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洪亮:用人类共同的语言讲述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

薛浥尘 有初记
2024-08-22
📽












                                               



吴洪亮



现为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美协副主席。他是齐白石及20世纪美术史研究专家及具有影响力的策展人。2008年,参与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及雕塑项目。在他的主持下,北京画院美术馆入选首批9家国家级重点美术馆。近年来,参与组织“策展在中国”论坛、齐白石艺术国际论坛等有影响的学术项目,有数十篇论文发表在《文艺研究》、《美术》、《美术观察》、《美术研究》等专业刊物,出版专著《一叶知秋》。参与策划将齐白石的艺术带到澳门、匈牙利、日本、希腊等国家及地区展出,获得了业界及各国观众的好评。2019年,担当“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第5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海报



Re-History

睿 史


“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始于1895年,是历史最悠久的世界性艺术展会。作为“当代艺术展览的奥林匹克”,国家馆的设立一直都是威尼斯双年展最令人瞩目的看点之一。

 

每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的主题由总策展人设计,许多国家馆的策展人都欣然与之呼应,相映成趣。第5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的总策展人Ralph Rugoff将主题定为“May You Live inInteresting Times”(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另一个翻译是“生逢其时”,原本是二战后西方世界对中国谚语的误读。在将近一百年后的21世纪,这句话再次通过威尼斯这座桥梁进入世界人民的视野,古语折射出新时代的复杂性,也在变迁的国际格局中带来新的思考维度和深度。


第5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海报

 

当代艺术终归要反映当下世界和人心的困境。这句话警醒大家沉思:当全球化的狂欢带来更多危机和困惑,人类在21世纪即将步入一个怎样的未来?当代艺术如何回应现实,又能提供怎样的解决方案?

 

2019年的中国,处于建国七十年、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阶段。中国面对世界的身份、位置和心态愈发举足轻重,这些变迁如何用中国当代艺术的语言去传达,是国际化展览中的中国策展人需要考量的方向和面临的挑战。

 

对第5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吴洪亮而言,回答总策展人拟定的题目,是充满挑战的回应。他将中国馆主题定为“Re-睿”,意在用哲学和文化的方式来回应这个政治题目。“Re”在英文中是表示“回归”的前缀,“睿”在中文中表示“智慧”。吴洪亮将两者串联,启发观众思考,人类往昔传统中蕴含的巨大能量依然可以成为我们获得开悟、迈步未来的丰厚资源。Re这个动作本身,即是智慧。


第5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吴洪亮先生在威尼斯 ©有初记


作为第九任“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展人,“Re-睿”的主题表现出吴洪亮深刻且广阔的历史意识。在策展过程中,他除了关注威尼斯双年展艺术本体的巨大能量之外,也有意识地把这个展览视为一个体系去思考。他和团队在展览前期对威尼斯做了涵盖各个层面的历史性研究,以此为坐标传播今天中国的文化意识以及中国艺术的独特韵味。

 

中国馆的哲学内涵,更是在横向和纵向都展露吴洪亮纵横捭阖的史学情怀:一间静谧的展厅之内包纳着整个人类文明的浩荡长河。



Re-Art

睿 艺


汉字是当今世界留存为数不多的象形字之一,从汉字自身的结构空间中寻找精神意涵的启发,是吴洪亮策展的特色之一。他曾选取“爻”“回”“与”等汉字作为展览的主题,提炼汉字赋予时间和空间的深意。

 

而这一次,他选取的汉字“睿”同样可以通过象形表意的解读来呈现中国式的智慧。睿的上半部分代表山谷,下面的“目”代表眼睛和观看。整合起来,这个汉字传达出中国人对于视野的智性理解:站得愈高,看得愈远,内在积累的智慧也愈丰盛。


第5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中国之夜海报


这个汉字也对照着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平远、深远、高远的观看方式,很适合被转化为构思展览空间的思想方法。如此含义丰富的汉字,与英文前缀Re结合,是因果,是引领,是通过回望而指向未来的开放可能性。


