,大小不一、高低不同、造型各异、距离相当。仔细观察,发现土堆的底部大,半径约有两米,形状各异,高的至少有10多米。这一大片土堆,看上去,就像是从大地里长出来的座座雕塑。土堆上疙疙瘩瘩的,用手拍了拍,感觉硬邦邦的。土堆上布满了洞,有许多小孔,蚂蚁在进进出出。

蚂蚁山

(《走进非洲》图)

“这应该是传说中的蚂蚁山了!”我心里暗自想,但没有说出来。这是蚂蚁山给我的第一印象。后来见多了,才发现什么形状的都有,但圆锥形的还是居多。在我们的大千世界里,蚂蚁是个很小的生命体,它真的没有能力同其他大型或小型动物相比、相抗衡。

蚂蚁与其他动物一样,它不过是食物链中的一环,也有着许多天敌。一般而言,有蚂蚁山的地方就会有食蚁动物出没,蚂蚁山越多,这种动物也就越多。

当我第一次去看蚂蚁山时,在我们行驶的车的前方就看到过有穿山甲穿越道路。那时我只是感到好奇:“这儿还有穿山甲!”后来才知道,穿山甲可是觅食蚂蚁的高手。穿山甲喜欢在蚂蚁山附近的灌木丛中穴居,一般习惯于昼伏夜出,但是在比绍蚂蚁山集中的地方,穿山甲经常在光天化日之下出来觅食,大大咧咧地,也不怎么怕人。

穿山甲的舌头细长,能伸能缩,带有黏性的唾液,嗅觉异常灵敏,觅食时,用利爪掘开蚂蚁山的洞,用长舌头舔食蚂蚁。此外,食蚁兽、黑猩猩,还有我们人类也都食用蚂蚁。蚂蚁虽小,但本事很大,一只蚂蚁可以搬动重过自己几倍的物体。一座蚂蚁山,小则十几吨、几十吨,大的真像是一座小山。小小蚂蚁能够创造如此成就,堆成那么大的一座山,简直不可思议。我想,这也可能是蚂蚁的生存之道吧!

在各种动物混居的大千世界里,充满了杀戮。每一种动物,都置于不同段的食物链上,这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也许是为了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吧!保护自己,防止天敌的侵扰、杀戮就成为每种动物的生存本能。高大的蚂蚁山聚集了众多蚂蚁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也是它们共同拥有的家园。

几比的蚂蚁个头要大些,群居,往往是集体行动。时常能看到蚂蚁穿越马路的壮观场面。队形整齐划一,就像一条黑油油的水流,向前蠕动。看上去,是那样整齐、从容,秩序井然,没有踩踏事件。蚂蚁群过后,没有留下一具尸体。每当我驾车,看到蚂蚁群横过马路时,总是本能地停下车来,不忍心从蚂蚁们的身上压过去。蚂蚁为什么要在那儿,而不是在别处建蚂蚁山,为什么要集体迁移,也许是难解之谜!

不过,我想,和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各种动物,对地球、对环境有着与我们人类相同或不同的感受,对生态环境的感应有可能要强于我们人类,在有些方面会有超强的直觉和适应能力。我们知道,有许许多多的动物,不知早于我们人类多少年,经历过无数次的地壳变迁,地质灾害、自然灾难而生存到今天,其中有其适应性极强的内因。

非洲蚂蚁山

(网络图)

蚂蚁群选择建山的地点和集体迁徙可能与环境、气候有关,它们对自然界的感应和对环境的变化是有灵感的,只是我们还无法理解它们的行为究竟是为了什么。也许蚂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帮助我们把握自然界的规律,从而服务于我们人类,在我们与自然界的相处中,更好地规范我们的行为。

