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视界 | “骆驼之国”与“香料之邦”

郭靖安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作者简介    


郭靖安 1971年至1975年参加中国驻加拿大使馆的初建工作并先后任三秘、二秘,回国后历任美加处副处长和美国处处长;1980年至1985年间曾任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和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中外特约顾问处处长,中国际问题研究所南亚、中东、非洲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87年至1993年历任中国驻利比里亚使馆和驻索马里使馆政务参赞、中国驻加纳共和国大使。


在非洲大陆的东部,有一块突出在印度洋和亚丁湾之间的三角形陆地,称为索马里半岛。因为它形似犀牛角,故又称为“非洲之角”,它通常是指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三国,但索马里地处角尖,人们又单独称索马里为“非洲之角”。

“索马里”这个名称起源于索马里语中的“索马尔”一词,意即“能够获得牛乳或羊乳的地方”。它也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最早的居民是非洲土著黑人,中世纪初期,阿拉伯人移民到这里的沿海地带,同当地黑人通婚繁衍后代,建立许多苏丹王国,所以古籍中也有“上帝之邦”的称呼。

△ 使馆馆员同牧民合影。


索马里迄今仍是个“畜牧业国家”,居民80%以上从事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全国适宜放牧的草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一半以上,活畜是它传统的出口物资。骆驼、山羊、绵羊和牛是索马里的四大牲畜,是世界人均牲畜占有率最多的国家之一,尤其是骆驼,总数600多万峰,占全世界骆驼总数的三分之一强,所以世人称索马里为“骆驼之国”。

这主要是因为索马里多沙漠,气候干燥、草木稀疏,骆驼比其他牲畜更能适应这种自然条件。特别是,它能为牧民提供生活必需的一切,骆驼奶制成的奶酪是牧民们的主要食物,驼毛可换回日用品,驼皮制成防止热沙烫脚的鞋,在危急的情况下,骆驼的肉、奶、血可以维持生命。所以索马里人常说:“只要家中养几头骆驼,就会不愁吃来不愁穿。”

△ 使馆馆员同索马里牧民的孩子在房前合影


走在索马里的原野上,到处是茫茫沙海,抗干旱的仙人掌类植物和厚叶蓄水的灌木丛散布其间,在乡间的道路两旁,不时会看到在长满茂密的小叶的巨大伞型树冠下,堆堆的羊群在树荫下躲避灼热的阳光,也会看到在水井旁群群的骆驼或饮水、或静卧,其附近则是牧民用树枝搭的圆形窝棚,这是索马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索马里还有“香料之邦”的名声。质地优良的天然乳香和没药是索马里的特产,乳香和没药具有活血、散瘀、消肿和止痛的功能,用乳香和没药配制的药物用来治疗腹痛、经痛、跌打损伤、肿痛疮毒等都有明显的疗效。乳香燃烧时可以散发出浓烈的香味,是基督教堂、佛教寺庙、印度教神殿,以及伊斯兰清真寺所用的燃香的原料,也是婚丧礼仪场合的燃香的原料。

索马里出产乳香和没药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商人就来此收购,中国的古书《酉阳杂俎》《新唐书》都有介绍索马里出产香料的内容,《明史》更明确地把索马里称为“乳香和没药之乡”。

△ 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到处都是清真寺,使馆馆员在一座清真寺的门口留影。


99%的索马里人信奉伊斯兰教,它被定为国教。伊斯兰教教义是学校必修课,总统、总理和部长们就职都要向真主宣誓,各党派也把信奉真主作为其政纲。

索马里到处建有清真寺,仅摩加迪沙市内就有150多座,其中最古老的一座建于公元1182年。1976年沙特阿拉伯援建的团结清真寺是东非地区最大的清真寺,它乳白色的尖塔高耸入云,可容纳1万多教徒同时祈祷。每天定时从塔上发出的召唤穆斯林祈祷的宣礼声在首都上空荡漾。

索马里人虽然信奉伊斯兰教,但却看不到妇女用黑纱罩面的情景,而她们都爱穿鲜艳的服装佩以花布头巾,所以这里的阿拉伯人又兼有非洲风情。索马里人实行一夫多妻制,兄弟共妻或三姐妹共夫是允许的。一般牧民家庭由一两个或两个男人及其妻子、孩子或寡母或别的亲属组成。男子通常有两三个妻子,每个妻子都有陪嫁牲畜,故丈夫便拥有较大的畜群,但索马里人禁止任何近亲婚姻。

△ 首都摩加迪沙的海岸,据说郑和船队曾在此停泊。图中左一为使馆二秘杨旭明,左二为使馆招待员周建国。


中国同索马里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德国人1898年在摩加迪沙等地挖到过中国宋代的古钱币,它表明,远在唐宋时期中索之间已有贸易关系。南宋赵汝适成书于1225年的《诸蕃志》对申理(索马里)、弼琶罗(索马里的柏培拉)的风物都有介绍。

到了明代,由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到官方代表的访问,郑和七下西洋,最后四次都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其中包括木骨都束(今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卜刺哇(今索马里境内的布腊瓦)、竹步(今索马里的朱巴河口)和速麻里儿(今索马里沿海一带)等地。这些在《明史》《皇明六政记》《实录》等史书中都有记载。

除正史外,随同郑和远航的曹信在其所著的《星槎胜览》一书中,对这些地方也都有叙述。时至今日,人们仍在传说,郑和船队曾在摩加迪沙港口停泊。显然,中索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是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的。




-End-

图文 | 《出使非洲的岁月》 

作者 | 郭靖安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