本次“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的形象标识,也是吴洪亮和他的团队经过长期推演后完成的文字和图像的转译共生。“Re-睿”的纹样融合了威尼斯的门、窗、桥等意象,中式的书法与水纹在威尼斯的波光中荡起浪花。在今年“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的官方的目录里,中国馆的主题被完整地呈现,第一次出现英文和中国汉字并置。吴洪亮在各个细节的推敲中都悉心找寻威尼斯和中国馆理念之间的关系,这种建构交流的愿望也得到了组委会的尊重。

 

在选择中国馆参展的艺术家时,吴洪亮着重体味的,是他们的作品带观众如何Re。


陈琦《无去来处》


陈琦《别处》


陈琦《2012 生成与弥散》©有初记


陈琦《时间简谱 - 初本》

 

当代版画艺术家陈琦将古书中的虫洞幻化为奇妙的光斑放置在他送给威尼斯的礼盒《无去来处》中,与此地的天光、流云、细雨共舞。


在另一件尺度巨大4X24米的水印木刻版画《2012 生成与弥散》中,陈琦用沉静暗涌的水纹触摸水城威尼斯的脉搏。


虫洞是人类文明与时间共同孕育的符号,水是一切生命的源头,陈琦的作品带我们Re到文明的发端、人与自然不息的共生。


耿雪 《金色之名》©有初记


耿雪 《金色之名》


耿雪 《金色之名》


耿雪 《金色之名》视频截屏 摄影/刘大鹏


耿雪的影像和装置作品《金色之名》用意象化的陶土动画完成了人之“生老病死”的叙事,这是个体的经验,也是群体的命运。


这件双屏的影像作品,有4X10米之巨,整体的影像基调以黑白为主,结尾散漫出充满隐喻意味的金船。同时地面有四个形为浪花的装置作品,源源不断运送着来自大地的能量。

 

5月12日, 整个威尼斯双年展对公众开放的第二天,耿雪诞生了她的孩子。天使般的新生命,真是给这个世界带来无限荣耀的金光。

 

黑白是悲悯人的境况,金色是庆祝人的神圣。耿雪的作品Re回人们对生命最原初的感动和歌颂。

 

何翔宇《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有初记


何翔宇《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


何翔宇《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 


何翔宇的作品源于个人化的感官体验,美国和德国生活中的语言障碍强化了他对口腔的感受力。他发现说着不同语言人的口腔中,舌头和牙齿的组合关系是完全不同的。何翔宇将他粉红色的艺术空间布置成一个柔软的口腔,激活身体的感官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经验。

 

在视觉化的感官空间中,何翔宇Re的方式是重回身体鲜活的感知。


费俊《睿·寻》 手机应用程序 ©某集体


费俊《有趣的世界》互动装置一展览现场 


费俊《有趣的世界》互动装置二展览现场  


费俊将整个威尼斯城作为他的展场,他设计了名为“睿寻(Re-Search)”的APP,这是一个以桥为坐标的地图导览,可以帮助大家通过手机顺利到达军械库的中国馆现场。软件中威尼斯的桥又可以在图像中连接到一座中国的古桥,是虚拟空间中两地元素的结合。

 

在另外两件名为《有趣的世界》的互动装置中,费俊搭建了一个平台,各种充满趣味的日常元素随机组合,在屏幕上流淌;还有一个人脸识别系统,机器用人工智能的逻辑识别观众的身份,呈现出一套超乎人们意想的连接系统。


在虚拟科技愈发兴盛的时代,费俊带我们Re回前机械的年月中人们最初对于联结和交流的真实渴望。


第5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现场 


中国馆的作品数量虽少,却每一件都在“Re-睿”的情境中,开辟出足够广袤和深入的通道供观者思考、感受并回味。吴洪亮自言,“我的策展风格不是表面的热烈,我更喜欢让大家沉浸在一个安然观展的状态下去探寻作品之中那个热烈的点。”



Re-Sensoriness

睿 感

 

2016年到2018年,吴洪亮连续两届参与苏州金鸡湖美术馆的策展,他从苏州园林中学习了可游玩、可感知的空间,并将其转化到“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的空间设计中。

