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记忆 | 使馆工作生活情况点滴

杨洪林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作者简介    


杨洪林 中国外交官,伊战后中国首任驻伊大使。1974年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进入外交部工作;2003年6月被任命为中国驻伊拉克大使,10月从巴林离任,2004年9月伊拉克临时政府成立,于10月赴任;2007年11月27日抵利雅得履新,担任驻沙特大使;2011年10月离任。


外交官与武警组成的特殊集体

战后的伊拉克,比世界其他地方都危险,不光整天从广播里听到和从电视里看到恐怖画面,而且能亲身感受到危险和恐怖,这对人心理造成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中国在国外有200多个使领馆,其中大部分使领馆所在国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特别是我驻非洲国家的使领馆。

但是,伊拉克和非洲相比,更具危险性。因为在非洲,虽然也不时发生政变战乱之类的突发事件,但中国人在那里总的还是相对安全的,在非洲的危险可能是一种或两种并存,但在伊拉克各种危险都存在,恐怖手段五花八门,都在广泛运用。

战后的伊拉克已经成为世界反美武装和恐怖分子云集的地方。反美武装恐怖手段无所不用,路边炸弹、汽车炸弹、人体炸弹、炮弹、绑架、暗杀、枪击,甚至还有惨无人道的斩首。

反美武装和恐怖分子主要由五部分人组成:萨达姆的骨干分子、伊斯兰极端组织基地分支、什叶派和逊尼派激进组织、民族主义分子,以及战前释放的囚犯。

反美武装和恐怖分子袭击的主要对象是驻伊美军及其盟友,伊政府高官及与美合作者,伊警察和国民卫队,参战国及有影响的驻伊拉克使馆和外交人员,为美军提供服务的公司和人员,参与重建的外国公司与人员,伊拉克水、电、输油管等基础设施,无辜平民。

△ 警卫个个精明强干


战后,中国政府向伊拉克派出中国驻伊拉克使馆复馆小组,考虑到伊拉克的特殊国情,并参照其他主要国家的普遍做法,决定派6名中国武警官兵随行。这是我国第一次向国外派驻武警,保卫中国驻伊拉克使馆和使馆人员的安全。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国务院和外交部对我驻外人员的关怀,开创了新中国外交史的先河。

武警在伊拉克的任期一年,第一批、第二批武警已分别于2005年3月和2006年3月圆满完成任务回国,第三批武警也即将完成在伊拉克使馆担负的警卫任务。

战后的伊拉克硝烟未散,街头枪战和爆炸事件频发,每当枪声、爆炸声响起,这些身着橄榄绿、胸佩五星红旗、头顶中国警徽的官兵都可能面对着生与死的考验。

面对战火的考验,他们与使馆人员结成了一个特殊的战斗集体,军民并肩战斗在巴格达这个特殊的阵地上。

中国武警首次走出国门,到异国执勤,勤务无章可循,也无经验可借鉴,使馆根据实际情况,利用执勤空隙举办学习班,每周一两次,加强对武警官兵的外交礼仪、基本常识和简单实用外语的培训。

警卫小组也坚持边实践边总结,使在伊拉克特殊条件下勤务的哨位设置、执勤预案,机动护卫的车辆编队、观察预警、遭袭警卫等都建章立制,尽量使之有章可循。

△ 军民一家


警卫组官兵每人每天要站哨6个小时以上,外出随卫,高度紧张。官兵们在异国他乡度过了多少个不平静的日夜,沉着面对上百次险情,忠实履行着“确保外交人员安全”的崇高使命。

他们在执行勤务之外,还承担了使馆的部分内勤工作,比如帮助馆员理发,打扫自己和馆员宿舍的卫生,帮助厨师洗菜、包饺子、送菜等。

他们两次为营救工作保驾护航。行动中,共解救我被挟持的两批个体劳务人员15人。其中一次,营救8名福建同胞,外交部授予驻伊拉克使馆集体一等功。回国后,武警部队又给他们个人记一等功,士官晋升为干部,并被保送到军校学习深造。

