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视界 | 出差摩洛哥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银河悦读 Author 银河悦读中文网
作者简介
张林初 曾任中国驻法国和阿尔及利亚大使馆武官处秘书、中国驻法国大使馆陆军武官、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陆海空三军武官、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研究员,现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国研究会高级顾问、北京外国问题研究会理事兼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军事外交工作及国际安全和军事问题研究。
上世纪70年代中,我在中国驻阿尔及利亚大使馆武官处任职期间,西撒哈拉问题日趋严峻,战争大有扩大之势,甚至有阿尔及利亚与摩洛哥发生直接冲突的可能。为摸清阿、摩双方的底牌,弄清西撒问题的发展趋势,使馆办公会议决定,让我去中国驻摩洛哥大使馆,就西撒哈拉形势问题以及阿摩关系、美苏在北非的争夺等问题进行交流。
领受任务后,我便进行准备,拟订交流提纲,列出要了解的问题。
临行前,我还向周伯萍大使和于克忠武官就交流的具体问题作了汇报,他们再三叮嘱我,要努力做好交流工作。我当场表示,一定圆满完成任务。同时,他们提醒我要特别注意安全,因为我将乘坐沙特阿拉伯航空公司的航班赴摩洛哥,当时中国还没有与沙特阿拉伯建立外交关系。
西撒哈拉,位于非洲的西北角,地处撒哈拉沙漠的西部,西濒大西洋,北毗摩洛哥、阿尔及利亚,东部和南部与毛里塔尼亚接壤,面积26.6万平方公里,人口7.3万人,海岸线长约900公里,蕴藏着丰富的矿物资源和渔业资源。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进入西撒哈拉。15世纪中叶,葡萄牙和西班牙人侵入。1934年,西撒沦为西班牙殖民地。
1958年,西撒成为西班牙的海外省。在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鼓舞下,西撒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的运动风起云涌,并得到摩洛哥、毛里塔尼亚和阿尔及利亚的帮助和国际社会的支持,西班牙被迫宣布将结束在西撒的殖民统治。
1973年5月10日,西撒宣告成立当地人民的自治政权——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阵线(波利萨里奥),决定通过武装斗争争取西撒的独立。同年5月20日,仅有十几支枪的西撒人阵,武装袭击了西班牙殖民军的据点汉格拉,揭开了西撒武装斗争的序幕。然而,围绕西撒的归属问题,摩洛哥、毛里塔尼亚、阿尔及利亚和西撒人阵之间展开了长期的斗争,甚至武装冲突。
1975年10月,在国际法院就西撒主权归属问题做出仲裁的当天,摩洛哥组织35万人向西撒进军,并与西撒人阵发生正面冲突;11月14日,西班牙与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签订《马德里协议》,规定西班牙将于1976年2月26日撤离西撒;11月16日,即《马德里协议》 签订后的第二天,集结在边境地区的摩、毛两国军队大举开进西撒。摩、毛随后签订分治西撒的协定。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等国强烈反对和谴责摩、毛瓜分西撒。
1976年1月27日,阿军还曾与摩军在西撒的安加拉绿洲兵戎相见,以阻止摩军对西撒人民的驱赶和搜剿,达成目的后于2月中旬主动撤离。
面对新的形势,西撒人阵于2月27日宣布成立“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宣称将继续坚持武装斗争,击退摩、毛入侵者。
随后,摩、毛军队与得到阿支持的西撒人阵武装力量不断在西撒哈拉地区发生冲突。
3月6日,阿率先承认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随即又向西撒人阵提供大量武器装备,把阿境内的廷杜夫地区作为西撒人阵游击队的根据地和西撒难民营。利比亚则允诺向西撒人阵提供2亿美元购买武器装备,并与阿一起联合支持西撒的独立运动。
3月7日,摩洛哥宣布与阿尔及利亚断交,西北非洲地区形势骤然紧张。
我乘沙特航空公司航班抵达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国际机场后,下了飞机径直向机场出口处走去。摩洛哥使馆同志已在那里等候。上了汽车,使馆同志一路给我介绍沿途的风光和美景。进入拉巴特市后,西式的楼房和阿拉伯民族风格的精巧住宅掩映在花树丛中。街道两旁,绿树成荫,街心花园,比比皆是。
到中国驻摩洛哥大使馆后,我即去向宋寒毅大使报到,转达周伯萍大使和于克忠武官对他的问候,并汇报了我此行的目的和任务。随后,宋大使与我就西撒问题进行了简单的交流。
第二天,我与中国驻摩洛哥大使馆政务参赞和调研室的同志进行了整整一天的交流。交流主要围绕西撒问题,其中包括西撒武装冲突的发展趋势,阿、摩对西撒问题的底线,阿会否直接卷入西撒冲突,阿、摩发生战争的可能性,西撒人阵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阿、摩双方的军事实力,摩军在西撒的兵力部署情况,国际社会特别是联合国对西撒问题的态度,美苏在北非的争夺,等等。第二天晚上,我又与新华社驻拉巴特分社的同志就西撒问题进行了交流。
多次的自由交流,使我赴摩洛哥使馆交流的工作收益颇丰。返回使馆后,我向周伯萍大使、于克忠武官、杜易参赞以及调研室和文化处的同志作了汇报。周伯萍大使和于克忠武官对我此行十分满意。
