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就五音不全,我家孩子能有音乐细胞么?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 139 篇文章,来自一土家长学校「小月面对面」系列直播第 26 期精华整理;题图:小橡树的孩子们在美国奥尔夫年会专场演出。
第 27 期预告:「小月专栏」时间,关于孩子的艺术教育的那些问题。
现在的父母,都认为让孩子早一点接受音乐启蒙是有必要的,但说到如何做,又仿佛陷入一团乱麻,下面的各种问题几乎每对父母都眼熟,今天就请奥尔夫教学经验丰富的王甘老师来谈谈她的答案。
有些答疑,只是答疑,有些答疑,却能解惑。不吹牛,今天王甘老师的答疑,属于后者。
过急则损,
别让孩子折在学习音乐的起跑线上
没有音乐天分的孩子就别浪费时间学音乐了吧?说到音乐启蒙,父母犯了愁:“我自己就五音不全,我家孩子能有音乐细胞么?为什么一说学音乐,家长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相关词就是“学琴”?
▨ 我们为什么要学音乐?
音乐是一种艺术。艺术有表达、创造和抒发的功能,而人类亦有表达、创造和抒发的需求。我们看到亲子园和幼儿园的小朋友,天然就会被音乐吸引,他们不开心或者不适应的时候,老师会给他们唱唱歌,带领他们做一些音乐活动,孩子就会放松许多,并逐渐表现出快乐。一项能令孩子感到快乐的活动,这本身就是它最大的价值。
音乐会让生活比较有趣,在难过的时候情感可以得到安慰,或者像高晓松说的一样,在不成功的人生里随遇而安。因此学习音乐的出发点应该是令孩子具有快乐幸福的能力,而并不仅仅是拥有超人的技艺和专长。
▨ 音乐是人人具有的能力
很多在国际上享有声望的音乐教育专家都提出并认可一个观点:音乐是人人具有的能力。
王甘老师从人类学家的角度分享到,比如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很多少数民族,他们全民的音乐素养都非常高。音乐活动并不像我们观念里那样,是少数精英才能从事的高大上的活动。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孩子们从出生就浸泡在音乐里,他们在妈妈的背上陪妈妈劳作的时候,在谈恋爱的时候,心情不太愉快的时候,心情欢乐的时候……甚至两个好朋友好久不见面,就可以对坐唱一夜。对于这样的民族来说,生老病死各个生活环节中都有音乐活动,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就都个个能歌善舞。
可是在我们的周围,在卡拉OK能不走音唱好一首歌,或者大大方方在众人面前唱首歌的朋友似乎非常少。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据音乐教育专家的研究,这和儿童童年的音乐活动匮乏是有关系的。
数据表明,在一个孩子9岁之前,音乐环境和音乐活动的丰富与否和质量高低,决定了这个孩子在未来发挥其音乐潜能的上限。
▨ 在错的时间学琴,可能会折掉孩子的兴趣
前些年,一说到提供好的音乐环境,父母首先想到的就是去学琴。因此我们看到了很多实例,孩子小的时候明明对音乐抱有很大的兴趣,却因为时间和方法的不合适而不再喜欢,这很可惜。
对于5岁之前的大多数孩子(除了天赋极高的少数孩子)而言,高度发达的乐器对孩子的要求是过高的。对手指的力量、对练习的时间、对协调性等等方面的要求都超出了这个年龄的孩子所具有的能力和兴趣点。因此在这个阶段就开始学琴的话,很可能会抹煞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在国外,王甘老师陪朋友带4岁的小孩去音乐学校咨询,学校在询问了年龄之后,给出的建议不是去学习钢琴,而是去学习音感的课程。通过很多其他的音乐活动比如儿歌、舞蹈、音乐游戏、音乐律动来帮助孩子建立音感,做好音乐上的准备,等孩子进入5、6岁的时候再慢慢进入比较结构化、更加正式的乐器学习。
在5岁之前,让小朋友抱有对音乐的兴趣和期待才是最最重要的。
音乐启蒙,把音乐扯下神坛
在奥尔夫课程上,这么小的孩子听古典音乐,或来自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的音乐,能听得懂吗?
