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视界 | 在加勒比过圣诞节
作者简介
高广灵 1974年初进入外交部,先后在驻日本使馆、纽约联合国总部秘书处、驻泰国使馆、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纽约)、驻牙买加使馆、驻苏里南使馆和驻旧金山总领事馆任职逾20年。
每每谈及圣诞,人们自然在脑海中闪现出这样一个画面:一牙弯月悬在晴空,群星闪烁;大地银装素裹,在白雪笼罩着的银色世界里,一群欢快、可爱的小鹿,拉着雪橇,匆匆地行进在同样被银色覆盖的村庄之间;一位银髯老者,身着白色皮毛嵌边的红色冬装,头顶红帽,脚踏红靴,肩扛一个鼓鼓的大口袋,正忙着挨家挨户地给小朋友们派发礼物。
圣诞老人自然与常人不同,他不是从门而是通过烟囱进屋,悄悄地来到点缀着星、月、雪花、彩球、飘带等各种各样小饰物的松树前,把一个个礼盒轻轻地放在闪烁着圣诞彩灯的松树下,然后悄然离去。
翌日清晨,小朋友们醒来会惊奇地发现,树下多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礼盒,根据传说,他们认定这些礼物都是圣诞老人在他们熟睡之时送来的(其实大家都心照不宣)。这似乎已成为西方社会对圣诞节亘古不变的经典描述、百听不厌的神话故事。在人们的印象中,圣诞节就是这个样子。
圣诞节这个曾经只是信奉基督教的人才过的传统假日,如今已日益国际化,成为世界性的节日,无论是基督大国美国,还是欧洲,抑或是以佛教立国的东南亚诸国,例如泰国等国,以及许多与耶稣毫无关系的国度,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为每年12月25日的圣诞节忙碌起来,近年益盛。
从古至今,各地圣诞节的过法虽然不尽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身也在不断演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几大保留要素总是必不可少,诸如松树、雪花、彩灯、贺卡及红衣圣诞老人等。
围绕着耶稣诞生的传说而衍生的故事描述,以及由此而派生出来的雕塑、绘画,充斥于街头巷尾、公园广场、旅馆酒店。有关耶稣的传说初始于欧洲、北美等赤道以北地区,时间恰值白雪飞扬的银色冬季,于是,以这些作为节日的陪衬便不足为奇了。
然而,随着宗教及其故事的广泛远播,一些终年无冬的国度也有了基督信徒,于是也就有了圣诞节,诸如赤道以南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随着影响的不断扩大,加之受节日热烈气氛的感化,甚至那些未必有基督信众且缺少先天条件的热带地区,也仿效欧美过起了圣诞节。那么,这些国度的圣诞节又是如何过的呢? 不妨随着笔者的文字,到基督教颇具影响的加勒比岛国牙买加,看一看他们是如何过圣诞节的。
先说松树。松树是圣诞节日里不可或缺的一大主角、标志性要件,只要见到挂满饰物的松树,人们必定会联想到圣诞节。读者是否知道,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上的洛克菲勒中心,每年都要花大价钱从很远的地方运来一棵高达20米的巨大松树,精心装饰,在圣诞节前若干天,还要搞一个隆重的“开光”仪式,在民众的欢呼声中点亮这棵巨松上的数万只彩灯,刹那间灯火辉煌,交相闪烁,煞是壮观,且多年如此,未曾间断。如同每年元旦时报广场的水晶球一样,成为纽约节日活动不可或缺的一大亮点。
在美国,圣诞节时,几乎家家院子里或厅堂中都要有一棵松树,并以此为中心进行节日布置,由此可见松树在圣诞节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每年的这个季节,都有几千万大大小小的松树被砍倒。
在加勒比地区则不然,没有这个条件,针叶树种并不多见,只有在海拔较高的山地才有,而加勒比诸岛有高山的国家屈指可数,多为平地或丘陵,数量本不多的松树,岂容随意乱砍?然而,没有松树又怎么过节?不必担心,人们照样有解决办法。他们从中国进口了一人多高的塑料松树,色彩逼真,形状挺拔,足可以假乱真,摆在家里大小合适,布置起来也非常容易,装饰后的人造松树,效果甚佳,绝不比真松树逊色。
无论是宽敞的厅堂,还是窄小的陋室,摆上一棵装饰得富丽堂皇的松树,顿时节日气氛就烘托出来了。有了这棵松树,便可以循规蹈矩地做后面的圣诞文章了。
外面的布置那就更容易了,牙买加终年无冬,各种各样的树木无所不有,唯独缺少松树。于是,人们因地制宜,不再拘泥于松树,而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装饰起别的植物来照样光彩夺目。
