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外事 | 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华达明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作者简介


华达明 1971年进入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工作,曾任市外办国宾处副处长、国宾处处长;退休后被返聘参加一些重要外事活动的接待、培训工作,和《上海外事志》的编纂工作;2014年,获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的资深翻译家荣誉证书。


今年1月8日是敬爱的周总理逝世47周年纪念日。周总理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包括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总统福特、国务卿基辛格、日本首相三木和前首相田中、英国前首相希思在内的多国首脑和政要曾高度评价周总理,他曾多次陪同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访问上海。

在缅怀总理之际,我再次回想起当年初次见到总理时的兴奋激动,以及总理对青年一代的亲切教导、总理的和蔼可亲和对留学生的关怀。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远与人民心连心。

总理观看足球比赛

1963年8月17日晚,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一场足球友谊赛在首都工人体育场进行。那年夏天我在北京叔叔家度暑假,我和两位堂弟买了票前去观看比赛。那天晚上恰逢周总理也在现场观赛。总理在8号看台贵宾席入座,我们在10号看台,离得不太远。

我兴奋极了,整场比赛,我的注意力一半在观赛,另一半却在观望、关注总理的一举一动。只见周总理全神贯注观看比赛,当中国球员射门进球时,总理高兴地为他们鼓掌。这场比赛最终以2:0中国队取胜。

1963年8月17日晚,中国和印度尼西亚足球友谊赛后,周总理看望参赛运动员并一起合影留念。

为了能近距离见到总理,我在比赛结束前离场,快步赶到总理车辆停放地点(当时安保还不那么严密)。这时总理车旁已有一些人围着等候,我好不容易挤进人群,站到总理车旁。这时,只见总理在随卫引领下快步走来,大家热烈鼓掌并高呼“总理好”。总理微笑向大家挥手致意,坐进车后即离开工人体育场。

与总理的这次偶遇并能近距离见到总理令我兴奋不已,我为有幸见到敬爱的周总理而激动不已!我随着人流离开体育场。因初次来北京,人生地不熟,我竟然走了反方向的路程。我的两位堂弟回到家发现我没在家,立即骑自行车返回,终于找到我,回到家已是深更半夜。

总理教诲记心间

1964年7月31日晚上7时30分,周总理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亲切会见我们几百名当时正在北京集训、即将派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习外语的全体出国留学人员和北京高校应届毕业生,并作了语重心长的讲话。当时,我作为出国留学生中的一员,有幸亲耳聆听了总理的亲切教导。

那天,总理足足讲了2小时20分钟。他首先分析了当时国内外形势,然后谈到了知识分子革命化和劳动化的问题,并勉励大家到三大革命实践中去,经受锻炼和考验,努力改造世界观,今后为广大工农兵服务。

周总理代表毛主席和党中央特别叮嘱我们,在国外复杂的条件下,出国的留学生更要好好学习、经受考验、为党和祖国争光。

他语重心长地说:“出国学习外语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努力掌握语言这门工具。要牢记,我们有强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他还说:“青年人要志在四方,四海为家。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要到哪里去。不要辜负党和人民对你们的期望。”

周总理的报告激励着我们每个人的心。不久,我们肩负着党和祖国人民的殷切期望,带着总理“志在四方”的嘱咐,奔赴世界各地学习去了。在之后几年的国外学习生活中,总理的话始终激励着我,为祖国发奋学好外语。

深夜慰问留学生

周恩来总理曾3次访问阿尔巴尼亚。1965年3月,总理第二次访阿时,我正在地拉那大学留学。总理来访的消息传来,我们全体留学生都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当时大家是多么希望总理能来到我们身边啊!