儿童歌曲很大一部分构成是有律动节奏的念谣,这不都是一代代老奶奶做的活动么?为什么还要找专业的亲子音乐教育机构来做呢?
我不是专业学音乐的,我甚至音乐特别差,我能给孩子进行音乐启蒙教育么?
▨ 难是因为不熟悉
在各种针对幼儿音乐学习的研究结果中,有个很重要的理念:容易不容易的关键在于是否熟悉。
很多东西我们之所以觉得难,是因为它不在我们的文化当中,大家小时候没有接触过。比如三拍子的音乐,上大学的时候教圆舞曲,有些男生就是掌握不了。还有一些比如拉丁风格的音乐,里面的节奏对我们来说掌握着也比较难。这一切都源于不熟悉,从小没接触过,陌生的东西会带给我们难度。
因此对于幼儿小孩来说,听这些音乐的目的是丰富他的感知,熟悉这些不在我们日常文化当中的音乐语汇。因为音乐和语言是一样的,对于孩子早期接触来说是越丰富越好。孩子越熟悉,在以后学习的时候就越觉得不那么难。
▨ 音乐启蒙的宝贵传承去哪儿了?
在美国奥尔夫协会年会上,王老师曾听一位非常知名的美国音乐教育专家分享他的研究成果。他说,千百年来,在各种文化中,人类音乐的学习始终是通过摇篮曲、儿歌、歌谣来给孩子启蒙的。在全球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风格的专门给孩子唱的民歌,这在传统社会中,就是孩子最早接触音乐的途径。这位教授做了一组数据对比,他找到一些现在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和一些五六十岁的老人,问他们同样的问题:你能记得的、小时候长辈教过的歌谣?前者知道的歌谣数量比后者少很多,而年龄越长,他们知道的启蒙音乐资源越多,也能发掘出更多的文化宝藏。
这说明在全球社会化的进程中,人类学习音乐的行为发生了变化,同时也失去了一些原有的优势。
小时候,大家都会串门,每个人的生活一定是离不开邻里的。所以一个社区就很容易充满音乐性很强的环境和文化。就算我家里没人喜欢音乐,可邻居五哥六姐总有会的,一两个热爱文艺的人就可以带动一个院子甚至一个社区的音乐文艺活动,音乐在那个时候是属于生活的。
但现在,人们的居住方式和习惯发生了变化。家庭变作为居住的核心单位,这样的居住方式使得如果一个家庭里没有至少一个音乐爱好者的话,这个孩子可能就没有能够受到好的音乐启蒙的环境。
因此王老师之前提到的老教授,也正在致力于教给年轻父母那些已经失去传承的儿歌,教给年轻父母可以如何给孩子们营造好的音乐环境。很多像我们的“拉锯扯锯”这样的标志性的民间儿歌也得到了传承。还有一些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创造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音乐活动,教给父母如何和孩子玩儿音乐。
这大概也是小橡树亲子园和小橡树幼儿园在做的事情。家长先学习,就可以传承好的音乐记忆,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民族和文化的音律美、语言美……
▨ 把音乐还给生活
以往,社区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特别有意思的音乐活动。比如一年重要的社火,表演者可能自身的职业是个泥瓦匠,在社区表演中就变成了吹唢呐的人,所有参加表演的成年人几乎都是非职业艺术家。孩子们那会儿看到玩艺术的人就在自己身边,音乐根本不是遥不可及的事物。
但现在,孩子们能够接触到的音乐表演都具有很高的门槛,这会给孩子造成一个错觉,只有达到一定水平和技艺的人,才能有资格从事音乐活动,而意识不到原本人人都应该是可以享受和创造音乐的。
这对现在的孩子在音乐启蒙和成长中是个很不利的条件。当孩子们看到的都是成熟度很高、包装很好的音乐产品时,反而会降低他们自己的参与欲望和参与度,觉得音乐是可望不可及的。
小橡树社区艺术团的成立,初衷就是把音乐还给生活。由小橡树的爸爸妈妈们组成的合唱团、打击乐团、舞蹈队、戏剧社勤奋排练,定时演出,汇聚成了一个热情的有音乐的生活社区。
