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涉外礼仪无小事——一个老礼宾官对外交礼宾工作的认识和感受

鲁培新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作者简介    


鲁培新 曾任外交部礼宾司代司长,中国驻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首任大使。


我1960年毕业于外交学院,同年进入外交部工作,在外交战线耕耘了近40年,其中在礼宾司工作20多年,如加上在驻外使馆办公室工作,则有近30年,可谓既是外交科班出身,又顺利地度过了几十年不平凡的外交岁月。

在复杂的外交关系中,外交礼仪在一国的外交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礼宾工作是门面工作,是外交工作的先头部队和重要方面。长期的礼宾工作,使我深深体会到进行外交活动,礼仪必须先行。

礼仪是外交大事,也是外交小事。外交上的礼仪安排关系着国家对外礼仪事项、国家涉外庆典、国家领导人出访和外国领导人来访的接待,以及160多个驻华使馆礼仪活动和管理工作。外交礼宾工作不少,又是些琐碎小事,如住房、乘车、宴会桌次安排等等。

看起来是小事,但绝不应看成技术性或事务性的工作而掉以轻心。小事没办好,会酿成大事,甚至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相反,小事若办好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好结果。“大事中蕴含着“小事”,“小事”中又蕴含着“大事”,这就是礼宾工作的特殊性。所以,礼宾工作中的小事,也是大事。外事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01


第一印象十分重要

多年来的礼宾工作使我认识到,礼宾官的形象和礼宾工作的质量,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对临时来访的国宾尤为重要,这在我担任礼宾司领导后体会更深。

为叶利钦换上烈性酒

1992年12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首次对中国进行访问,我作为外交部礼宾司代司长参加接待筹备工作并陪同访问。12月17日上午,叶利钦的专机降落在北京机场,按照国际惯例由被访问国礼宾司司长登机欢迎。我在俄驻华大使罗高寿的陪同下登上飞机,同叶利钦热情握手。

我用俄语对叶利钦说:“热烈欢迎总统阁下首次访华。今天天气晴朗,天气也在欢迎您。”我又补充一句说:“您把莫斯科的好天气带到北京来了。”叶利钦听后兴奋地说:“这是我担任总统后首次访华,踏上中国土地后,你是我见到的第一个中国官员,又用流利的俄语同我交谈,感到很亲切,我十分高兴,这是访问圆满成功的预兆。”

在当天晚上举行的欢迎宴会上,遵照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我们打破了宴会不用烈性酒的惯例,为叶利钦准备了茅台酒,叶利钦情绪很高,一般高兴就喝了足足半斤多。

此后,江泽民主席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小型宴会招待叶利钦。江主席事前专门向我询问了叶利钦的名字(叶利钦是姓,按俄罗斯人习惯,熟悉的人才称名字),他在会见时亲切地用俄语称呼叶利钦:“鲍利斯,我的兄弟。”叶利钦听后紧紧地握着江泽民的手并热烈拥抱说:“我这是第一次听到一个外国领导人这样亲切地称呼我,我很激动,我们的关系多么亲密啊!”

• 1992年12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华,图为杨尚昆主席与叶利钦总统在北京签署指导两国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

叶利钦此次访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双方签署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等多个文件。我们恰到好处的外交礼仪,给叶利钦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为这次访问的圆满成功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我学了一句莱索托土语“欢迎”

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京召开,我被外交部委派作为礼仪大使接待参加论坛的各国总统和总理。我们的任务是:当贵宾抵京后,我们登上飞机欢迎并请客人下机。我被分配迎接的贵宾中有来自南非国中之国的莱索托总理。

莱索托总理乘班机抵京,他坐在头等舱,为了不影响其他乘客及时下机,我只同他和他的夫人打了招呼,就赶快一起下机了。在去贵宾室的路上,我除了寒暄以外,还向他学了一句莱索托土语“欢迎”,为的是在贵宾室休息时向其他成员问候时可以用上,以增加热烈气氛。

待客人都坐定后,我站起来自我介绍,最后用了刚刚学会的莱索托土语向大家表示欢迎,赢得了热烈掌声。这时莱索托总理对我说:“我现在明白了你刚才向我学说我们的土语‘欢迎’的用意,这很好,我很高兴。”

02


大小国家一律平等

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规则是礼仪的核心、礼仪的基础,更是礼仪的灵魂。没有尊重,礼仪就无从谈起。尊人换来自尊,辱人换来自辱。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不仅是政治上的伟人,也是注重礼仪的典范。他有一句格言:“要得到人家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人家。”

在对外交往中,我国一贯主张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应该一律平等,都是国际大家庭中的一员,坚决反对大国沙文主义和种族歧视。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在礼宾工作中尤其应特别注意。

向小国大使求教

记得20世纪60年代末,周总理深夜在人民大会堂礼节性会见即将离任的马耳他(地中海上一个小岛国)驻华大使。当时,我国要从国外购买一批小麦,但对国际市场小麦的价格和品种不甚了解。当周总理得知这位大使对此有所研究后,他说:“我们可以趁此机会向他了解一些情况,供我们决策时参考。”