周总理于1966年6月24日至28日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阿尔巴尼亚期间,阿教育和文化部举行盛大歌舞晚会。图为演出结束后,周恩来同志在霍查同志陪同下登台和演员合影。新华社稿

但是,总理访阿期间,每天活动日程安排得十分紧凑。晚上,他还要阅读许多文件和资料,每天只能休息两三个小时。可是,总理很理解我们这些远离祖国在外学习和工作人员的心情,在短短几天的访问时间里,总理两次抽空来使馆同我们见面。

抵阿次日中午,总理利用午休时间来使馆同大家叙谈。当时,在阿工作的几百名专家、使馆工作人员和留学生都聚集在使馆大厅。当总理在许建国大使陪同下步入大厅时,大家都高兴得热烈鼓起掌来,并欢迎总理讲话。

总理在讲话过程中,还不时询问“在阿有多少名留学生?”“他们都是学习哪些专业和语种?”当时分管留学生工作的使馆三秘出于紧张一下子答不上来,总理笑着对他说:“不要紧张嘛!”

三秘这才镇定下来,向总理一一作了汇报。因下午另有其他活动,总理先离开了使馆。但他关照另一位领导留下来,向大家介绍国内情况。当时,我们多么希望总理能再次来到使馆,有更多的时间同大家见面和交谈。使馆领导将我们的要求反映了上去。

上图第3排左2为作者。

第二天晚上,总理在参加了阿方安排的活动后,尽管已是深夜10点多钟,但他为了满足大家要求,又一次来到使馆同我们亲切会见。那天晚上,总理显得格外精神,丝毫没有倦意。

他健步来到我们中间,同我们亲切地握手、交谈并一起合影,共同度过了两个多小时。特别令人难忘的是,总理来到我们留学生中间并走近我,他亲切地问道“你是学什么的?哪个地方人?在国内哪个学校毕业的?”

当时,我十分激动,心里也有点紧张,但看到总理和蔼可亲的脸庞,那么平易近人,一点架子也没有,我的紧张心情一下子便消失了。我毫无拘束地立即一一向总理作了汇报。

这时,邻近桌子的几位同学也都围了上来,总理亲切地向大家问长问短,询问同学们在这儿生活是否习惯,学习情况如何,是否想家等。我们向总理保证,一定要在国外安心学习,学好外语,为国争光。

那天我们还和总理联欢,一起唱歌和跳交谊舞。为了不错过机会,我也鼓足了勇气,对总理说:“总理,我想请您跳舞。”总理两手一摊,爽朗地笑道:“好啊!”就这样,在轻快的乐曲声中,我跟随总理娴熟优美的舞步起舞,当时的激动心情可想而知!

总理随着《社员都是向阳花》伴曲边跳边唱。令我十分惊讶的是,总理当时已经67岁了,他竟然能一字不差地唱完这首歌的三段歌词。

总理的记忆力惊人。那天晚上,总理发现我们中间有一位男同学长得特别瘦弱,脸色不太好。他关切地问他,是否不太舒服。当听说这位同学正在拉肚子,总理即关照他快去看病,否则会伤身体。后来在机场上,在我们留学生的欢送队伍中,总理又一眼认出了那位同学,问他是否去看过病了。当时,我们在场的同学无不为之而感动。

上图第2排右9为作者。

次年(1966年)总理第三次访阿时,我们有幸再次见到敬爱的周总理并同他合影留念。总理还指挥我们一起唱《大海航行靠舵手》等革命歌曲,欢乐的气氛达到了沸点。

总理关注阿外交官酒驾事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阿两党两国关系密切,当年毛泽东主席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五次党代会贺电中提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给中阿关系定格在最亲密阶段。

1968年3月,我由京抵沪,被分配到上海市对外经济联路局工作,担任阿尔巴尼亚语翻译。当年,来自阿尔巴尼亚的团组较多,我经常是有求必应,被借调担任阿语翻译工作。

涉外人员守则有一条明文规定,即涉外人员在对外活动中严禁劝酒,喝酒不能超过本人酒量的三分之一。绝大部分涉外人员能遵守此规定并严于律己,但仍有些人会因劝酒造成喝酒过量而产生不良后果。

