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视界 | 重游哈瓦那

徐贻聪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作者简介


徐贻聪 曾任外交部拉美司副司长,中国驻厄瓜多尔、古巴、阿根廷大使;曾获得厄瓜多尔、古巴和阿根廷政府颁给外国使节的最高荣誉勋章(大十字鹰级勋章、友谊勋章和大十字大功勋章);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公共外交网》特邀高级顾问;著有《结缘拉丁美洲》《我与卡斯特罗》《轻走天下》《雅园拾趣》《余温犹存》《加勒比绿鳄·古巴》等书。


10多年前,我因工作关系曾在古巴首都哈瓦那居住过两年多的时间,领略过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人类文化遗产城市的风采。2004年,作为一位退休老人,我有机会再度造访这座城市,在那里生活了近4个月,并在悠闲中漫步她的许多大街小巷。两相比较,感慨良多。

作者作为中国第10任驻古巴大使向古巴国务委员会副主席马查多递交国书。(《结缘拉丁美洲》图)

在几十年的工作历程中,我曾经有机会到过世界上大部分讲西班牙语的国家,还在为数不少国家的首都长住过。但是,说不清是何种原因,我在到过的众多大都会中对哈瓦那“情有独钟”,始终对她有着很深的感情,而且这种感情与日俱增。

20世纪60年代,一首《美丽的哈瓦那》歌曲曾经唱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哈瓦那的名气大,并非是因为她的人口多(仅有300余万人),也不是因为她的面积广(作为一个省级管理城市,城区和郊区总共只有约300多平方公里)。依我看,她的出名可能在于其国家长期以来不畏强敌的反抗精神,在于其人民顽强的斗争勇气。我感到,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凛然正气和不畏艰苦的民族气节,古巴人才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支持和尊敬,也使得哈瓦那成为尽人皆知的都市。

此次重游,使我发现了这座城市的诸多发展和变化:商业活动多了,各种车辆多了,外国游客多了,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宽松了……

哈瓦那街头

(网络图)

当然,每个城市都会在10多年时间里出现发展和变化,没有发展和变化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但是,处在当今世界上最强大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的一个小国要想取得发展和变化,那可不是一般想象的事情,她的任何发展和变化也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10多年前,我们在哈瓦那居住期间,曾经在谈笑中戏称那是座“有城无市、有店无商”的城市,因为在全市几乎看不到商业活动,大部分商店的货架基本上都空空如也。

1994年10月开始允许集市贸易之初,市场数量很少,商品种类也很有限。现在的情况则大为不同:在全市的街头巷尾随处可以见到大大小小的商店、商亭,货架上的新鲜蔬菜、水果和猪羊肉等数量很多,购物的人群也熙熙攘攘。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在古巴大部分政府部门所在地革命广场举办的集市上,集聚着数量可观的哈瓦那市及外省市的生产者、商贩和前去购物的人群,真可谓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在全国各地开设的近千家外汇商店里,各类进口商品应有尽有,售货员忙碌地接待着持有美元、欧元的国内外客人。如此种种,令我感到古巴的发展,感到古巴人思路的变化。

///

作者在古巴任职期间曾遍访了古巴全国的15个省,受到各省党政领导的热情、隆重接待。图为谢戈德阿维拉省省委书记陪同作者夫妇了解该省的发展史。(《结缘拉丁美洲》图)


许多外国人都对古巴人每月平均不到10美元的“低收入”感到不可思议,甚至为之表示怜悯。的确,古巴人在美国长达40多年残酷封锁的逆境中生活单调、清苦,但并不是穷极潦倒,更远非饿殍遍野。古巴实行的上上下下毫无例外和特殊的基本低价供给制,实行的全民免费教育和免费医疗制度,90%以上的居民通过早期就开始实行的房改拥有自己的住房和极为低廉的水电费价格等等,可以保证人们的一般正常生活。这种状况虽然为情所迫,但比起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民不聊生的情景,应该说还是好的。

我以前曾经向我们国内的不少代表团介绍说,在古巴全国的市镇上有三种人是看不到的:讨饭的、捡破烂的、衣衫褴褛的,这种状况应能反映古巴人生活的基本现实和其乐融融的景象。此次重游哈瓦那,更加深了这方面的印象。

10年后的今天,哈瓦那街头常可见到塞车的情景。这于我而言,也属于新鲜事物,因为在我第一次留驻这座城市时,街上车辆极少,在城市间的公路上更是好久都看不到过往的机动车。现在不仅车辆多了,供出租给外国游客的各类新车也比比皆是。不能不说,这也是古巴发展和变化的另一个具体体现。

中国驻古巴使馆保留有不定期组织官员参加体力劳动的传统,以体现两国人民间的深情厚谊。图为作者夫妇在古巴哈瓦那省参加收获土豆劳动后与农业合作社社员一起感受丰收的喜悦。(《结缘拉丁美洲》图)

