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视界 | 阿瑟港的“古迹”

季尼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作者简介


季尼 江苏常州人,1920年生;1938年参加新四军,曾任新四军政治部速记员、苏浙军区滨湖区区委副书记等职;1958年调外交部,是我国驻外首批女参赞之一,曾任中国驻智利商务代表处及中国驻智利与澳大利亚大使馆的政务参赞;1984年离休,2008年5月去世。


本文音频



本文内容



在澳大利亚,人们向你提到“古迹”或“古人”,你切不可遐想到几个世纪前,他们称为“古”的东西对于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度来说就像发生在昨天。

塔斯马尼亚岛

饱览了澳大利亚现代化建设的景色后,主人曾安排我们去参观位于澳洲最南端的塔斯马尼亚岛,据称那里有一处“古迹”。

霍巴特

塔斯马尼亚的首府是霍巴特。市区和澳大利亚大陆其他大城市一样,繁华而又宁静。离开这座现代化的城市150多公里,我们来到了阿瑟港。我们在居住处的饭店便可以看到被称为“古迹”的建筑:左边是一座高大的教堂,右边是一座监狱和碉堡,正面海湾上的两座小孤岛是一片墓地,所有这些便是阿瑟港的“古迹”,而这些“古迹”都与“罪犯”相关。

阿瑟港监狱

据说1830年至1833年间,英国殖民者曾把本国和澳大利亚大陆的重罪犯集中于此地。教堂虽是英殖民者朝拜之地,却是由犯人们建造的。我们参观时看到这座100多年的古建筑门窗全无,只剩下四面墙壁和一些残砖破瓦。在那些砖瓦上隐约可见一些手印和指纹。主人告诉我们,英殖民者为了尽快盖起这教堂,逼迫犯人在砖瓦烧成尚未冷却即行搬运,于是犯人们的手印、指纹便留在了那些砖瓦上。看着这一砖一瓦,犹如看到那些遭受非人待遇的犯人在我们面前艰难地垒建着不属于他们的“通往天堂之路”。三处“古迹”之一的小孤岛便是他们奉出这份艰辛之后的归属。那里不知埋藏过多少因受虐待、因过度劳累而毙命的犯人。

阿瑟港监狱

这片“古迹”的中心是那座监狱。监狱在高山下,也是犯人自己修建的。走到监狱门前,一扇高高的、异常沉重的铁门完好无损地竖立着。陪同者用力推开门让我们进入。当最后一人跨入后,铁门“咣当”一声关上了,这一声响顿时给人一种从此与世隔绝之感。

阿瑟港监狱内景

监狱里面,潮霉气息扑面而来,光线昏暗,阴森森的。每间牢房关押一人,狭小得仅够躺下。紧靠屋顶开有两块砖头那么大的窗户,射进微弱的光线,犯人在里面看不到外面的天地,山顶上修有瞭望碉堡,驻扎重兵看守,犯人如想逃亡,躲不开他们的视线范围。

为了处罚来这里后重又犯罪的人,特地另建有一间黑牢。在黑牢里只能蜷曲双膝坐着,不能躺下。犯人在此关押的时间至少三天,多的甚至要两个星期。监狱围墙内好几处钉有铁桩,每天下午在短暂的放风时间里,犯人被带出来锁在铁桩上晒太阳,活动的范围只有一公尺。围墙现已被拆除,但一个个铁桩旁,犯人的铁镣摩擦出来的坑清晰可见。

还能明显地看出,监狱还专门设置一间木质结构的“犯人教堂”,供犯人做祈祷。它用木板隔成若干小间,每一间只能站立一个人,牧师站在正前方的木板后面,它有1.5米高,牧师只能看到这些需要拯救的人的脑袋。

据说,当年英国的法律很严厉,有一名女犯仅偷了一件衬衣,另一名男犯只偷了六只鸡蛋。这样,犯人多得使英伦三岛的监狱关不下了,便将其中的一部分发配到新发现的、尚未开发的南太平洋大岛上来,正是这批犯人开垦和建设了澳大利亚。

离开监狱,来到一座新建的博物馆。这里陈列着当年犯人穿的衣服、鞋袜,还有粗重的铁镣。陪同人员提起一根鞭子,他说这是用10根麻绳编成的,一个犯人在此关押一年,至少要被抽打10次。想起来让人毛骨悚然。犯人们不堪虐待,常有人想方设法逃脱苦海。他们逃出监狱后,躲在狭小的、通往海边的悬崖夹缝里,耐心地等待海上过往船只搭救他们,但幸运者极少,大多数逃犯饿死,有的被发现抓了回去。

作者夫妇在澳大利亚留影

参观结束时,陪同人员深有感慨地说:“古人真不容易啊!”

在返归霍巴特的汽车里,沿途景象呈现一派生机。我在沉思。这些“古人”的辛酸史便是整个澳大利亚历史的缩影,不谈这段历史,谁能想到如今已步入发达国家之列的澳大利亚100多年前竟是“犯人”的天下呢?

——1988年9月9日

于北京

(注:已发表在世界知识1988年23期)

-end-

作者 | 季尼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