我在西非生活、工作的岁月中,刚开始见到蚂蚁山时,感到很新鲜、很有趣,时间长了,也就见怪不怪了,再到了后来,也就习以为常了。

对蚂蚁山的真正重新认识和引起我的兴趣是后来的事了。2007年,我来到了东南非洲的莫桑比克工作。在这里,我对蚂蚁山和蚂蚁的神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莫桑比克的中部和靠北边的一些省份,如楠普拉省的一些地方缺水,有的还相当严重。到了旱季,老百姓没水的日子十分难熬。

中国江苏省的一家公司受聘长期在那些地区找水。深受缺水之苦的当地黑人百姓,见到找水的中国公司就像见到了救星,对他们寄予了全部的期望。不管哪一国、哪一家的公司,在非洲施工都免不了会被偷被盗。丢东西是正常现象,不丢东西反而不正常。但中国找水公司的处境截然相反,当地的人们会自发地到施工现场保护打井设备,不许外人进入施工现场。

他们的生活很贫困,但却主动将家中仅有的母鸡杀了送给中国工人,可见当地人对水的渴望。公司开始施工,几乎找遍了当地所有可能有水的地方,井打了一口又一口,但都一无所获。如果还找不到水源,公司就要撤走,这就意味着给当地带上贫水的帽子,这对黑人百姓意味着什么,那是不难想象的,那将是一场灾难。正当公司进退两难,无计可施之时,一个员工突发奇想,用手指着前边不远处的一座蚂蚁山说道,我们何不在蚂蚁山那儿打打看。此话一出,立即引起了员工们的兴趣。凡是到了一筹莫展之时,来自任何人的建议都可能被采纳,不妨拿来试试看,行就行,不行也没办法了。

“既然想干,咱们彻底干,干脆把那座蚂蚁山铲平了,就在蚂蚁山的中央往下打!”

“对!”就这么干,大家异口同声呼应着。

说干就干,虽然费了一些力气,但大家很快把蚂蚁山铲平了。天无绝人之路,奇迹终于出现了。当钻探到14米多一点的时候,精确地讲,是14.7米就见水啦!人们欣喜若狂,当地人奔走相告,兴奋、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当地分散居住的百姓有400多人,这口井的水足够饮用。2008年,我到楠普拉省访问时,专门看了这口来之不易而且还有点儿传奇色彩的水井。

我们一行人到达那里时,井的旁边坐着两位老人。公司经理告诉我,那两个人是看护水井的。

品尝井水

(《走进非洲》图)

凡是附近村民来取水,都需要由两位老人帮助往上压水。这是村民们集体定下来的规矩,以免大家不知深浅,用力不均,把水井搞坏。

听后,我感慨万千。他们将这口水井看成是生命之泉,神圣不可侵犯。我想尝尝这里的水,公司经理立即用空矿泉水瓶取了一瓶水来。水清凉,甘甜。

有了水才会有生命,才会有希望,才会有明天。能够在那里找到水源,除了人的智慧,更要感谢蚂蚁山。看来,有蚂蚁山的地方就有水源,而且水层浅,水质好。从后来的实践证明也是如此。蚂蚁可以找到水源,而且专门在水层浅的地方安家落户,修建蚂蚁山,这表明蚂蚁的生存环境需要水,以保持其生存的湿度。

蚂蚁有没有智商,我们不得而知,但它对地下水源,甚至对水层的深浅相当敏感,这是不争的事实。

公司利用蚂蚁山在当地和其他省份陆续找到很多水源,为当地打了很多口井,基本解决了当地人的吃水问题。

后来,我到太特省考察时,在那里又遇见了这家江苏公司,他们应太特省邀请,到那里打井。太特省在公开招标打井项目之前,就通知了这家公司,希望他们能去竞标,可见该公司的名气已远近闻名。


大自然是神奇的,造化了世间万物,使得它们自得其所,又相互制约,保持生态平衡,不使什么物种过于泛滥,这种奥秘的原因何在?动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源自哪种灵感?对这一切,人类却知之甚少。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地了解、掌握动物与自然界间的适应关系,破解奥秘,对于我们人类的生存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 end -

文章来源 |《走进非洲》

作者 | 田广凤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