武警官兵在伊拉克工作期间,充分展示了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中国武警官兵以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为我国对伊拉克的外交工作作出了重大而实实在在的贡献。

申办绿区通行证

在伊拉克,每次出行都是一场战斗,都会面临生与死的考验。为了确保安全,每次外出活动,使馆都要研究路线和制定预案,外出人员都要穿防弹背心、戴头盔,都要有全副武装的武警护卫。

每次使馆人员外出办事,留在使馆的人员没有一个人能放松心情。有时,外出人员遇到爆炸事件,紧张和焦虑会弥漫在使馆所有留守人员和武警官兵中。

有时,我整个上午都在外面活动,在路上多停留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前往绿区拜会伊拉克政府高官危险性更大。

绿区由美军重兵把守,绿区入口检查站、绿区外围的警察局及其他设施都是爆炸事件多发区。在遭到多次惨痛的爆炸事件后,绿区加大了盘查力度,在那儿多停一分钟就增大一分危险。

因此,我使馆多次与美国使馆和驻伊拉克美军进行交涉,要求简化其检查过程和手续,不能让中国外交人员在那种危险的地方长时间停留。

△ 绿区警戒加强


因为我递交国书进绿区时遇到的不便与困难,促使我们再次向美国使馆和美英驻伊拉克联军交涉,并要求申办绿区通行证。

以前,绿区通行证只发给在绿区的工作人员,在伊拉克驻军国家的使馆、美国盟国驻伊拉克使馆人员,中国均不在此类。因此,审批手续是全新的,层次很多,十分复杂。

为了顺利办成此事,陈珍美参赞首先从三位有关国家驻伊拉克大使那里了解办理绿区通行证的手续、程序;再分别找美国使馆主管政治和军事事务的大使纽曼、主管行政事务的大使布朗宁、美国首席大使内格罗蓬特的特别助理、驻伊拉克美军主管少将韦伯和上校尼尔,以及主办官员纽京少校和鲍迪中尉,交涉十多次,终于于2005年1月拿到绿区通行证。

通行证分蓝、绿、棕、黄、桔、红、紫7种,我馆最后申请到的是三种不同颜色的通行证,大使是蓝色证,其余全是黄色证,伊拉克雇员是红色证,因为中国既不是美国的盟国,也不是出兵国。

大使的蓝色通行证有效期一年,伊拉克全境通用,可以走军事通道,持证者免搜身,免查持枪证,车辆可抽查,但一般不检查,可带人进入绿区。

黄色通行证有效期半年,只限绿区使用。持证者进入绿区时要搜身、检查车辆,查持枪证,可带人进入绿区。

红色通行持证者除不可带人进入绿区外,其他待遇与黄色通行证持有者相同,此外,黄色通行证和红色通行证持有者进入绿区的入口与持蓝色通行证持有者不同。

有了绿区通行证,在入出绿区时,检查的时间就会相对短一些,危险也就会少一点。与大使同行,大使出示蓝色通行证,其他随行人员只需出示证件,其他都可以免检。

每天都是战斗

生活在巴格达的人,大家彼此面对着相同的环境和危险,经历着相同的艰难岁月,彼此之间共同语言多,双方也更容易相互理解。因此,大家非常珍惜不多的会见机会,一起交流确保安全的措施和方法。

我曾被一位阿拉伯国家驻伊拉克大使馆临时代办的一个黑色幽默所触动。那是一次巴基斯坦驻伊拉克使馆临时代办为印度大使离任举行的饯行活动,那天大家谈论了很多关于安全问题和不时迭起的绑架风潮。那位临时代办在那次午餐会上戏说,如果他遭到恐怖分子绑架,不知道政府会不会花数百万美元把他赎出来?或许,这在伊拉克已经不是什么玩笑,而是很现实的问题。