会见时,周总理详细地向大使了解了有关情况,大使都一一作了回答,周总理十分满意。礼节性会见一般只需20分钟,这次却谈了一个半小时。告辞时,周总理一直送他到车前,并对他说:“你今天给我们上了一堂十分有益的课,对我们有很大帮助,非常感谢。”

次日,我们在机场为这位大使送行时,他说:“周总理是位大国的总理,还这样谦虚、平易近人地同我讨论问题,他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是当之无愧的。”

“黑人”牙膏惹起的一场风波

1991年秋,马达加斯加驻华大使代表所有非洲国家驻华使馆约见我。来到外交部会客室时,他情绪很低,面无表情。他从公文包中取出两支牙膏:一支“黑人”牙膏,一支“黑妹”牙膏。他很严肃地对我说:“这种牙膏正在市场上销售,这是对我们有色人种的一种侮辱和歧视!”而“黑妹”牙膏也有这种色彩,所有非洲国家大使对此很有意见,请外交部作出解释。

我当时对他只作了原则表态,强调中非友好,一定重视大使的意见,并允调查后给一个答复。当时北京有140多个使馆,其中有40多个来自非洲国家。国务院外办领导十分重视这件事,专门把商标局、工商局、海关、进出口管理局等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召集到一起,将生产“黑妹”牙膏的厂长(广州)都请来,一起研究。

经查,“黑人”牙膏当时是从新加坡、香港进口的,质量较好,价格也较高,只在各大宾馆、机场、友谊商店销售。而“黑妹”牙膏厂厂长则表示,“黑妹”牙膏同“黑人”牙膏完全是两码事,“黑妹”是对南方少女的爱称,丝毫没有歧视黑人的意思。后来,我们向马达加斯加大使作了解释,而各大商店也把“黑人”牙膏放在了不显眼的位置,这件事才得以平息。

03


礼宾工作没有大小事之分

礼宾工作中虽然有一些小事,但都应认真对待,绝不能掉以轻心,不然会造成大事故。对此,我们有一些做得较好的事情,也有值得吸取的教训。

一张贺年片试探复交

20世纪60年代,不少非洲国家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特别是周恩来总理曾三次访问非洲,我国的影响在非洲日益扩大。中非友好深入人心,这引起台湾当局的恐慌。他们千方百计,施展金钱外交,拉拢个别国家。一些国家经不住金钱诱惑,同我断交。但台湾当局的许诺并没有兑现。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国家又产生了同我国复交的想法。有的通过第三国向我们提出,也有的通过某种方式向我进行试探,看我如何反应。

我国国家领导人同外国国家领导人之间每年年末都有互送新年贺片的惯例。某年的12月,某非洲国家领导人给我国家领导人通过国际邮政渠道寄来一张贺年片。我司负责贺年片工作的一位年轻同志打开信封后,发现这个国家已同我断交,为什么还寄来贺年片呢?是否有什么意图?于是他马上报告了司领导,司领导即请示主管部领导,决定立即以我相应领导人的名义回送了贺年片。

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国家通过第三国向我表达了愿意进行恢复外交关系的谈判。看来,很可能这个小小的贺年片成为了复交谈判的试探。

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礼仪工作既是细致的工作,又是政治性很强的工作。这位年轻同志做到了这一点,后来领导对他还进行了表扬。

礼宾疏忽带来的外交尴尬

外交礼宾,不仅表现在外交活动中的待人接物中,还包括外事活动的穿戴上。合体、合时的穿着,既体现了本人的精神面貌,又代表了国家的形象,如果衣不合时,也会给外交活动带来一定的影响。

1990年,我国某位领导人访问印尼。按照惯例,在领导人出访前,外交部会派人前往出访国进行准备工作,包括考察领导人将要访问的地点、了解用餐事宜及穿着要求等。有关同志在和印尼方面商谈活动项目安排时,对方提出,对方领导人的欢迎宴会十分隆重,男士要穿“Black tie”,该同志误认为这是指深色西服扎深色领带,便同意了对方的安排。实际上,这是指晚礼服。

结果,晚宴时,我国领导人及陪同人员均穿着深色西服出现,而对方却是所有男士都穿着黑色晚礼服出席。可想而知,这多少给宴会带来了一丝尴尬的气氛。

04


巧妙解决会谈和礼宾安排上的难题

在外交会谈中和具体礼宾活动安排上,往往会发生一些分歧,甚至出现了僵局,这是很自然的事。出现这种情况,双方应本着协商、谦让的精神真诚的进行沟通,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双方都固执己见,问题不但不能解决,而且会失去解决问题的时机。

“粗茶淡饭”婉拒巨额援助要求——记周总理巧妙解决会谈遇到僵局的故事

1965年5月,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斯皮罗·科列加率领阿尔巴尼亚政府经济代表团访问中国,阿方十分重视此次访问,代表团成员中有贸易、工业、农业等多位部长,要同中方商谈全面经济援助问题。