古巴地处热带,四季郁郁葱葱,到处风景如画,气候宜人,更有着许多大小不等的美丽海滩和独特的民风民俗,加之政局稳定,社会秩序良好,犯罪率较低,确实是吸引游客的好去处。所以,推进旅游是古巴政府多年以来的重点发展战略,为此也做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的投入。在古巴政府以各种方式同外国合作的项目中,为数最多的是与旅游有关的设施。许多设计独特、星级不等的旅馆遍布全国的各个旅游胜地,为各种不同需求的游客提供引人入胜的服务。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古巴政府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连续投入巨资铺设四横一竖连海公路,总长超过100公里,把一些秀色可餐的未开垦小岛与本岛连接起来,以扩大旅游空间,方便游客。如今,每年近200万外国游客的涌入和他们平均12天的停留,使得古巴的旅游收入得以代替糖业多年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独占鳌头的地位,成了新的外汇来源的首要支柱。

古巴人说,如果美国政府不把美国人到古旅游视作违法,要惩以牢狱和罚款,来古巴旅游的人数还会翻上几番,古巴旅游业给国家创造的外汇也会更多。他们期待着更多的外国游客来享受热带风情,也期待着美国政府改变无理政策,给美国人民以真正的旅游自由。

哈瓦那的老城区有个中国街,虽然不大,但不仅在古巴人人皆知,在整个拉丁美洲也都闻名遐迩,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在古巴的影响大,给古巴人的印象深且好。

据历史记载,从1847年6月3日首批中国人抵达古巴以来,一批又一批的华人不断来到这个岛国,19世纪下半叶时曾达到近15万之众。在当时全国人口仅为数百万的古巴,这个数字应是个很大的比例。他们到达古巴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中国人的许多美德很快得以在古巴人民中传播并不断发扬、光大,留下了积极、深远的印记。

NO.2

古巴华人纪念碑,也称为“中古纪念碑”。为了缅怀和悼念在古巴独立战争中牺牲的中华英烈,古巴人民于1931年10月建造了这座8米高的圆椎形纪念碑。(网络图)

世世代代在古巴居住的中国人的斗争精神和他们对古巴维护独立战争的重大贡献(在古巴争取独立的战争中,曾有个整营建制的华人部队,总人数超过6000。他们打仗勇敢,常使敌人闻风丧胆),更是古巴人颂扬中国的经常话题。在哈瓦那一条主要大街上耸立着的大理石石碑上,刻有古巴独立战争主要领导人“没有一个中国人是叛徒,没有一个中国人是逃兵”的语录,应是对在古巴中国人的公正评价和崇高颂扬。也许,这也可以被看作是今天中古良好关系的历史渊源。

再次到达哈瓦那后,我很快就又去了几趟中国街,一是探望居住在那里的几位华侨老人,二是看看这条街的变化。每次走近街口,一座醒目的高大牌坊便出现在眼前,上面书写的“中国街”几个汉字给人以非常亲切的感觉。在新恢复的不到100米长的街面两侧,拥挤地排满了挂着中文招牌的饭馆、店铺,店员们热情的吆喝声不绝于耳。此情此景,给予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哈瓦那变化了,因为在10年前不仅没有这些店铺,更看不到如此热闹的场面。

与前次不同的是,我此次在哈瓦那期间,曾经数次有机会应邀到普通古巴人家中做客,参加友人聚会,从而看到一般百姓的生活状况。能歌善舞的古巴人生性乐观、开朗、热情、好客,乐于交友,但在10年前的那种生活条件下,很难邀请亲朋好友尤其是外国人到家里去做客。现在的情况与那时相比,已有明显好转,至少可以买到必要的食品、饮料。在与朋友们的谈笑之中,我深深意识到涉及普通百姓的变化。应该说,这样的变化是带有深层次意义的,也是政府寻求变化的根本目的所在。

作者被古巴政府授予友谊勋章后接受各界友好人士的祝贺。(《结缘拉丁美洲》图)

在哈瓦那期间,我有幸以老朋友的身份见到古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古巴国务委员会副主席、古巴部长会议执行委员会秘书拉赫,与他谈起我感受到的哈瓦那以及古巴全国的种种变化。拉赫谦虚但不无自豪感地对我说:“我们希望你再来的时候,能够看到一个发展更快、变化更大的哈瓦那和整个古巴。”我向他表示了真诚的祝福和祝愿。

近4个月的小住后,我带着几分喜悦,也带着几分希望,离开了看起来破旧,但仍不失美丽的哈瓦那。我不知道是否还有机会再去这座城市,但希望能够不断听到关于它又有新的发展、变化的消息。

-end-

文章来源 |《结缘拉丁美洲》(2008.10)

作者 | 徐贻聪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