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礼仪入门课

李肇星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作者简介    


李肇星 曾任外交部发言人、常驻联合国代表、外交部副部长、驻美国特命全权大使、外交部部长等职务,亲历了中国和平发展与对外交往的历史进程,有着丰富外交工作经验,著有诗集《青春中国》、散文集《远行的诗情》等作品。


中国人常说“礼多人不怪”,但外交上的礼宾安排需要尊重客人的习惯和感受:礼数不够不行,也不是越多越好,多得不是地方更不行;得恰到好处,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饭桌上的学问

1964年7月,我进入外交部,入部教育有一项内容就是礼宾。礼宾的第一课是学吃饭。一开始我有些纳闷儿,谁不会吃饭?这还要学?上了课才知道吃饭有大学问。

在外交场合,吃饭不能出声。我当时的理解是,不能像我们山东人吃面条那样,呼噜呼噜动静很大。

在外交场合,你参加宴请,主人给你的东西要吃完,否则会显得没教养,对主人不礼貌,对粮食不爱惜,对厨师的劳动不尊重。

我们喝酒不能超过平时酒量的三分之一,也不要强劝别人多喝,相互尊重最重要。自己不会喝就别喝,可以象征性地举举杯。


1996年我作为副外长访问安哥拉,同行的一个年轻同事第一次出国。吃饭的时候,上了一道奶油汤。他皱了皱眉头,可能没喝过,也可能不爱喝。我问他,是不是不爱喝这个奶油汤。年轻同志说:“是。”我拿过来替他喝了。我当时也没考虑太多,主要是出于对主人的尊重和节约的潜意识,自然而然地做了。十多年后,这个年轻人已不再年轻,可他还记得这事,说这事影响了他一生……

非洲国家天气热,卫生条件也相对差一些。到非洲出差一般要打防疫针,还随身带上防治疟疾之类的药,有时候参加完宴会马上吃几片黄连素,以防拉肚子。提前作这方面的准备是必要的,但在饭桌前千万注意礼貌,不能有让主人尴尬的表情,更不能挑三拣四摆架子。

外国人的周到

法国人一向以讲究礼仪著称。我在联合国工作的时候,法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叫梅里美,他曾当过法国总统府的礼宾局长,给我讲过法国礼宾的故事。

一次,法国总统宴请中非帝国皇帝博卡萨。服务员上了一道名菜——法国蜗牛。博卡萨拿起蜗牛就放进嘴里嚼,差点儿把牙给崩掉。总统一看客人吃法不对,为了不让客人难堪,也像客人一样把蜗牛咬了咬吐出来,其他人也跟着总统这么吃起来。大家都像什么事没发生一样,边吃边谈。

吃完蜗牛,服务员端上来一小碗用来洗手的水。博卡萨不懂,就把水当茶给喝了。总统使了一个眼色,其他法国人也都跟着他把洗手水喝了下去。

博卡萨谈兴甚浓,说着说着身子偏向总统一边,不留神把总统的菜当作自己的菜给吃了。总统又使眼色,其他人都跟着他身子往左偏一偏,吃旁边一个人的菜。宴会顺利进行,皇帝大悦。

有一次,我去总统府爱丽舍宫拜会希拉克总统。会见结束后,希拉克亲自送我出门。当时大门正关着,他叫我稍等一下,不叫别人,自己动手推门。可能是门很重,他开始用一只手推,推不动,然后两只手一起使劲,才把门推开。包括我在内的中国客人无不为总统阁下的亲力亲为而感动。

在法国外长为我举行的欢迎宴会上,法方用红玫瑰和黄玫瑰拼出了中国国旗的图案。我极为感激,觉得这一礼宾安排体现了我的祖国在世界上的崇高地位。

1997年10月,江泽民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在檀香山,他用夏威夷吉他弹奏了《向夏威夷问候》这首歌,他说这是他读书时就会的歌。


看似大大咧咧的美国人其实很细心。1997年,江泽民主席应邀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欢迎宴会上,主人和客人面对面坐着。刚一落座,克林顿拿出一个早已备好的软垫子,走过来放在江主席夫人王冶坪座位后面,让她当靠垫。克林顿可能考虑到中国客人长途旅行有些劳累,想让她坐得舒服一些。

有一次,胡锦涛主席与小布什总统会晤。会晤室没有茶几,工作人员送上的矿泉水没有地方放,大家只好把水杯放在地上。这时,也许因为小布什知道中国人喝茶的习惯,需要茶几,就站起来走向墙边的一盆花,把花端下来,把下面的木凳搬到胡主席跟前,把水杯放在木凳上。胡主席当即表示感谢。

坦桑尼亚并不是一个教育事业特别发达的国家,但有一次首都达累斯萨拉姆上百名老头老太太组成的合唱团用汉语唱中国国歌欢迎中国贵宾,音乐嘹亮,节奏准确。后来才知道,这些老人都没学过汉语,是连续20多天在一位中国专家指导下硬练出来的。高端的礼宾水平上面是高端的政治水平。

领导人的风范

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中国。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很重视,多次听取外交部同志的汇报,还问有什么需要注意的。礼宾司司长吴明廉说:“总书记您很有经验,一般情况下没有什么问题。但有两点要注意:第一,英国女王握手,只伸出三个手指,您只轻轻拉一下就行了,不要用力。第二,为了表示对她作为国王与女士的尊重,会见的时候最好不要抽烟。如果您实在想抽烟,请先征得女王同意。”胡耀邦同志连声说:“提醒得好,提醒得好。”

伊丽莎白女王到北京后,胡耀邦同志很高兴,尽管与女王会面时间较长,还是忍住了没有抽烟。女王离京后,写来了感谢信,并通过菲利普殿下让我转交。她在信中说:“我很高兴访问中国,受到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热情接待。我很高兴与阁下见面,特别是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会谈中,阁下没有抽一支烟,全是为了我,让我十分感动。我对此表示敬意。”