 

中国园林采用的是多流线型的设计,它不指明单一的行进路线,而是引领进入园林的人在一个小小的空间体系中去寻找自己的心理波动,并在与空间的动态对话中望见自己内在的山水世界。

 

在中国馆中,陈琦巨大的水印木刻作品《2012 生成与弥散》被压到一个狭长的通道里,在展厅内可以通过镂窗看到画作的局部却不可视其全貌,而在不同的位置又可有新的观看视角,这是来自中国园林的“借景”概念。这样的设计引领观众一定要走进通道去亲自体验水图的波澜浩瀚。


园林结构现场图©有初记

 

耿雪的《金色之名》也因巧妙的建筑设计而拥有好几种观看方式。观众可以直接在屏幕前观看,也可以走上桥观看,甚至可以钻进桥洞观看——而这不同的站立位置收获的声音效果是不同的。

 

吴洪亮惊喜地发现在中国馆现场真的有许多观众坐在一米五的桥洞下观看,这个高度的设置也别有匠心:给孩子以安全,给成人以童趣。他欣慰于策展的巧思得到观众的懂得,而这样对观众身体参与展览的邀请,丰富了“Re-睿”的乐趣,也给观众留下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回味的感官记忆。


第5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现场 

 

这样的一种策展逻辑也呼应了今年的主策展人Ralph Rugoff在策展前言中写道的:


“展览的目的是强调艺术作品的意义并不是作为观点的嵌入对象,而是存在于交流与对话之中 —— 首先是艺术家和艺术品之间,其次是艺术品和观众之间,最后是不同公众之间。展览最重要的不是它展示的内容, 而是观众在参观展览之后,会以新的视角和能量来面对日常现实。展览将使人们以从未思考过的方式重新审视世界,从而改变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Re-Universality

睿 同


第5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的艺术语言弱化了刻板印象中的中国符号,这个形式背后的核心目标是建构交流。“我们希望这个展览是用更国际化的、更通行的语言去建构起来,当然我们也要在这个通行语言系统让大家了解之后更多的能了解中国。”

 

这一届中国馆对外开放后,受到了许多国外同行的良性评价,其中包括巴黎蓬皮杜美术馆的副馆长策展人,著名中国艺术收藏家、来自瑞士的乌里·希克先生。


左起:参展艺术家费、乌里·希克夫人、乌里·希克先生、吴洪亮先生、唐胜女士、参展艺术家何翔宇©有初记


而更令吴洪亮兴奋的是,有一些海外的华人朋友表示他们很想带外国朋友来参观中国馆,他们在这里感受到了故土的温度。“双年展的体系,要给专家看,也要让普通老百姓找到属于他们的乐趣。”

 

这些反馈都应和吴洪亮最初构想中国馆时的愿景:找到人类的共同点,用所有的人都不需要解释太多的艺术方式和艺术语言来进行交流;让不同身份的观众都感觉易于进入这个空间的表达,以人类一员的名义感受原初、基本的文明共识,并愿意停留于此相遇、相聚。


第5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现场

第5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已经落幕,但对吴洪亮来说,另一个剧目才刚刚奏响序曲,这就是“Re-睿”未来在中国境内的巡展。


今年年底,“Re-睿”将从北京嘉德艺术中心开始面向国内的观众,后续还会抵达景德镇、深圳、顺德等地。


 第5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

嘉德艺术中心巡展海报


在新的展陈空间,在中国本土的语境中,如何把这个展览做得更丰盈有效,又如何继续扩展它的活力,是令吴洪亮深感压力与振奋并存的新旅程。

 

由此,“Re-睿”本身的生命与它的含义一同,指向了未来。




*文中未标注出处图片均由

第5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管理团队提供

  


第5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相关文章



吴洪亮丨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在游戏空间寻找「睿」

陈琦专访丨水光之间,无所来,亦无所去

耿雪专访丨以金色之名渡过黑白世界

费俊专访丨数字艺术的功能之一是构建联结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有初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