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视界 | 大使眼中的加尔各答(上)

孙玉玺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作者简介    


孙玉玺 曾任中国驻阿富汗大使、驻印度共和国大使、驻意大利共和国大使、驻波兰共和国大使。


出使印度一年,已去过印度的十几个城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尔各答。她是印度最大、最有活力的城市,也最能代表印度的风格和个性。加尔各答表面上充满不可克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是印度最贫穷、人口过胜最严重的城市,但她却生机勃勃。市民表现出极大的生活乐趣,酷爱艺术和文化,思想活跃,政治认识水平高,这些都是印度其他城市所不能比拟的。

印度文学巨匠、桂冠诗人泰戈尔就出生在加尔各答,一生中的主要活动和创作也都是在这里进行的。这座城市就像泰戈尔的诗歌一样,既提倡东方的精神文明,也抹杀西方的物质文明。她的许多细节犹如陈年老酒,值得细细品位。

01

世界上最大的街心花园

加尔各答作为城市只有300多年的历史。1690年,英国殖民者来到这里,找到了适于海轮停泊的落脚点。1716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耗资500万卢比,修建了殖民者统治中心——威廉大城堡,将毗邻的三个村庄连在一起,并将其中一个命名为“加尔各答”,在当地的孟加拉语中意为“平坦的地方”。

英国首任孟加拉行政长官克莱武出于保护城堡安全的考虑,砍掉了周围的丛林。他当时怎么也不会想到,在这里居然拓展出了世界上最大的街心花园——马坦公园。

加尔各答市民在马坦公园散步。图源:中国新闻网

马坦公园有400公顷绿地,南北长达3公里,远大于纽约的中央花园。它不仅为市民提供了宽敞的休闲娱乐场所,也是游览市容最理想的起点。当年,英国殖民者曾计划将加尔各答建成一座欧式豪华首都,其建筑精华几乎齐聚在马坦公园周围。英国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家吉卜林1888年访问加尔各答时说:“如果你以马坦公园为中心走上一圈,就会明白人们为什么称加尔各答为‘宫殿之城’。”

维多利亚纪念馆正门前女皇的铜像。图源:中国新闻网

最具高贵典雅特色的宫殿是维多利亚纪念馆。它位于马坦公园东南方,建于英国殖民统治的晚期,主要建筑材料与泰姬陵的白色大理石相同。这座乳白色的宫殿矗立在绿草地上,仿佛一艘荡漾在碧波上的白船,晚间,在射灯的照耀下更显得神秘莫测,吸引着游人驻足观看。

纪念馆里的展品集中反映了殖民统治时期英国与印度的关系。纪念馆的正门前,维多利亚女皇的铜像高高端坐在英皇的“宝座”上,脸上毫无表情,不知她对今天的加尔各答的沧桑巨变做何感想。

女皇雕塑背后主体建筑的圆顶上筑有6米高的胜利天使,做吹奏胜利号角的姿势,但那铜号中却从未发出过胜利之声。纪念馆从装饰到展品都极尽奢华,努力向人们展示着英属印度的业绩,然而在今天来看,这一切不过是集中展示着殖民统治的罪证。

摄影师Bourne and Shepherd 1865年拍摄的乔林基街(Chowringhee)上的滨海艺术中心和政府大楼。现在这条街叫尼赫鲁街。

离维多利亚纪念馆不远,是仿造英国坎特伯雷大教堂修建的圣保罗教堂。与教堂街北端相接的,原来是马坦公园东侧的乔林基街,现在叫尼赫鲁街。这是加尔各答最热闹的大街,到处呈现出欧洲风格,街道旁大饭店、餐厅、工艺品店鳞次栉比。

馆藏丰富的印度博物馆

最值得一游的印度博物馆,是1875年建造的意大利风格的建筑物,馆内展示着丰富的印度文化遗产,分为考古学、艺术、民族学、地质学、物产、动物学等六大部门。

其中考古学部门陈列品最为丰富,从公元前2500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展示到近代莫卧儿王朝的物品,还有大量印度教和佛教的精美艺术品。艺术部门展示印度的纺织品、地毯、金属及象牙制的手工艺品;民族学部门介绍印度各地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地质部门号称是亚洲最丰富的地质学展览馆。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参观时曾说:“这座博物馆应该认真看上一个月。”然而由于日程紧,我仅利用午休时间观看了半小时。

马坦公园周边有一些古老建筑

沿尼赫鲁街继续向北,建筑的风格就更加多样化了。马坦公园的北端是一片古建筑群。首先是萨希德高塔,它高48米,把埃及、叙利亚、土耳其等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融为了一体。伊甸花园的水池旁矗立着缅甸式佛塔,塔下睡莲覆盖水面,荷花飘香,俨然佛门圣地。

花园北面著名的历史建筑有:英国式的圣约翰教堂、希腊式的市政厅、哥特式的作家大厦、英国式的圣安德鲁斯教会、希腊式的邮政总局、比利时式的高等法院,等等。

02

独特的统治中心——作家大厦

为什么叫“作家大厦”?我请教了好几位专家学者,才初步搞明白。作家大厦始建于1777年,是英国东印度公司职员的办公大楼。

 作家大厦

东印度公司作为工业资本时期进行殖民扩张的主要工具,绝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贸易公司,而是一个拥有武装的政权机构。它通过发动一系列殖民侵略战争,洗劫宫廷宝库、强征田赋、垄断贸易、奴役手工业者和农民等方式,掠夺了印度的巨额财富。

它的运转像一部国家机器一样,每天都要产生大量的文件、电报、信函、条约、指令……当时编写这些文电的写手就集中在这座大厦里。因此,所谓“作家”是指东印度公司的文职官员。当时东印度公司英国总部招聘的文职人员,到印度之后都有一段在作家大厦工作的经历,因此,“作家大厦”作为产生殖民官员的摇篮而闻名于世。

如今,作家大厦是印度西孟加拉邦政府所在地。该邦首席部长巴塔查理亚在作家大厦会见了我。当年,英国殖民者发动两次对华鸦片战争,参与八国联军进攻北京、阴谋分裂西藏等许多具体计划都是在这里拟定的。

由于印度共产党在西孟邦执政已长达28年,因此这又是一次一位印度老共产党员和中国大使之间的会见。无论是在通往大厦的路上,还是在大厦的甬道上,都挂满了有镰刀斧头图案的党旗党徽。老共产党员见面时先是同志式的拥抱,随后我向他介绍了中国政府重视发展同印度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政策。他突出希望中国政府支持更多中国公民来西孟邦发展,并欢迎中国共产党多派代表团来交流执政经验。



未完待续……

文字 | 《世界知识》 2006年第5期

作者 | 孙玉玺

图片 | 源自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