1996年9月,赤道几内亚总统奥比昂访华。会谈后,江主席与奥比昂都要离开大会堂。可能是协调上出了点儿小问题,两国元首的车队同时准备进入长安街。江主席得知这一情况,立即决定自己等一等,让客人的车队先走。

2005年11月2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与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布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谈后共同会见记者。


2005年11月,小布什总统出席在韩国釜山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后,对我国进行访问。小布什专机抵京时间与胡锦涛主席会后专机返京时间相隔不足30分钟,但首都机场南停机坪不具备在如此短时间内接待两架专机的条件。胡主席指示将专机停机坪留给美方使用,他的专机降落到别处。

外事活动中,中国领导人很注意照顾客人、礼让来宾,让客人感受到中国礼仪之邦的风范,感受到中国对所有建交国,无论大小、贫富,都一视同仁、平等相待的态度。

进行中的改革

一开始,新中国的礼宾做法有一些是从资本主义国家学来的,有一些是从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学来的。慢慢发现,这些东西不完全适用于中国,我们要有自己的礼宾风格,要顺应时代潮流。比如,我们过去欢迎国宾都在长安街悬挂标语、彩旗,在木樨地、大北窑等地竖起来访领导人的画像,有时在机场举行上千人参加的欢迎仪式领导人出访,要在机场举行送、迎仪式。这都慢慢被取消或改革了。

我任外长期间,我国礼宾搞过几次改革。2003年初,中央本着务实、精干、节约的原则,对出访次数、代表团人数、出访国家和时间、专机安排、赠礼及送迎仪式等作出新规定。从那年5月胡锦涛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开始,党和国家领导人代表团都精简随行人员,简化送迎安排,取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送迎仪式。

2006年,外交部礼宾司在《关于进一步改进礼宾工作建议的请示》中提出,出访安排要从实际出发,尽量做到客随主便,注重实效,避免一味追求高规格,并要视往访国华侨数量和侨务工作量,适当安排我领导人会见华侨代表。

希拉克总统与胡锦涛主席合影


我自己参与和推动了几项小改革。2004年10月10日,胡主席在钓鱼台国宾馆养源斋宴请来访的法国总统希拉克夫妇。我坐在总统夫人的下手。当时国宴标准是四菜一汤。我边吃,边和总统夫人聊天。用完第二道菜,总统夫人说,她已经吃饱了。

我说:“如果您不喜欢,下面的菜您可以不吃。”总统夫人说,她很为难,不吃的话,对主人不尊重吃的话,自己难受。到上第四道菜时,她说:“感谢上帝!”意思是菜终于上完了,她快要“解放”了。

其实,四道菜后还有点心与水果。我说,这两道不算菜,总统夫人无奈地摇摇头。

宴会后,我就找礼宾司商量,国宴的菜是不是多了?在联合国和美国,宴会只是一菜一汤一甜食。我们的宴会剩菜多不是第一次。只有法国总统夫人比较坦率,才说了出来。多数客人对宴会浪费早有想法,嘴上却不说。更重要的是,领导人在一起,主要是交流,少上一点儿菜可以节省领导人的时间。搞这么多,何必呢?

讨论中,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说现在四菜一汤,与过去比已经少多了。我国是美食大国,美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让客人多领略中国美食是有意义的。我说:“法国也是美食大国,但法国宴请外国来宾并没有上这么多菜。关键是不能浪费,奢华、铺张在国际上属落后现象。”

最后,外交部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并参照国际惯例,商定将国宴改为三菜一汤,不上白酒,除非客人要求喝白酒;一般宴会时间由1小时15分钟压缩到1小时;席间乐由12首减为10首,文艺表演除军乐团演奏保留曲目,还视情况演唱来访国歌曲。这些年下来,方方面面的反应都比较好。

2006年2月,我正式访问法国,见了总统希拉克、国民议会议长德勃雷、总理德维尔潘、外长杜斯特·布拉齐。我与每位法国领导人会谈会见后,他们无一例外都把我送到门口,等我上车,目送我离去。我明白,这是对我本人,更是对我祖国的尊重。

从法国回来,我就要求外交部的同事,无论是在部内还是在宾馆见客人,谈完后都要把客人送出门外,送到车边,以体现对客人的尊重。我发现,这样做比多上两道吃不完的菜更受客人欢迎。

为落实中央有关勤俭办外交的精神,外交部又规定,部长出国访问,随行人员不超过7人,副部长出访不超过5人,司局长出访不超过3人,国际会议也适当减少参会人员外长抵、离北京,无须礼宾司领导去机场迎送别国外长来访,欢迎午宴原则上是两菜一汤。

周恩来总理


周恩来总理一贯倡导“客随主便、主随客便”。这两句话的核心是平等互尊。我们到外国做客,作为客人要尊重主人的安排,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外国人到中国来,我们作为主人,要体谅外国人的风俗习惯,使对方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中国人善良,不愿麻烦人。人家问吃什么,总是回答“随便”。人家问喝什么,咖啡还是茶?也爱回答“随便”。外国朋友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就会觉得不好办。最好实话实说,别太拐弯抹角,让人家猜哑谜。

记得我任驻美大使期间陪同克林顿总统访问上海后,他私下告诉我,上海的礼宾接待水平比中国其他几个城市大概先进一二十年。我问:“其他城市包括我们的首都吗?他笑而不答。我琢磨,他可能是指上海陪同人员少、劝酒少、菜剩的少,用外交套话说是“舒适度”把握得较好。




-End-

文字 | 《说不尽的外交》 

作者 | 李肇星

图片 | 源自网路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