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体炸弹”把我从睡梦中惊醒

李同成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作者简介


李同成 曾任中国驻捷克、苏联大使馆一秘,中国驻黎巴嫩、利比里亚使馆政务参赞,外交部外交史编辑室编辑,外交部外交笔会常务副会长。



本文音频


本文内容



贝鲁特大爆炸

1983年7月26日,我奉命赴我国驻黎巴嫩大使馆工作。黎巴嫩是中东的一颗明珠,其首都贝鲁特素有“东方日内瓦”之称。

贝鲁特景色


贝鲁特不仅是中东的金融中心,也是世界各国的情报中心,各国通讯社共有45家,各类报刊达130多种,它是中东的神经中枢,各国研究中东问题的专家云集这里。对外交官来说,这里是最理想的外交舞台。

可是,当时的黎巴嫩战乱频仍,在我任职期间,战祸之烈达到高潮,对他乡异邦的人来说,黎巴嫩之行无异“死亡之旅”。

孔子曾说“危邦不久,乱邦不居”,但为了我国的外交事业,为了发展中黎两国和人民的友好关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偕夫人雪白毅然衔命踏上征程。

我们乘飞机途经罗马尼亚,作短暂停留,约一个小时便抵达黎巴嫩上空。临窗鸟瞰,这个面积仅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家正像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当我们走下飞机,驱车赴大使馆时,沿途所见使我吃惊:这里到处是残垣断壁、弹痕累累,一座座楼房倒塌在地,道路两旁堆放着被战火焚毁的汽车。多国维持和平部队身着迷彩服,头戴钢盔,荷枪实弹,在各路口巡逻。此情此景使我想到了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好像从今日起,又回到了前线。

9月28日,使馆召开全馆大会,安排国庆节活动,和往年一样仍不举行国庆招待会,决定放假三天,除聚餐、看电影外,组织大家到外地参观。

10月2日,由俱乐部安排,我们到北部一座美丽的城市贝比利斯游览。这里有一座腓尼基人留下的古城堡,在公元前1000多年建成,因年代久远,只留有残垣断壁。

腓尼基字母


导游小姐向我们介绍说,腓尼基人创造了现今世界通行的26个字母,发现了大西洋,发明了制造玻璃的技术;腓尼基也是最早经商的一个民族,现在黎巴嫩商人遍布全世界,其鼻祖就是腓尼基人。

接着,我们乘船畅游了地中海。游船进入深海急速行驶,海水汹涌澎湃、波浪起伏、浪花飞溅,大家游兴很浓,船舱里充满欢笑,忘却了战云密布的贝鲁特。

节日过后,使馆动员全体馆员利用战争空隙整修使馆,将窗户上的三合板取下,重新装上玻璃,然后修补弹坑、粉刷墙壁。经过三个多星期的紧张劳动,大使馆旧貌换新颜。

谁料,就在这时,发生了震撼世界的贝鲁特大爆炸。

10月23日(星期日)早晨6时30分,我刚睁开眼睛准备起床,突然一声巨响,犹如山崩地裂,只觉得楼房摇动,房门被巨大的气浪冲开,两扇落地大玻璃门砰然崩塌,我简直被惊呆了。只见我夫人脸色苍白,踉踉跄跄从隔壁她的寝舍跑来。她以为我们使馆被炸,向我喊道:“我们的大楼被炸了!”

我慌忙穿衣外出,从使馆的南侧向前望去,在滚滚浓烟中,见到在距我馆一百多米远的法国驻军司令部七层大楼,在一片硝烟中连底坍塌。周围居民的房舍也受到严重破坏,居民们在一片哭喊声中纷纷向外奔逃。

这次大爆炸,我馆90%的门窗和玻璃被气浪摧毁,楼前楼后落满了碎石片。幸好这天是星期日,大家起床较晚,没有人外出,无人伤亡,真是万幸。同时发生爆炸的还有美军司令部的一座四层大楼,这两次爆炸的时间相隔只有3分钟。

我馆当务之急是清理破碎玻璃。先将各楼层的碎玻璃从窗口推到楼下,然后用小平车推到后门西侧的垃圾场。我们组织了十多人,整整干了一天,才清除完毕,估计光玻璃一项就损失十多万元。

事后,我走访了美国使馆代办皮伍,他向我介绍说:“23日凌晨,有两个巴勒斯坦敢死队的青年,他们分乘一辆卡车和一辆小轿车,满载烈性炸药,分头驶向美军司令部和法军司令部引爆,这两座大楼顿时夷为平地。美国海军陆战队241人,法国驻军共58人,无一幸免。”

