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难忘巴基斯坦,想念卡拉奇(上)

庞荣谦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作者简介

庞荣谦 中国驻卡拉奇总领馆原商务参赞。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有幸在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工作了三年半。我的工作岗位是驻卡拉奇总领馆经济商务领事(参赞)

去那里之前,我对巴基斯坦这个国家没有多少了解。在此之前,我是对外经济贸易部(现商务部)所属的国际贸易研究所的研究员和副所长,我个人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东盟国家,对巴基斯坦很少留意,对这个国家的印象是朦胧和陌生的。

但既然上级决定我去卡拉奇工作,我就赶紧做些准备:查阅图书杂志上的相关资料(那时还没有流行上网);找曾经在卡拉奇工作过的人员咨询、请教;为了多一些感性认识,还专程跑了一趟新疆。

出国人员培训班结束后,部里组织我们分三条线路到东南、中南和东北的几个省份参观考察,以便在去到各自的国家之前,多了解一下实际业务。我没跟大队一起走,而是单枪匹马去了新疆。为什么去新疆?因为新疆是中国唯一与巴基斯坦接壤的省区,和巴基斯坦有较多的经济贸易联系。去新疆,是为了从较近的距离认识巴基斯坦。我去了北疆的乌鲁木齐和南疆的喀什,同当地外贸厅局以及进出口公司的朋友座谈了好几次。最后沿着那条著名的喀喇昆仑公路,去了紧邻巴基斯坦、海拔3200米的塔什库尔干县,到了红其拉甫口岸。

1995年10月的一天,我生平第一次踏上巴基斯坦的土地,心情紧张、兴奋,又有点忐忑。



01

友好的国度

卡拉奇(网络图)

到了卡拉奇之后,尽管环境艰苦,治安不佳,但我很快就爱上了这个城市,爱上了巴基斯坦,并且成为一个忠实的“巴粉”(巴基斯坦的粉丝),至今不渝。

一到卡拉奇,总领馆的同志就非常认真地告诉我,巴基斯坦是中国最好的朋友。在卡拉奇工作和生活了三年多,有了亲身的体会之后,我确认此言不虚。我完全赞同这样的认知,并且把这种认知转告给其他没到过巴基斯坦的人们。

1956年10月,巴基斯坦总理苏拉瓦底访华,在机场欢迎仪式上致词。(《新中国外交五十年》图)

巴基斯坦1951年与中国建交,是最早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中巴友谊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无论在中国发展顺利的时候,还是在中国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巴基斯坦都和中国站在一起。长期以来,巴基斯坦在涉台、涉藏、涉疆和人权等许多重大问题上,都给了中国宝贵的支持。1965年,李宗仁先生取道巴基斯坦回国定居,巴基斯坦提供了方便和协助。“文革”时期中国对外关系全面紧张,巴基斯坦成为中国与外界联系的几乎是唯一的渠道。1971年,正是由于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共同努力,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在巴基斯坦政府的斡旋和协助下,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博士途经巴基斯坦秘密访华,不久实现了尼克松总统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破冰之旅,震动了世界。

(网络图)

在巴基斯坦,无论执政党还是在野党,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对华友好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巴基斯坦的领导人经常说:“巴中友好是巴基斯坦外交政策的基石。”中国方面也一直把巴基斯坦视为可信赖的朋友,认为中巴关系是世界上不同制度国家间友好关系的典范。来到巴基斯坦以后,在很短的时间里,我就亲身体验到巴基斯坦人民的友好情谊。不管是外出办事还是街头漫步,当听说中国朋友来了时,巴基斯坦人立刻就会露出友善的笑容,并向你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

