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都喜欢,还想开网店?不妨读人文地理吧!

2017-08-06 卡古拉 果壳科学人

大家周末好!


说到“博士”,大概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的是实验室 、各种仪器、试剂吧?但是科学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研究自然中存在的规律和动植物的演化,人所生活的这个社会也有很多值得探索的问题。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人文地理就是这样一个研究“人”的学科。


今天,我们不谈实验室,来看看这个听上去似乎有点陌生、在乡村大排档的酒桌上也能斩获科学的专业吧!


下期预告:你问我的应用语言学研究有什么用?哼哼,等外星人来了你就知道我的厉害了!


**专栏中所涉及的内容为嘉宾自身的经历,仅供参考,不同院校/专业/研究方向的博士在研究和生活方面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哟**

1

人文地理学什么

人文地理学搞的是什么这个问题,说起来可以写一本关于地理思想史的书了。人文地理学的分支科学在国内也有不同的分法。除了开设在北大南大中大北师大华南师大等实力雄厚的院校的地理学院,人文地理学还散布在除了地理院系以外的公共政策,城市规划,城市研究,社会学,旅游学,环境科学,甚至是经济学房地产学的院系之中。

 

作为一个转专业的从业者,简单讲一下我对人文地理学发展流变的拙见。


在1970年代,都要感谢一位总是穿着红马甲的慈祥的爷爷:大卫哈维。


大卫哈维。图片来源:thepaper.cn

 

他老人家不仅教会了我们吃香蕉的时候不要忘记福建/台南/牙买加工人的血汗劳动,最重要的是,掀起了一场了学科革命的阿拉希暴风雨。

 

以大卫哈维为代表的学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入了地理学,在此之前,计量革命一直引导着地理学科的发展,就是我们今日所熟知的GIS(地理信息系统)。与计量派通过定量、数字与模型进行描述的实证主义不同,马克思派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论引入地理学,试图借用人文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论,来解释在社会空间上发生的现象,尤其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下的不平等现象。这一次地理学的转向,也促成了今日人文地理学的概念,以及许多学派分支,比如后殖民地理学,再到后来地理学的文化转向,以及对譬如Space(空间), Place (地点/地方), Territory(领域)等概念不断不断深入的理解。

 

所以与自然地理学的同仁们和用大数据改变城市的同仁们都不太一样,我们每天的研究,尤其是定性研究,是与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紧密联系的。哲学系的同学读福柯的时候我也读福柯,人类学的同学下田野的时候我也下,社会学的同学入户发问卷的时候我也发,可以说人文地理学也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了。

 

2

关于跨学科的人文地理和转专业读的问题

比较巧,我的本硕博都是不同的专业。怎么说呢,专业跨度太大,学起来非常辛苦,所以不建议大家模仿(作死)。想必有些同学会有些疑问,我好不容易都入学了我觉得我是最棒(胖)的,怎么就作死了呢?这里请大家切记,博士课程是个宽进严出的课程,没人保证你能毕业,更别说就业了。所以对于转专业的同学,常常要比本专业上来的同学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更好的夯实学科基础,学习学科外语,熟悉思维模式,甚至是了解学科生态交际圈。

 

我本人的故事里没有什么经验,基本都是教训的。我花了一年时间读人类学项目的硕士重新夯实了一下人文学科的基础,在此之前我是学外语的,主要是做翻译,连语言学都没碰过,说来十分惭愧。然后花了半年时间在家疗养身体,才来港继续做人文地理学方面的研究。当然因为我本科是双非(非985非211院校),硕士项目也只有一年,所以在硬件条件上来讲,专业转的也不是很顺利。但是软件上,因为有着之前的人类学项目训练,虽然磨掉了一层皮,但总算是入门了,所以稍微轻松一些,福柯还是那个福柯,后殖民地理学从业者们爱着他(误)。加上老板的严格训练,慢慢地也算是上了慢车道。


所以(此处敲黑板),各位同学,请别忘了多读人文学科基础书籍训练方法论,读博大半靠自学,上来就满口郭嘉-社会-NGO框架的,犯懒光采访不做参与观察和民族志的,都直接出教室左拐罚站please。


图片来源:justgemini.pixnet.net


我个人一般建议想要转专业的同学还是从国内硕士开始,可以积累人脉顺便多时间夯实基础。当然国外也有一些不错的项目可供选择,例如美国公立大学的地理系,还有私立大学的一些Urban Planning系,或者是英国的许多有马克思传统的地理院系,或者是欧洲的一些特色院校,比如做transportation mobility闻名的荷兰,甚至是其他人文学科中一些做urban studies的项目——如果时间和财力都允许的话。