美国大使馆惶恐不安

连年来,“哈马斯”除攻击美军驻贝鲁特的司令部外,美国大使馆也成为他们的攻击目标,美国驻贝鲁特大使馆曾经两次遭到袭击。

美国大使馆原来在西区,西区是穆斯林控制区。一天夜里,只听一声巨响,大使馆被炸毁,后来重新在东区建立大使馆,东区是基督教控制区,他们认为在东区建馆比较安全。没想到,新馆刚刚建成又被轰炸。这两次爆炸使无数外交人员葬身火海。特别是1998年8月7日,在内罗毕和达累斯萨拉姆的美国大使馆几乎同时被爆炸,有200多名外交人员被炸死。

1998年8月7日,位于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的美国大使馆也发生了爆炸。


为了大使馆的安全,美国国务院已经耗资30多亿美元,为在世界各地的大使馆采取了安全措施。鉴于可能发生的恐怖主义威胁的情报数量日益增加,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提议在下一个财政年度再追加13亿美元,进一步更新安全设施。

由于美国一再强调加强大使馆的安全,美国大使馆变得越来越像堡垒,它们远离街道,大墙高筑、封锁严密。

例如,美国驻安曼大使馆远离附近的所有大楼,里里外外筑起了三道防御工事——在通过大使馆门前的公路上设置路障,并在大使馆周围筑起里外两道墙。

美国驻沙特阿拉伯大使馆与利雅得市中心有15分钟的行车距离,它坐落在“外交区”的中心位置。这是一个大使馆云集的犹太人聚居区,入口和大门都受到严密监视,特别是在晚上,通往美国工作人员居住区的街道上另有警卫和路障。

我来到贝鲁特后,根据外交礼节,我接连拜会了20多个使团官员,最具战争气息的要算美国使馆了。美国使馆在贝鲁特北部沿海一座高层楼房,当时还没有发生问题。

我来到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辆坦克和一排碉堡。一队卫兵手持冲锋枪,如临大敌,神情严肃地向我迎面走来。当我说明我是中国大使馆的参赞,前来拜会美国大使馆参赞时,才示意让我们把车停在门外,带我到传达室,由传达员电话联系后,再由两位卫队战士一前一后陪同我进入参赞的办公室。

美国参赞是一位身材颀长的精明外交官,他见到我,急忙离席上前紧紧握手,对我来访表示欢迎。我说:“今天我能进入你的办公室,真不容易!”他面有难色地说:“这大概就是战时外交的特点吧!”接着向我介绍说:“我们的前任大使费朗西斯·梅格伊来到贝鲁特只有四天时间,就在前往拜会总统的路上遇难了。今年4月18日,我们的大使馆被炸,17人丧生,我们的侨民、记者,贝鲁特大学美籍教授接连被打死、暗杀或被作为人质扣留。我们必须严加防范。”

1983年4月18日,黎巴嫩贝鲁特的美国大使馆发生爆炸事件。


我和美国参赞交谈了对黎形势的看法,他不无歉意地向我表示:“李先生,你今日来拜会我,按照外交礼节,我应该回拜你,但我不像中国外交官那样自由。”言下之意,他不能回访我。我明白美国人在黎巴嫩的处境,连美国的外交官也只能躲在碉堡一样的戒备森严的大使馆里,不能随便外出,以防被杀害或被绑架。我当即表示“可以理解”。在我告别时,他感慨地说:“你们中国外交官在黎巴嫩工作太幸福了。”

他这话有道理,各国驻贝鲁特使团上百个,各馆都有卫队把守,唯独中国大使馆“不设防”,中国大使馆的官员可以自由、安全地通行在黎巴嫩的任何地方。

最近出版的《外交建筑学》一书的作者莱夫勒说,实施美国制定的安全标准和安全措施把美国外交使团和外国人隔离了起来。她说:

从传统上来看,我们的外交官希望别人接近他们,我们也一直把重心放在外国首都。他们要完成工作,就必须与当地的人打成一片。但现在他们与周围的环境越来越孤立,这无疑对我们所说的外交和美国作为一个开放国家的形象没有好处。

前佐治亚州参议员、克林顿执政时期的驻沙特阿拉伯大使威奇福勒说,他非常支持新的安全措施,而且认为这些措施不会对外交活动构成障碍。但在应对恐怖分子威胁和袭击时,国务院似乎没有考虑“为什么人们总想伤害我们,他们为什么向我们掷炸弹”。这话真是一针见血,点出了问题的实质。

现在美国像世界警察一样,到处横行霸道、为所欲为,他们这种做法会给自己带来安宁吗?这值得美国人深思。福勒说:“在这个问题解决前,只能采取防范措施,保护驻外人员的安全,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 未完待续 -

文字 | 《一个历史性时刻》    作者 | 李同成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凤凤


延伸阅读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