驻伊拉克的土耳其、埃及、日本、约旦、澳大利亚、巴林、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等国的使馆和使馆工作人员都曾遭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和威胁;波兰和澳大利亚使馆周围发生过保安与武装分子的激烈枪战;埃及候任大使和阿尔及利亚两名外交官被绑架遇害;巴林代办上班途中遇袭,右胳膊被子弹打断;意大利、俄罗斯使馆的车辆在巴格达国际机场高速公路上遇袭,美国和英国使馆的车辆多次遭到袭击。没有人知道恐怖分子的下一个目标在哪里。

陈珍美作为政务参赞和大使夫人,除协助我做好对外对内工作外,每当我和随行人员外出办事,她总是时时刻刻默默地为我们出行的每一分钟祈祷,祝愿我们安全返回。因为在伊拉克,没有人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每次都是等我和随行人员平安回到使馆后,在家的人员才会放心地分批去吃饭。

△ 曼苏尔饭店附近的空地


位于底格里斯河畔的曼苏尔饭店,曾经是风景秀丽、吸引游人娱乐休闲的好地方,但是随着反美武装暴力活动的升级和全面出击,离绿区不远的曼苏尔饭店也数度遇险。

使馆人员每天看到饭店外面高高的水泥防爆墙、密密麻麻的铁丝网、饭厅和走廊里荷枪实弹的保安人员、黑洞洞的枪口、沉甸甸的防弹背心和头盔、饭店二楼凉台外面用沙包堆成的防御工事和打到饭店院子里的迫击炮弹与流弹,不时听到饭店上空直升机低飞的轰鸣声和附近爆炸声、枪炮声组成的战区“交响曲”。

什么时候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才能有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其实在现实的伊拉克,任何人、任何地方都是不安全的。

找个比曼苏尔饭店更安全的地方非常困难,尽管寻找馆舍牵扯许多精力,充满危险,但我还是托使团和伊拉克的朋友积极打听,积极寻找更合适的房源,并一趟又一趟地带领使馆人员,在百忙之中去实地察看,每次都是高兴而去,失望而归。

之所以在巴格达难找到合适的馆舍,一是二十多年来巴格达就没有建多少新房,地段好、能满足我们办公住宿和安全条件的房源本身就少;二是稍微像样点的房子,早就被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公司机构租用,租金高得吓人,我们无力租用;第三,从国外回来的伊拉克政府高级官员和社会名流、宗教界领导人占用或购买了一批比较好的房源。

△ 贫铀弹,图片源自网络


巴格达还是严重的核污染区。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向伊拉克投掷了375吨贫铀弹,主要集中在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区。北约承认在波黑和科索沃战争中使用了4.1万枚贫铀弹。而美英两国在海湾战争中在伊拉克投下的贫铀弹达375吨,是美国为首的北约在巴尔干地区投放贫铀弹的20多倍。

在2003年对伊战争期间,美军又向巴格达地区投掷了2600多吨贫铀弹。这些贫铀弹给伊拉克造成了严重的核污染,严重污染了空气、水质、土壤、植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长期和深远的严重破坏,还会对人身体造成长期潜在的危害。

战后,驻巴格达美军和英军中不断有士兵患血液细菌感染病,皮肤溃烂,头痛、疲劳、气短、恶心、头晕,莫名其妙的腹部疼痛、关节痛以及尿频、感冒发烧,心肺病、肝脾肿大,还有由于心理压力大造成的神经紊乱。

伊拉克人患各种癌症的人数明显增加,死胎、畸形儿和癌症患者越来越多。据伊拉克卫生部宣布,至2005年3月,伊拉克癌症患者已超过14万,已有数万患者因患各种肿瘤死亡。据专家们估计,伊拉克肿瘤患者平均每年增加2.5万人以上。