 

我遇到的一些人文学科的青年才俊,本科很多也都和现在从事的学科没关,他们对我讲过的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年轻的时候大抵都有点不知道自己会做什么,或者能做什么,慢慢摸索起来努力去做就好了。当然他们都是经过时间的检验,经过长久的试炼熬出来的,除了自己没人知道这事儿值不值,请各位同学各位看官也三思,不要盲目。

 

3

香港院系的情况

在香港从事人文地理学,常常走动和在会议上遇到的基本是港大地理系规划系,浸会地理系,本系(城市大学公共政策系),以及中文大学地理系和科大社会科学部的一些同仁。这些同仁们除了在香港本地,在整个国际圈里也都非常活跃,与大陆的联系也很紧密。各位有志于献身读博的同学,也可以考虑香港,离家近吃的好。硬性的具体条件和师资力量都可以在网站上找到。


唯一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各个系部的招生流程都不一样,有些是committee拍板制,有些是老板拍板制。近年新出了政策,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之前都是负责1位学生三到四年的全部资助,现在变成了1位学生的一半资助,剩下一半是老板负责。所以各位同学在选择导师的时候要留意,如果当年导师没有项目,也就招不了学生了。且香港对博士生依旧实行学生签证政策,对研究助理,助教等工种限制较多,文科博士延期的财政来源非常微妙,请做好心理准备。


 

4

博士的日常工作

有些朋友们对我们这一行有一些误解,似乎博士都是象牙塔里不食人间烟火,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的,一把岁数还上学,还有寒暑假。然而,博士的生活,其实是非常忙碌的,尤其是香港博士,除了自己的科研,还要处理许多教课,研究助理甚至是行政的工作,一般都非常细碎,需要花时间认真梳理才能完成。

 

提几个简单行政的问题:

  1. 简述你系的数据外包报价方式流程

  2. 简述你系的会议用餐规格以及报销流程

  3. 简述一线城市一份调查问卷人工费背后的故事

(不知道怎么答那只能回家找妈了。)

 

我本人的研究是厦门油画村的油画产业工人的生活轨迹和地理流动,所以大部分时间我都在城中村里跟画师们一起吃饭一起工作一起玩。由于项目时间的限制,虽然不能完成一年以上的田野调查,但是也算是做了比较久的参与式观察了,也学到了很多书本和圈子里教不了也学不到的东西。在乡村大排档的酒桌上红的白的黄的混着喝的时候,是有很多的人生经验可以讲可以谈的。我的任务就是从这些日常里把理论框架凿实,然后解释(然而大部分时候理论都被田野常识颠覆掉了)。这样想与社会学的同学比较类似,可以类比一下。

 

不过一人闯田野,人生地不熟,先期会非常辛苦,各位想扶贫拯救世界挽救底层人民的同学,记得先拯救自己的人身安全,除非你是从上往下空降的钦差大人。


笔者的田野调查日常生活 包装 刷底 接单。供图:作者


笔者的劳动成果,包装的和负责刷底的油画在美国亚马逊上卖了起来。 图片来源:田野调查网店截图

 

虽然我本人是一周七天都在工作的(因为实在是工作太多了)。


但是各位(未来的)博士!为了能活着毕业,请切记不要让科研填满24小时,上辈子又不是摩登时代电影里的螺丝钉,何必呢?(干那么多不还是那点钱么?)

 

有很多博士非常喜欢运动,这是很好的。主要是当代生活,脑力劳动太多,需要做一些“体力活”补欠债,也保证一下身体健康,哪怕是慢走,瑜伽,甚至是冥想都是好的。多运动是为了让身体和大脑都从工作的紧张状态中切换出来,现在得焦虑症抑郁症的博士可不在少数,请大家一定保重身体。(顺说香港的精神医疗系统非常先进稳定,到了万不得已,可以尝试。)

(当然许多是为了健美或者整天吃吃喝喝臭美就是另说了)(啊我就这么说你打我啊~)

 

我本人的兴趣爱好不多,基本可以归类为,睡觉和喝汽水,香港的Hiking和热闹氛围跟我似乎不合。虽然常年在外下田野,接触了很多人,也写了许多字记录下来了,但是大部分时间都是宅的,属于那种一个人站在东京山手线月台也可以畅快Inner peace的。