1969年4月的某一天,我接到市革委会外事组通知,让我前去参加一项外宾接待工作,对象是阿尔巴尼亚驻华使馆政务参赞阿戈里夫妇,他们将在上海过境,转乘巴航回国。从虹桥机场驱车抵达下榻的锦江饭店北楼,一路上阿戈里夫妇一言不发,愁容满面,与我平时接待的来自阿国的外宾截然不同。

据悉,公使衔参赞阿戈里此行是因犯错误被召回国。1969年2月,阿新任驻华大使罗博抵京履新。外交部姬鹏飞常务副部长为罗博大使接风洗尘,在国际俱乐部举行宴会。久违的茅台酒受众人青睐,大家开怀畅饮。宴会主人和主宾出于外交礼节,尚能控制酒量。

宴会结束后,阿戈里醉醺醺地驾车,离开国际俱乐部。当其开车经过建国门外大街时,由于行人稀少、光线暗淡而车速又快,将一位骑自行车的人撞倒,该骑车人不幸身亡。

我国是《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成员之一,该公约第29条规定,对外交官的人身自由和安全加以保护,不可以采取刑事手段。即外交官在华因车祸意外造成伤亡事故,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当然,外交官也需要对受害人进行一定的经济赔偿。

根据上述原则和当时的实际情况,该事故处理完毕后,阿尔巴尼亚外交部决定,将阿戈里调离中国,回国接受处分。

当周总理得知上述事件的前因后果后,要求外交部通知上海外办留住并接待好阿戈里夫妇,陪同客人在沪、杭游览一周。同时,要求外交部向阿驻华大使转达他的意见,希望对方不要严处阿戈里。事后,总理强调,今后外交部在安排相关对外活动中,应引以为戒,避免再次发生事故。

我参与了阿戈里夫妇在沪的接待工作,安排客人在沪参观游览活动。阿戈里夫人得知周总理亲自过问此事,并做相应安排后感动得痛哭失声。她对专程赶来上海送行的外交部同志说:“周总理,他为中国那么多事情操心,还想着我的丈夫并派你们来安慰、照料我们!”据悉,此事由于总理的关注,阿戈里回国后未受到“重处”。他消沉了一段时期后,仍供职外交部并分管对华事务。

1976年1月,周总理逝世后,在我驻阿使馆为总理逝世而设的灵堂上,阿尔巴尼亚各界人士前往吊唁。阿戈里夫妇也在其中,在总理遗像前,他们眼含热泪,久久不忍离去,此时“无声胜有声”。

最后一次陪同外宾到上海

总理日理万机,上世纪60至70年代,他多次陪同外国贵宾来沪访问,其中有几内亚总统塞古杜尔、加纳总统恩克鲁玛、锡兰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谢胡、罗共总书记齐奥塞斯库、埃塞俄比亚皇帝塞拉西、越总理范文同、美国总统尼克松、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等。

1973年9月16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访沪,这是他生前最后一次陪同外宾来上海。周总理那时已身患重病,但他却丝毫不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首先想到的仍然是别人。记得总理在抵沪次日中午至机场为蓬皮杜总统送行时,适逢下雨。警卫人员想为总理打伞,但总理却坚持不要,也不穿雨衣。他冒雨陪外宾在机场内绕群众队伍走了一圈,向欢送群众频频招手致意,并对旁边的同志说:“你们看,客人和群众不都没有打伞吗?”

(历史图片院子新华社)

在外宾专机起飞后,总理首先叮嘱,要立即给淋雨的群众准备姜汤喝,以防感冒。当时不少随访的法国记者深受感动,说周总理已是高龄,还和群众一样冒着大雨送客,这在法国是做不到的,这充分说明中国领导人和人民是心连心的。

(注:原文选自《上海外事》2022年第2期。)

-end-

作者 | 华达明  图片 | 新华社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