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邮袋”事件

郑达庸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作者简介    


郑达庸 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阿拉伯语专业毕业,中东问题专家;曾任外交部亚非司副司长、中国驻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大使、驻伊拉克共和国大使、驻沙特阿拉伯王国大使。


战后,伊拉克边防口岸检查非常严格,尤其是伊拉克-约旦边防更为严厉,大宗货物由此进出。为了工作,特别是为了了解外界信息,中国驻伊拉克使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迪拜中资公司购买了卫星天线,直径5米,加上附属设备,装大卡车从迪拜运往安曼,再运至伊约边境,公司派专人和技工随车来巴格达。

我们心中一直嘀咕:伊方十分敏感,边防能否允许天线入境。中国使馆说是天线,是否属实,干什么用,是否另有所图。

伊拉克当局有安全考虑,可以理解,但我们要看中国电视台和国际电台的节目,绝非另有所图。如伊方不允,也无可奈何。

当然,事先已经向伊拉克外交部打了招呼。还好,入境顺利过关。但卡车进入巴格达市时,岗哨详细盘问、检查,使馆人员当面作了解释。过了一段时间,估计他们请示了上级,允许卡车进入市区。

我们有了天线,看到国内节目,大家很兴奋,感觉和国内拉近了距离。对调研人员来说,可以看到CNN、BBC等欧美国家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申视节目,扩大了信息来源,很有好处。


随之,麻烦来了。1993年5月5日,使馆派出二秘王旺生(后任驻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大使)等二人作为临时信使,去安曼接人和外交邮袋。这里顺便说一下,因被制裁,伊拉克空中航线始终没有恢复,中国国内信使只能把使馆的外交邮袋送至安曼,使馆派人送去和接回邮件。

巴格达-安曼的公路并不安全,路途1000公里,要格外警惕。王旺生信使一行清晨从安曼出发,太阳下山前必须赶到使馆,夜路更不安全。这次遇到了麻烦,到了伊拉克边防,他们不放行,提出三个“外交邮袋”必须送返约旦,或由伊拉克边防派人陪同押送至伊拉克外交部。

这种事,我们信使从来没有遇到过。根据国际法,信使文件和外交邮袋享有豁免权,不许检查,更不能移交旁人和非接收单位。

我们坚决不同意邮袋返回约旦,到了晚上7点半,天在下雨,王旺生信使等人一路辛苦,去了伊拉克外交部看守邮袋,寸步不离。这是我当大使和我的外交生涯中头一次碰到如此棘手问题。伊拉克当局不按规矩办事,只能“特事特办”。当夜,我给伊拉克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家里打电话,司长不在,也不知道是否有意回避。为了不留“后遗症”,无论如何,邮袋不能交给伊拉克外交部,一分钟也不能失控。

我们决定,派其他外交官去外交部替换王旺生信使,让他回馆休息。接替他的两个人就在外交部坐了一宿。

第二天,我去外交部交涉,礼宾司正副司长都在座。对方提出两种解决办法,一是送回约旦,二是封存伊拉克外交部。我提出,放在中国大使馆封存,容后解决,对方不同意,双方僵持不下,我们就轮流派人去外交部值班。同志们很辛苦,坚守职责,人在邮袋在。伊拉克外交部人员倒是以礼相待,没找麻烦。

在捷克驻伊大使馆国庆招待会上,我见到伊拉克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和使团处处长,他们主动向我表示道歉,答应5月10日下午让我们去取回邮袋。

到10日晚上,我们才把外交邮袋带回使馆。邮袋一分钟也没有离开我们身边,安全拿回来了,大家很高兴,松了一口气。我们做到了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后来,每当谈起此事,大家都说,“要是赶上不讲理的,不按国际惯例干的,只能坚持原则,不能妥协”。这种事,恐怕在别处也会发生,不会仅此一例。




-End-

文字 | 《三进巴格达——中国外交官亲历海湾战争》 

作者 | 郑达庸

图片 | 源自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