在卡拉奇的那几年,和巴基斯坦政府部门或民间机构打交道,经常会得到特别的关照。一些难办的事情,中国人有可能得到特别的通融。有一个时期,巴基斯坦由于经济困难,外汇紧缺,拖欠了中国公司很大数量的承包工程款。受中国公司委托,在那段日子里,我频繁出入巴基斯坦国民银行即中央银行的大门,交涉欠款事宜,以至和银行的几位负责人都成了朋友。国民银行的一位副行长诚恳地对我说:“拖欠中国公司的工程款,确实不应该。巴基斯坦现在外汇极其缺乏,而到期的债务又很多。你放心,一旦有了外汇,我们会首先安排偿还中国兄弟的钱。”当时我不知道这种表示究竟是他的真实态度,还是一种外交辞令。过了几个月,从中国公司处得知,巴基斯坦政府的欠账已经陆续在归还。

东方电气公司在巴基斯坦有一个电站承包项目,由于种种原因,工程拖了很长时间才完工。按照合同规定,这要处以3000万美元的罚款。如果真的这样罚了,东方公司数年的辛劳和汗水就会付之东流。经过多方努力,特别是由当时的张成礼大使出面做工作,最后3000万美元罚款全部免除。巴基斯坦政府说,免除罚款是因为工程拖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更重要的是为了顾全巴中友好的大局。

我们驻卡拉奇总领馆包括经商室工作很忙,来办事的人特别多,邀请我们出席各种活动的也特别多。在许多社交场合,我发现除中国领馆人员外,并没有其他领馆的人员。我想,这并不是因为我们这些人特别有人缘,而是中巴友谊深入人心,也是前任的几代人长期做工作的结果。

实际上,巴基斯坦人不仅对中国人友好,对其他外国人以及对自己的同胞也都是友好的。巴基斯坦朋友待人接物总是彬彬有礼,陌生人见面相互间也会点头微笑。公共场所人们都自觉地遵守秩序。服务业则出自内心地把顾客当作上帝。卡拉奇高度商业化,但这里的民风依然淳朴。人们喜欢帮助别人,遇到问路的总是热心指引,有时候甚至会带你走上一段。卖菜的小贩买卖公平,从不缺斤短两,对老外和老巴一视同仁。大多数巴基斯坦人都乐天知命,安分守己。无论高低贵贱,所有岗位上的人都会踏踏实实地尽好自己的职责。处在逆境,或者有什么不如意的事,都是安之若素,并不怨天尤人。



02

诚挚的朋友

在卡拉奇工作期间,我曾经有过不少朋友,其中有些人随着岁月流逝而渐渐淡忘,有些人只记得样貌而想不起名字。但还是有几位朋友印象非常深刻,我敢说终生都不会忘记。

首先要提到的是纳赛尔先生,他是巴中商会的主席。1951年,他父亲那一代就开始和中国做生意,主要经营轻工产品。他口才好,交游广,为人豪爽仗义,协调能力强,多年担任商会会长的职务,在卡拉奇乃至巴基斯坦贸易界都有很高的威望。纳赛尔的儿子也跟着他做中国生意,他们家可以说是巴中贸易世家。

纳赛尔对商会的事情非常热心,经常帮助巴基斯坦同行排忧解难。我们经商室有了困难,他也是全心全意地提供帮助。记得我初到卡拉奇时,他就为我们提供了从事对华贸易的商户名单。有一次,为了解决巴中双方贸易纠纷,他率领巴基斯坦商业和工业联合会代表团来我们经商室开会,就解决办法坦诚而深入地交换意见,提出了不少切实可行的措施。

纳赛尔先生是经商室的朋友,也是总领馆的朋友。每年的中国国庆招待会,他都会送一个大蛋糕。蛋糕的重量随中国的建国周年数而逐年增加。比如1997年中国建国48周年,他送一个48磅重的蛋糕;次年建国49周年,他就送一个49磅重的蛋糕。蛋糕上饰有巴中两国国旗图案,在招待会上十分引人注目。每逢中国国庆,纳赛尔先生还会在自己家里举办盛大的招待会,以兹庆祝。

