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初到摩尔多瓦,对双语种现象深有感触

蒋本良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作者简介    


蒋本良 江苏常州人;曾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后派往罗马尼亚留学学习欧洲语言文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外交工作,是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的主要罗语翻译之一,多次陪同出访;曾任驻摩尔多瓦代办、使馆馆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外交史学会理事等。


有一次,摩尔多瓦第一任总统斯涅古尔在会见我时谈到语言问题,他自豪而幽默地说:“我们比罗马尼亚更富有,因为除了讲罗语还讲俄语;同时,我们也比俄罗斯更富有,因为我们除了讲俄语还讲罗语。”的确,一国人民同时讲分属拉丁语系的罗语和斯拉夫语系的俄语,不能不说是富有和值得骄傲的。

苏联解体,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独立,赋予了各国土著民族语言以新的生机。各国纷纷宣布本民族语言为官方语言,而一改过去俄语一统天下的局面,结果出现了一批新的双语种或多语种国家。

形似皇冠的基希纳乌马戏院,既有莫斯科大马戏院的风范,又有古罗马的特色。

我初到摩尔多瓦时,就对这里的双语种现象深有感触,觉得很有意思。 每次列席摩尔多瓦议会的会议,更会感觉到其中的趣味。因为摩尔多瓦规定罗马尼亚语是国语,所以人们一般都用官方语言罗文发言。但时不时有一些只会俄语的议员起来发言,张口就是俄语,所有与会者对此习以为常,也不觉得有丝毫异样,照听不误,主持会议的人也随即转而用俄语来回答问题,直到下一个发言者讲罗语,才又回到罗语上来。

电视台记者采访领导人,也得先说一遍罗语,然后再说一遍俄语。许多报纸都有罗文和俄文两种版本,甚至在同一份报纸里,也会出现两种语言的广告。走在街头,许多商店招牌都是罗文、俄文两种文字并列。初到摩尔多瓦时,我这个俄语水平不太高的人,靠认招牌和布告,也学了不少俄文词汇。

摩尔多瓦的这种双语种状况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摩尔多瓦曾分属罗马尼亚和苏联。1940年到1991年,这50多年作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的漫长时期,俄语是官方语言,人们以说俄语为荣,学校教育基本都是俄语。许多土生土长的摩族家庭子女主要靠家传学习罗语,在家里讲罗语,但一到社会上就会讲俄语。虽有少数罗语学校,但也不用拉丁字母,而是用斯拉夫字母拼写,且称为“摩文”,以区别于罗马尼亚文。

1991年摩尔多瓦独立,和苏联其他加盟共和国一样,它把争取本民族语言成为国语当作民族复兴解放的一面鲜明旗帜。但同时又产生了“矫枉过正”的现象:它规定所有人要限期学会罗语,由此导致许多不会罗语的人被解除公职和失业。此举引起了聚居在德涅斯特河东岸地区的俄族人的不满,于是他们揭竿而起,甚至导致了武装冲突和战争。许多俄语居民,特别是俄族居民,大批移居国外。

由此,罗文和俄文在摩尔多瓦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又发生了变化。罗语的影响迅速扩大,要求学罗语的人也越来越多。大学招考时,一向“冷门”的罗语专业成了报考的“热门”。军队也组织罗语学习班,国防部长带头学罗语。

斯内古尔总统的夫人是俄罗斯族人,议长鲁钦斯基的夫人也是俄罗斯族人,但她们都在很短的时间里学会了一口流利的罗语。一些原来只用俄文的职能部门,也增添了罗文工作人员。目前,俄语仍是社会基层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除极少数农村老人,几乎无人不会俄语,但有相当多的人至今不会罗语,特别是俄罗斯乌克兰族居民。而知识分子因为都是过去苏联学校培养的,所以即使是摩族人,讲起专业来,也只会用俄语来表达。

而后,罗语和俄语相伴发展的势头日益突出,中小学校虽分为罗语学校与俄语学校,但孩子们在玩耍中基本双语混用。而在民族混合家庭中,孩子们更是自幼就能熟练地运用两种语言。

可爱的塔妞莎

我的一位罗族邻居有一个4岁的小女孩儿塔妞莎,平时我和她玩得很熟,都是讲罗语。我想她大概不会讲俄文。但是有一次她在院子里和小朋友们玩,我惊喜地发现,她居然也以儿童的语调慢条斯理地讲起俄文来。此后我还跟她学了不少俄语的儿童用语。

原来,塔妞莎有一位婶婶,经常到摩尔多瓦来探亲访友,就住在小女孩的家,她就是一个只会讲俄语、不会讲罗语、家住莫斯科的俄罗斯人。所以,塔妞莎自幼就能熟练自如地讲罗、俄两种语言。

自幼会讲俄语和罗语的塔妞莎在弹钢琴。

在文艺方面,两种语言同时应用更是别开生面,多姿多彩。不少演出都有两个报幕员,一个男罗语报幕员,一个女俄语报幕员。最富喜剧效果的是一男一女说对口相声,女的讲俄语,男的讲罗语,从语言形式上就使人觉得趣味盎然,更不用说相声本身的诙谐逗乐了。摩尔多瓦最著名的“萤火虫”儿童剧院,干脆就有两套戏班子,一套说罗语的,一套说俄语的,他们之间还相互竞争,各向西方和东方寻找出国演出的路子。

在政府尊重民族语言权利的政策下,一些多种民族杂居的地区、各种民族混合的家庭和多种语言并存的现象更是有趣。总统民族问题顾问格雷本希柯夫曾陪我参观过加告兹民族自治区,这个仅有几百口人的村子,竟有7个民族的居民。许多家庭都是民族混合家庭:或者丈夫是罗马尼亚族、妻子是加告兹族;或者丈夫是保加利亚族、妻子是土耳其族。这些家庭的孩子几乎自幼就掌握3种以上语言。

这个村子为我们组织的文艺演出,包括六七个民族的歌舞节目,真是丰富多彩。我不禁惊呼道:“这简直不亚于一个小型国际演出了!”这引起周围人自豪的笑声。

双语同时使用,也会闹出不少笑话。例如,在实际生活中,俄语的“请吃”和罗语的“滚蛋”发音相同,都叫“耶什”。一次,一位俄族人请罗族朋友来家做客。在饭桌上,好客的主人一再劝客人多吃,说:“耶什,耶什!”而这位罗族人却理解成“滚蛋,滚蛋!”顿时火冒三丈,夺门而去。




-End-

图文 | 《多瑙河之波》 

作者 | 蒋本良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