院子里,一串串彩灯在浓密的树丛绿叶间交相辉映,此起彼伏,若隐若现,伴以各式各样的雕塑,宛如进入童话世界。高高的棕榈树、椰子树,都是挂彩灯的绝好材料,人们绕树干一圈又一圈地缠上彩灯,从底部到顶端,10余米高光滑的树干,变成一棵棵彩色灯柱,成排成行,十分壮观。
再说雪。加勒比海地区多为海岛,地处热带或亚热带,常年高温,一件薄衣可穿四季(只是该地区并无四季之分,而以旱季和雨季论之),青山常绿,溪水常流,终年无冬。既然无冬,自然无雪,这就使圣诞节的一大要件成为先天不足。即便如此,那也难不倒执着的牙买加人,对圣诞节的热衷使他们想出了一个又一个好办法,以各自的妙招营造出一个银色的世界。有条件的商场、饭店,从国外购来现成的人造雪,布置起来当然要省事得多。
每到这个季节,人们差不多1个月前就开始准备了,商场的正门前、饭店的大堂里,充斥着浓烈的节日气氛,挂满装饰的松树(其实真的松树极少,多数是人造的)周围,撒满了雪花或雪末,恍如到了冰天雪地的北国世界,大有雪压青松的感觉,给人以视觉上的凉意,与欧、美国家的圣诞节相比毫不逊色。
各大商场的卖场里,一件件待售的圣诞物件琳琅满目,各领风骚,大家都在暗自叫着劲儿,看谁更艺术,更具节日特色,更富有想象力。吹着冷气还让人不断擦汗的各饭店大堂里,同样是永不融化的人造雪装点的白色世界,大堂里或大或小总要留出一些空间,作为圣诞节的一角。大家都在试图借此展示自己的实力。那些财力有限的公司或家庭也不甘寂寞,自有其简陋的办法,节日照样过得有滋有味。他们找来包装箱内的白色填箱物,搓得粉碎,撒在松树旁边,同样可以产生雪的效果。
圣诞服装。一袭红色冬装,配上白色毛边,再加上同样厚重的棉帽、棉靴,穿在圣诞老人身上,让人一看就觉得暖融融的。这身装束在四季分明的欧美地区当然是很适宜的,尤其是在入冬前夕的圣诞季节。然而,在一年到头几无差别、汗流不断、短衣短裤度春秋的加勒比地区,倘若穿上这一身行头,不过10分钟,保你汗流浃背,谁也受不了。
可是,如若不穿戴这些就找不到圣诞节的感觉。怎么办?圣诞节当然要过,山人自有妙招。厚的不行改成薄的,棉的不行改成单的,长的不行改成短的,甚至有人只戴一顶红白相间、单层的圣诞帽,谁也不会误以为是在过别的节日。
节日前夕的超市门前,时常看到头戴红帽、摇着手铃的少女,正以圣诞天使的角色,守护在募捐箱前,渴望来往顾客捐出碎银善款。饭店柜台后的接待员、餐馆门前的招待员,无论头上还是身上,总能找出一两样与圣诞有关的装束。挥汗如雨的气温、没有冬天的国度,也能像模像样地过圣诞节,只是过法不同而已。
圣诞大餐,那可是圣诞节必不可少的,如同中国的春节年夜饭一样,加勒比海各国也同样有此习惯。圣诞节也是每年的家庭团聚日,不管平时走多远,外地也好,外国也罢,只要有可能,都会设法回家过节。
节日之前这几天,也是当地交通最繁忙的时间,除了人数没有那么多外,其热闹程度与中国的春运无异,无论天上,还是地上,到处都是匆匆赶着回家过圣诞的人们。只是这顿大餐不是在圣诞前夜(Christmas Eve),而是习惯于圣诞当日。
圣诞的前一天,通常是大家忙着购物的时间,为节日准备礼物的时间,为此,人们要在商场、超市盘桓很久,这是商场最旺销的时候,要到很晚才关门。人们尽情地花钱,不到掏尽腰包是不舍得离开的。筋疲力竭的人们回到家中只想休息,哪里还有心思去忙活大餐。于是,把吃大餐放在圣诞当日也就顺理成章了。
当地人本就没有存钱的习惯,多数人没有银行账户,基本上是每周的工资每周光,哪里还会把今年的钱留到明年。到了圣诞日,人们大都集中在各自的家中,准备自家的家庭聚餐。
美食之中,鸡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当地人平时饮食中的首选,他们说没什么理由,就是喜欢吃鸡,百食不厌。当地人做鸡堪称一绝,或烧或烤,无不美味。西方人圣诞大餐上吃的是火鸡(turkey),牙买加人吃火鸡不多,就是普通鸡。
阿奇果炒咸鱼
当然不会只有鸡,餐桌上很是丰盛,其中还有被视为“国菜”的“阿奇果炒咸鱼”(Akee Salt-fish)。
这一天是他们最放开的时候,特别是男人,总要喝上几杯,松弛一下为生存而劳累了一年的身体和神经。他们也喝烈性酒,但更多的是朗姆酒(Rum),加勒比地区的朗姆酒很不错,这一地区各国几乎都有,但牙买加人自称他们的最好。那是一种用甘蔗烧制的甜酒,通常喝法是兑可乐加冰块,当地人称之为Rum-coke,因为这样才能品出若隐若现的甘蔗甜味。
-End-
文字 | 《天涯无处不煽情》
作者 | 高广灵
图片 | 源自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