接着要说说哈立克先生。他子承父业,与中国做五金生意,是中国的老客户,也是总领馆和经商室的老朋友。

在工作上,他给经商室帮过不少忙。哈立克几次陪同经商室工作人员到海关,协助解决贸易纠纷。为防止一些行为不端的人到中国举办的交易会上诈骗,他会提醒我们事先加以防范。每年中国国庆,哈利克家都要举办规模数百人的招待会。有一年国庆时他不在国内,待回国后还要补办。

1995年12月,庞荣谦与哈立克在一起。

《我们和你们:中国和巴基斯坦的故事》图

每到宰牲节,哈立克家就会邀请总领馆和经商室的人到家里做客,观看杀牛宰羊。宰牲节是穆斯林的重要节日,中国回族和维吾尔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也过这个节日,称为“古尔邦节”。在巴基斯坦,到了这一天,许多人家都会杀牛宰羊。牛羊提前买来,在家里养上几天,然后再行宰杀。宰杀之前先请客人观赏,再由阿訇诵经祷告,此后才可动刀。按照古兰经教义,未经阿訇祷告而宰杀的牲畜是不能吃的。哈立克家每次宰牲完毕,都要先由总领馆和经商室的人挑选,喜欢哪块拿哪块。我们此时就会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大盆,把挑选的牛羊肉装好,欢声笑语,满载而归。

哈立克还带我们去看过“赎罪节”,也叫“哀悼节”。在一个小广场上,有一支数百人的队伍绕着一个大圈游行,外面是一层层围观的人群。游行的人一边走动,一边用刀子砍自己的脊背。刀子不是一把,是一串用绳子穿起来的钢刀,游行的人们一边走,一边从肩头上向后抡着刀串,砍向赤裸的后背,每个人都砍得鲜血淋漓。但是看他们面部的表情,丝毫没有痛苦,有的只是平静甚至愉悦。听说他们这样做,是为了悼念在一次宗教战争中牺牲的先知穆罕默德的外孙侯赛因,体验他当时所受的痛苦。也有的说,这是对过去一年的罪过进行忏悔,为了驱逐心灵中的魔鬼。只要心灵得到净化,皮肉受苦是不在乎的。

哈立克会说相当流利的中国话,是到中国做生意时学会的。他说他曾经有一个中国女朋友,在宁波,人很漂亮,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无奈由于女方家长的阻挠,最后不得不劳燕分飞。我到卡拉奇时,哈立克刚结婚不久,几年里妻子为他连生了三个儿子。孩子十分可爱,有时他会带到经商室来玩。

还有不可不提的“马季”。马季德先生是经商室的雇员,大家都叫他“马季”。

马季早在1953年就到经商室工作了,那时经商室还是中国驻巴使馆的商务处。上世纪50年代,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访问巴基斯坦,到中国使馆时,曾经和马季握过手。这件事使马季终生引以为豪,听到此事的人也都对他刮目相看。有人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马季是中巴友好的象征。

我到卡拉奇时,他已在经商室工作了42年之久。他以前负责打扫卫生兼端茶送水,后来仍然打扫卫生,但因年纪渐长,端茶送水的事就不做了,更多地像是经商室的管家。什么东西找不到,一问马季,他准能很快就说出那件东西放在什么地方。经商室的一草一木都装在他的心里。到访经商室的客人,他几乎全都认识。他为人诚实本分,公私分明,从来不占公家便宜。他能用英语和别人交流,但40多年仍不会说中国话。我们问他,他说:“我学会了中国话,你们之间说话就不方便了。”他和经商室的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哪个人任满回国,只要工作离得开,他都会到机场送行。他儿子结婚时,经商室所有的人都去他家里祝贺。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经商室的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马季一直在那里坚守。若干年之后,当人们提起经商室时,往往会问的是:“马季还在那里吗?”

我离开卡拉奇以后,至少在我下一任参赞的任期内,马季仍然没有退休。再后面呢?渐渐地就没有他的消息了。

未完待续~

文字 |《我们和你们:中国和巴基斯坦的故事》

作者 | 庞荣谦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