驻巴格达的外国使馆都尽量采取预防性措施,以避免受到贫铀弹的伤害。比如缩短任期,美英等国驻伊使馆常驻人员任期半年,并有多次休假。大多使馆都从约旦采购矿泉水、大米、面粉、蔬菜、水果以及其他食品,尽量不沾伊拉克的水和食品,尽量避免贫铀弹的污染。

由于长期在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工作,精神压力大,高度紧张,焦虑与疲劳,加上饭菜品种单调,主要是胡萝卜、土豆、洋葱和羊肉,半年吃不到一点绿叶菜,饭店卫生条件差,馆员体质和免疫力普遍下降,馆员因个人体质和情况不同,身体亦有不同的反应和不适,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神经系统受到影响。紧张、焦虑、失眠、神经衰弱,头疼、头晕、恶心。总怕做不好工作,总怕发生意外,一些人出现强迫症的症状。记忆力减退,听力下降,视力减弱,眼睛干涩涨痛,视力模糊不清,还有耳鸣。第一批武警回国后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检查,发现视力退化了二十年,而且眼睛中金属含量严重超标。有人还出现不明原因的肢体抽搐、震颤。

内分泌和代谢系统紊乱。有人血、尿部分指标不正常,关节痛,有的脚趾、手指关节痛,有的部分肢体麻木,表皮麻痹,变粗变黑。大部分人泌尿系统有炎症,有的不出汗,有的虚汗很多。有人喝水很多,但尿很少,且色黄有味。有人尿频、尿急、尿痛,尿少而且排尿费劲,个别人尿血、眼皮浮肿。皮肤病。大部分人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出现红斑、水痘、脓疮,又痛又痒,严重时自行溃烂,流水流脓,而且在同一部位反复感染。夏季巴格达酷暑高温,用不清洁的自来水洗澡时更是疼痛难忍。

莫名的高烧。许多人都发过烧,最高的是39.4度,最多的已发烧4次,最长的打5天吊针才退烧。有人头爆炸似的疼,有人胃针扎般的疼,浑身关节、神经、肌肉疼痛难忍,退烧后两周还浑身无力,走路像踩棉花似的。

使馆商务参赞王国强和警卫队长娄益庆身体都不错,但到伊拉克才三四个月,突然高烧不退。伊拉克缺医少药,看病非常不便,我们只好打越洋电话向国内医生咨询吃药,一种药不行,再换另一种,拔火罐、扎针、放血,各种办法都用了,折腾了一个礼拜,他们俩的高烧才好不容易退了下来。

△ 驻伊拉克大使馆全体人员合影


在巴格达亲身感受战争、动乱、危险与苦难,回忆起在国内的安全与快乐,更加切身体会到和平的珍贵、稳定的重要,没有安全和稳定,就不会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就不会有人民的安居乐业和幸福生活。

面对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的理念,通过各种机会,利用不同的方式,坚持做使馆人员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陈珍美担任过外交部新闻司政工参赞和党支部书记。在她任政工参赞和党支部书记期间,外交部新闻司党支部曾经被评为全国先进党支部。她对做政治思想工做很有经验,我就充分发挥她的作用和特长。“润物细无声”,她以女同志特有的细心和敏锐的观察力,发现问题,及时耐心地配合我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我还利用节假日打电话给使馆人员在国内的配偶和武警官兵在国内的亲属、部队首长,通报使馆情况,请他们放心,对他们既照看孩子又要照顾老人表示慰问,感谢他们对外交事业的贡献,感谢他们对使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感谢他们默默作出的牺牲。

另一方面,积极想办法解决使馆人员在工作和生活上面临的实际困难,尽可能想方设法改善大家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激发大家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努力把使馆建设成为一个团结向上、积极进取、不等不靠,努力工作的战斗集体,以积极平和的心态对待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对待生与死的考验。

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新时期的外交工作,为了祖国的快速发展营造和平友善的良好国际环境,为了中国与伊拉克关系的稳步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力量。




-End-

图文 | 《从伊拉克战火中走来》 

作者 | 杨洪林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