 

虽然宅且不喜欢旅游,但是我非常喜欢下田野,所以还是会到处跑,比如跑到日本去玩。


为了证明我本人平时并没有翻白眼 好像不放照片不行了… 供图:作者


跟不同的人打交道每次都能有一种一边抽离着观察,一边了解世界多一点了解自我多一点的感觉 44 34873 44 15534 0 0 3118 0 0:00:11 0:00:04 0:00:07 3118看的电视和漫画,或者哪里听来的信息和故事,都可以用来和人聊天沟通。在日本的时候,中文日文尬聊一阵就大概知道新宿Yamada的中国员工说话怎么都一股东北味儿,松本清打工的留学生妹子的日常爱好是粉相叶雅纪,一桥退休教授何暗讽庆应等等。



我的人生理想是可以在日本和墨西哥用第三种语言继续做田野,尤其是全球化背景下日本的外来族裔群体的工作和日常生活,然而目前还处于忙着写论文毕业的阶段(= =)。

5

毕业以后干嘛

关于就业这个事情,首先,你要先毕业

 

然后,是我个人的观点。可能有两点要考虑的,一个是你想做什么,一个是你能做什么。我是一个典型的学术圈“不思进取型”废柴,也不认为读了博士就一定要做教职工作,不管是以新星的姿态在圈子里闪亮登场还是觉得“啊好不容易博士毕业了就继续做科研吧”的想法继续留下。扪心自问到底学到了什么,在报账做联系人谈报价做采访喝酒划拳跑数据的每个瞬间,再想想自己能做什么。

 

同理,想读博士的同学,也可以参考一下(虽然我感觉大多数时候来问我经验的人,也都是经历着转专业的痛苦,可能还没有入门道,且撞南墙都不回头的人类)。学术圈是众多职业中的一个,并不是说进了这个圈就是聪明的,高贵的,甚至正义的。人生只有一次,千万不要做为了个头衔就糊里糊涂一辈子的事情。

 

生而为人这个课题,可比博士有意思多了。

作者名片

编辑:婉珺

排版:晓岚

前期精彩回顾:

第1期:我不是治理环境污染的,我是生态学博士!

第2期:建筑学博士是做什么的?搬砖工?包工头?

第3期:读了语言学博士,还能不能好好说话了?

第4期:你这个化工博士……很危险啊!

第5期:心理学博士是做什么的?冤死我算了,我真的不是算命的……

第6期:我不是盗墓的!也不是鉴宝的!我是这样的考古学博士

第7期:什么?设计学的博士还可以这样读?一个清华美院博士的自述

第8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我就是这样的气象学博士!

第9期:看到“纳米材料”就觉得是大忽悠?真·纳米材料博士有话说

第10期:成为医学博士是一种什么体验?首先......你得爱背书

第11期:植物都不认识几种,为什么还能叫植物细胞生物学博士?


读(过)博的你,是不是也对自己的专业有话要说?

给后台留言,或者添加科科微信(guokrscientific)发送“博士有话说”,加入我们的专栏!


科学人周末专栏:我的专业是个啥?


科学人段子手们以“过来人”的亲身经历,向你讲述读博意味着什么,不同专业的博士生们每天的日常是什么,读博前和读博后内心发生了哪些变化,没有对象的时候该如何度过漫长的单身生活,进口洗发水和国产洗发水在缓解脱发方面的不同表现……


建筑学、生态学、语言学、心理学、考古学、生物学、数学……他们曾经或正在那些你想了解细节的专业刻苦研究。


还没读博士的你,是不是好奇过:

PhD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他们每天都在干什么?

他们毕业之后好找工作吗?

他们都找得到对象吗?

他们真的都在遭受脱发困扰吗?


在考虑读博士的你,是不是在犹豫:

我该不该读博?

我该选哪个专业来读博?

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到底该先找对象还是先读博?

读博之后如何保持头发的飘逸浓密?


关于博士,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你最希望了解的专业是什么?留言给我们,你的问题大概可能也许基本上都将得到解答!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本文来自果壳网

转载请联系授权: sns@guokr.com

投稿请联系scientificguokr@163.com

科研最新进展

学术最新动态

顶级学者的思考和见解


欢迎扫码关注

【回顾上一期】植物都不认识几种,为什么还能叫植物细胞生物学博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