交流情况之余,摩洛哥使馆同志还带我游览了拉巴特市容,重点参观了穆罕默德五世墓和乌达亚堡。
使馆同志介绍说,拉巴特市位于摩洛哥西北部布雷格雷格河河口,是一座濒临大西洋的城市。与菲斯、马拉喀什、梅克内斯并称摩洛哥四大皇城,自1912年以来为摩洛哥首都。拉巴特由两个紧连的姐妹城组成,即拉巴特新城和萨勒旧城。新城为西式楼房和阿拉伯民族风格的住宅,街道两旁绿树成荫。王宫、政府机关、全国高等学府都坐落在新城。旧城多古老阿拉伯建筑和清真寺,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依然保留着浓厚的中世纪风采。拉巴特市是阿拉伯穆斯林的传统与西方的现代主义深度对话的产物。
作者留影于穆罕默德五世墓
在车上饱览拉巴特市容后,我们直奔穆罕默德五世墓。穆罕默德五世墓是拉巴特市的标志性建筑,被认为是阿拉维王朝期间现代建筑的典范。穆罕默德五世墓位于拉巴特市中心。穆罕默德五世是前任国王哈桑二世的父亲,现任国王穆罕默德六世的祖父,1961年逝世。墓地于1963年开始修建,1971年竣工。陵墓由一个伊斯兰绿的瓦顶加上四面白色大理石的墙壁组成,外围一圈是带拱门的敞廊,类似于亭台楼阁的设计。外观素雅,里面却十分豪华,室内是一个地下墓室,中央安放着穆罕穆德五世的玛瑙石石棺,墙面的雕花和金色穹顶的装饰十分华丽,显示了墓主人的气派与工匠的水准。陈列馆内收藏有阿拉维王朝历代君主像和穆罕默德五世的遗物及其统治时期的历史文献。
哈桑塔
穆罕默德五世墓的正面是拉巴特的象征——哈桑大清真寺遗址和哈桑塔。哈桑大清真寺原是北非地区最大的清真寺,建于12世纪,长183米,宽139米,据说毁于1775年一场以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为震中的大地震,从仅存的312根大石柱仍可想象其昔日的雄伟。哈桑塔保存较好,四周雕刻着不同图案,展示了摩洛哥传统艺术的特色。整个建筑群庄严雄伟,风格典雅,体现了阿拉伯优美的建筑工艺和摩洛哥特有的建筑风格与装饰艺术。哈桑塔广场由昔日清真寺遗址改建而成,偌大的广场上全部铺着白色的花岗岩,并竖立着一排排花岗岩石柱,或高或低,整齐排列,这些石柱都是用被地震折断的石柱重行堆筑起来的,共312根,每根直径约1米左右,庄严雄伟。
拜谒穆罕默德五世墓后,我们去参观乌达亚堡。乌达亚堡位于拉巴特老城以东,布雷格雷格河入海处,濒临大西洋,是一处建筑在海岬角上的古老军事要塞,始建于12世纪柏柏尔王朝,最初是柏柏尔人为渡海远征而修建的军事堡垒,后为阿拉伯王朝所用,曾被葡萄牙人和法国人占领。
乌达亚堡平台
现存乌达亚堡有三个对外开放的区域:一是院内花园,为伊斯梅尔国王于17世纪所建,小巧玲珑,幽雅精致,花木繁茂,是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园林建筑的典型风格;二是博物馆,分两个展厅,一个展出历代珠宝、乐器,另一个展出历代民族服装,包括柏柏尔人、撒哈拉人、摩洛哥犹太人服饰以及古代红铜和土陶器皿;三是高空平台,为古代空中市场遗迹。站在平台上可以俯视布雷格雷格河入海口,欣赏拉巴特古港口和老城区全景。
走进乌达亚堡,犹如走进一个蓝色的梦幻世界,整个乌达亚堡以蓝白色为主调,装饰着精美的伊斯兰风格花纹,砖石铺就的小巷四通八达。这座嵌在海岬角上的城堡,展现出它独特的美。我们沿着街巷,一直朝深处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望无际的大西洋。再往前走,便一个高空平台,曾是古代摩洛哥的市场。市场倚偎大海,可以想象当年这里做什么货物的交易。如今,乌达亚堡内保留着柏柏尔人的民居和街道,生活在这里的除了阿伯人,主要是以西班牙人、希腊人和犹太人后裔为主的外国人,他们在这片古老的建筑群里留下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堡内建筑上的装饰也充满西方风情。
第四天我准备从卡萨布兰卡机场乘飞机返回阿尔及利亚时,摩洛哥使馆的同志让我早点走,以便游览一下卡萨布兰卡。
作者留影于卡萨布兰卡海滨
卡萨布兰卡,位于摩洛哥西部的大西洋沿岸,是摩洛哥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摩洛哥的历史名城。12世纪柏柏尔人在此建城,名为安法,意为“高地”。中世纪时,伊斯兰教传入当地,城市规模不断扩大。15世纪中叶,葡萄牙殖民者占领安法,并将其夷为平地。1770年,摩洛哥国王下令在安法城旧址兴建一座新城,命名为达尔贝达,意为“白色的房子”。18世纪末,西班牙殖民者取得了达尔贝达的贸易特权,将其更名为卡萨布兰卡。在西班牙语中,“卡萨布兰卡”同样意为“白色的房子”。1907年,法国殖民者占领了卡萨布兰卡,并在此建设了港口。卡萨布兰卡从此成为摩洛哥的主要贸易口岸,经济迅速发展。1956年,摩洛哥独立后,将该市名称恢复为达尔贝达。
如今,卡萨布兰卡是摩洛哥最大的港口城市、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被誉为 “摩洛哥之肺”、“大西洋新娘”。这里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气候温和宜人,也是北非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卡萨布兰卡这座白色城市,清一色白的房子依山而建,一种从未有过的视觉冲击让我感到震撼。卡萨布兰卡的白色房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来到卡萨布兰卡大西洋海岸边,广袤的蓝色海洋令人赞叹,湛蓝的天空让人着迷,漂浮在远处的朵朵白云惹人心醉,沿岸的风光是摩洛哥人的美丽家园。
-end-
图文 | 银河悦读
作者 | 张林初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