5月20日上午,阿代表团在钓鱼台国宾馆与周总理会谈。阿方提出了一个数目庞大的要求中国政府给予援助的项目清单。面对这些难以承受的援助要求,周总理非常委婉地表示无法完全满足,阿方听到答复后不大高兴,他们认为中国是个大国,这点援助算不了什么。于是,双方会谈陷入僵局。在这种情况下,周总理当机立断,建议暂时休会,请阿尔巴尼亚客人先参观,然后再谈援助的事。

随后,周总理在钓鱼台国宾馆的另一座楼里召开有外交部和公安部等部门同志参加的紧急会议,研究部署次日的参观接待工作。会上,周总理说“明天我陪他们(指阿尔巴尼亚客人)去山西大寨参观,让他们受受教育,我们取得的成就是用艰苦奋斗换来的”,并安排时任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的韩叙同志和我当天下午乘坐直升机到大寨打前站。

他特地叮嘱我们说:“告诉当地的接待部门,不要用山珍海味来招待客人,要让他们尝尝中国农民日常吃的粗粮,如窝头、老玉米、小米粥等,荤菜只上一两个就够了,让他们看到我们的生活其实也很清苦。”

当天下午,韩副司长和我就乘坐空军的直升机飞往大寨。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飞行,我们乘坐的直升机降落在大寨的一个山坡上。一下飞机,我们就向当地负责接待的同志传达了周总理的指示,但他们都不相信,无论如何也不同意这样做:“招待外宾怎能只上一两个荤菜呢?这不是怠慢客人吗?再说,怎么能用这样的饭菜来招待我们的总理呢?”经过我们耐心细致的解释,当地领导终于想通了。

5月21日上午,周总理、李先念、罗瑞卿等领导同志陪同阿尔巴尼亚客人乘坐直升机来到大寨,参观大寨的农村建设。站在大寨山坡上,看着梯田里的庄稼,周总理向阿尔巴尼亚客人介绍:“这些梯田里的土都是大寨人一担一担从远处挑来的,很不容易,是用汗水换来的,可以说是‘千里万担一亩田’!”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落实好中午招待客人的菜肴,连夜乘火车赶到大寨的外交部礼宾司张莹同志同大寨接待人员又仔细落实了午餐准备工作。中午,周总理陪同外宾入席就餐,看着桌上简朴的饭菜,周总理对阿尔巴尼亚客人说:“今天大寨人为了招待你们增加了一两个菜,他们平时吃的比这简单多了。我们国家虽然比你们的大,但也存在很多困难,我们取得的点滴成绩也是像大寨这样艰苦奋斗换来的。我们的农民生活很贫困,恐怕还比不上你们。我们给你们的援助是勒紧自己的裤带挤出来的。”

在大寨的参观和用餐深深地触动了阿尔巴尼亚客人。22日,周总理和阿尔巴尼亚客人回到北京接着会谈。阿方表示,他们理解了周总理拒绝他们的理由,并且表示愿意收回原先过分的援助要求。

这个故事说明,在复杂的外交会谈中,双方或多方出现一些分歧甚至斗争是不足为奇的。问题是,各方都应抱着真诚的解决问题的态度,采取必要的方法,达到相互理解,做些妥协和让步,这样会谈就会取得成功。周总理在同阿尔巴尼亚客人(当时是最亲密的朋友)的会谈出现僵局,但没有相互争吵,而是经过他的巧妙安排,转换了场地,通过实地观察,使阿方理解我们,从而解决了问题。周总理运用礼宾活动安排打破会谈出现的僵局,这充分显示出其高超的外交艺术。

想报导天皇吃螃蟹 日本记者扑了空

1992年10月,日本天皇明仁访华,这是中日关系的重大事件,引起日本各界的关注,特别是日本新闻媒体,几乎所有电视台、报社都派了大批记者,详细跟踪报道访问中的一些花絮。

一些别有用心的记者还注意天皇在华活动的细节,寻找天皇一些失礼的情况。为避免发生这种情况,日方先后多次派先遣组,同我们讨论活动细节。除外务省典礼局长外,还有日本皇室的大管家宫内厅典礼长。

• 1992年10 月,日本天皇明仁访华,他是中日交往2000年来首位访华的日本天皇。图为明仁天皇 (前排左二)一行在北京参观故宫。

日本宫内厅权力很大,掌管皇室成员,包括天皇和皇后所有的礼仪活动,要做到一丝不苟,万无一失,他们特别要求中国的礼宾官将礼宾安排的各个详细环节提前向日方通气,内容越细越好,他们将报告天皇,以使天皇有所准备,不然记者拍下天皇出丑的镜头,这对天皇形象不好。

日方先遣组发现,天皇访问上海时,欢迎宴会上将有一道菜为大闸蟹,先遣组提出取消这道菜,原因是:日本记者若拍下天皇吃螃蟹的镜头,形象不好。上海市的同志对先遣组说:“请你们放心,我们会采取措施的。”实际上,上海厨师将蟹肉都剃出来,保留蟹盖,天皇吃时将蟹盖掀开,直接吃蟹肉,根本不用手掰。这个细节,日方事先告诉了天皇。




-End-

文字 | 《共和国外交往事 2》 

作者 | 鲁培新

图片 | 源自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