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视界 | 加德满都露天火葬场剪影
人物经历
刘治琳 1939年1月,生于天津市津南区周辛庄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60年在天津塘沽中学毕业后,被半保送到北京外交学院;1965年外交学院英语系本科毕业后,被外交部教育司派到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翻译班进修,是周辛庄村有史以来第一个大学生。
1967年至1979年,在丹麦和智利驻华大使馆任中文秘书(翻译)。1979年至1986年,在中国驻瑞典、驻加拿大使馆和驻多伦多总领事馆从事翻译、礼宾、调研和领事工作。1987年至1999年,在外交部信使队任外交信使。期间,先后到112个国家出差,其中,亚洲27国、欧洲27国、非洲38国、美洲和大洋洲20国,行程200多万公里,相当于环绕地球赤道50多圈。
1999年退休以来,以亲身经历撰写《百国旅行记》,合著《现代国际礼仪——东盟十国礼俗手册》,与张兵合著《枫叶之国加拿大》,与外研社共同编辑翻译《汉语800字》字典英文版,在《环球网》开设“老刘说世”专家栏目,在《海外文摘》等报刊发表文章百余篇。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从1989至1997年,我作为外交信使先后5次出差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Katmandu)。尼泊尔是佛教的诞生地,后来人们改信印度教。尼现有人口约3,000万,其中86.2%信奉印度教,7.8%信奉佛教。于是,加德满都成为印度教徒和佛教徒们的宗教活动中心。
尼泊尔的历代王朝在此兴建了大量的庙宇、佛塔、神龛、殿堂和寺院,故获寺庙“露天博物馆”的美名。城里共有大小寺庙2700多座,故又有“寺庙之城”的美称。在加德满都,几乎找不到一条没有寺庙的街道。在占地仅有7平方公里的市中心,就有庙宇、佛殿和经塔250多座。
笔者在独木庙前留影
在尼泊尔存在着一个极其少见的宗教融合,“诸神共存”的现象。印度教徒和佛教徒在同一座寺庙里,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朝拜同一座神祗。所以,有些人既可称其为印度教徒,亦可称其为佛教徒。进香拜佛已经成为尼泊尔人日常生活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尼泊尔在一年之内竟然有50多个宗教节日,放假日加在一起超过120天。印度教也是一个多神教,各种神灵多达2200万个,比尼泊尔全国总人口还多(1991尼全国人口仅为1846.2万)。
印度教实行露天火葬。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有一个著名的阿里雅露天火葬场,位于印度圣河-恒河一条支流巴格马提河畔,尼泊尔最神圣的寺庙——帕苏帕蒂纳特寺附近。
“帕苏帕蒂纳特”即“湿婆神”的别称,被奉为印度教中主宰生灵万物的神,也被奉为尼泊尔的“国神”和“保护神”。
巴格马提河源自加德满都谷地西北部,从一个雕塑成虎口状的河中流出,这个河口也是印度教的一个圣地。据神话,湿婆神曾经在这里伤心地大哭过一场,于是挥泪成河。
根据印度教教规,人从生到死都必须举行各种宗教仪式,如婴儿取名、断奶、初次理发以及此后人生道路上的每个阶段,都有宗教仪式。而到圣河——巴格马提河边寿终正寝,被印度教徒们视为了却人生的一大幸事,即便是尼泊尔的国王们,死后也要送这里露天火化。2001年6月,比兰德拉国王和王后以及他们的儿子的遗体也都是在这里火化的。
颇具戏剧色彩的是有些老年信徒乐于到帕苏帕蒂纳特寺外排队等死,且任由来自世界各地好奇的游客们随意观看拍照。紧靠帕苏帕蒂纳特寺外的河岸上矗立一幢单调的长方形建筑,即死亡屋,室内全是风烛残年、奄奄一息的信徒。死亡屋面对的河岸上建有特制的石板平台,进入弥留之际的人要被抬到河边,把脚浸入河水中,服务人员用手捧河水,即“最后一口水”,放入其苟延残喘的嘴里。
印度教信徒们对于这样的“善终”感到心安理得,认为这样可以提高来世的社会地位。对于印度教徒而言,活着等于受罪,死亡意味着解脱。人死后尸体要用河水冲洗,一小时之内要用万寿菊色的黄布包扎好,用担架抬到焚尸台上。
图为逝者已被放上焚尸台
(作者拍摄于1988年7月)
1988年7月,我有幸到此参观,来到巴格马提河河畔,这里的景象一下子把我惊呆了。当我抵达时已有三堆火燃尽,另一堆正在准备之中。焚尸员在河边石头平台上架起一堆木柴,呈长方形,类似一张木床,把尸体放在柴堆中央,从木柴四周和中间点火。点火时把逝者面部的罩布拿开,点燃之后的柴堆烟气升腾,空气中飘荡着一股浓烈的腥味。我手持照相机,跑到刚刚燃起的柴堆旁边的高台处,抢拍下我平生难得一见的古老场景。数位欧洲人也跟随我一道拍摄了数张。
当一场新的火化开始时,逝者的儿子们来了。他们身穿白袍,象征着纯洁;他们都剃光了头,因为神不喜欢毛发。妇女们都留在家中举丧,只有儿子参加火化。只有一个儿子主持逝者人生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仪式,送逝者的灵魂上路。据说,如果没有儿子主持这最后的送终仪式,逝者的灵魂就上不了路,永远成为游魂,不能脱离地狱,不能转轮托生,更不能升天。这就是印度教徒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源。所以,印度教徒们才那样热衷于求子生儿子,也是“林加”(男性生殖器)崇拜的来由。
图为尼泊尔妇女在帕苏帕蒂纳特寺前的巴格马提河中沐浴洁身之后,顶礼膜拜林加生殖神(作者拍摄)。
我亲眼看到,为了求子,许多身披艳色纱丽的尼泊尔妇女来到帕苏帕蒂纳特寺前的巴格马提河中沐浴洁身,顶礼膜拜“林加”。有的向坐落在河岸边的一尊石雕林加上淋洒河水(即圣水),有的用手抚摸,有的亲吻,有的用鲜花花瓣涂抹,林加被涂摸得十分光洁。这个“林加”就是“生殖神”的象征,类似佛教中的送子娘娘。而作为人妻,如果不能生育儿子,结果将会十分悲惨。
图为焚尸台正在点火
(作者拍摄于1988年7月)
焚烧完毕之后,焚尸员就用铁耙把骨灰和木炭一道扫进巴格马提河,顺流而下,穿过加德满都谷地,汇入印度圣河——恒河。正所谓“三魂渺渺归水府,七魂悠悠入冥途”,加入到由神主宰的永不停息的生与再生的轮回之中。
印度教宣扬因果报应和轮回思想,认为生命不是以生开始、以死告终的,而是无穷无尽的一系列生命链条之中的一个环节。每一段生命都是由前世的行为造就和决定的。一个人的善良行为能使其死后升天,邪恶行为会使其死后堕为畜类。
“化化轮回重化化,生生转变再生生”。虔诚的印度教徒们都希望能够获得解脱,摆脱生死轮回。而佛教认为,行善积德得善终,作恶多端下地狱。
-end-
图文 |《我观世界》(第一辑)
作者 | 刘治琳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