鼓队成员为了拍视频交作业,随时随地在练习,拍盆拍碗拍桌子拍大腿的无奇不有,还有为了赶交作业在飞机场快餐店桌子上拍节奏引来侧目的。有时候合唱团练习一个歌,表演者自己唱会了不说,发现家里爸爸和孩子都开始哼哼了……
一个有热情有音乐的社区,孩子们看到的舞台上不一定是高大上的专业演员,而是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演出。把音乐拉下神坛还给生活,越多的唱歌跳舞,越多的热情,就越能把音乐变成一件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事情。这样一个有音乐的童年,大大提高了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 最好的音乐环境是人
我们能为孩子营造的最好的音乐启蒙环境应该有两个要素:
一是对音乐充满了热情的成年人。
不是钢琴,也不是其他乐器,更不是好的音响。因此在小橡树幼儿园,不管老师岗位是什么,都必须要进行音乐活动的培训和学习。
二是所有的人都积极参与。
在小橡树幼儿园,社团的家长们会尽量多地把音乐和相关活动带到孩子面前,他们给幼儿园亲子园的孩子们带来音乐会和戏剧表演,让孩子懂得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该遵守的规则礼仪,体验欣赏艺术演出的仪式感。
而谈及人这个最为重要的因素,王甘老师特别提到了“不要用固定心态和过高标准来评判自己或他人,而要用成长的心态来看待自己和事物。”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比如“我天生就五音不全”这就是一个固定心态,不是成长的心态。“我越来越有进步了,而且会越练越好的”就是开放接纳的成长心态,你懂?
▨ 教案级干货:0-6岁学龄前最合适的音乐活动
这部分内容,真心推荐去看视频中王甘老师声情并茂的演唱和与之配合的动作,学会了马上就能和宝宝在家里玩起来了。对于这部分内容,文字所能传递的体现不出其精髓,但还是非常努力地为大家总结了一些要点:
1. 学龄前的儿童各方面发展都和身体的发展是相结合的,所以要孩子把音乐放到身体里,适合学龄前宝宝的活动大部分都是有身体动作的音乐游戏。
2. 0-1岁可以抱着孩子跟着音乐做各种律动,律动不是舞蹈,而是随乐而动。1-2岁、2-3岁的宝宝听到乐声,常常就随之自己起舞,这是这个年龄孩子的典型状态,更要多给孩子机会参与律动。
3. 常见的学龄前儿童音乐活动主要有:
手指谣和动作儿歌,例如“大拇哥,二拇弟”,一边说儿歌,一边做动作,孩子感知了稳定节拍,捎带着认识了身体部位,学会了听信号,对儿歌里面的动作有预期,非常开心;
儿童歌曲,例如《大拇指在哪里》、《小蜘蛛》、《拍拍拍手来》,也是边做动作边唱,在愉快的游戏里,对节奏节拍(弱起)、音高、速度、力度等音乐元素都有感知;
律动和音乐游戏,例如《让我们拉手来》,八六拍,乐句、曲式结构等抽象概念,通过音乐游戏都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声音探索倾听和打击乐器演奏,宝宝的耳朵特别灵,会对自然界和生活中各种声音感兴趣。同时宝宝拿着发出声响的打击乐器演奏,让小宝宝从小开始就会创造音乐。这时候宝贝们创造欲很强,也不会顾及面子怕出错,会自己编词编曲编动作,这就是创造的萌芽;
音乐欣赏活动,不是简单坐在那里听,而是配合故事情境、身体动作和道具,表现对节奏节拍、音的高低、旋律走向、速度力度、曲式结构等等的感知,非常有趣。
由于孩子很容易被音乐打动,也对于各种情感声音的探索特别感兴趣,日常中如果我们掌握了以上的一些方法和儿歌,就可以在平日和孩子做一些游戏类的音乐活动,而且在很多碎片时间比如等车、等餐的时候都可以用,效果非常好。比如在幼儿园里,老师带着孩子排队的时候就会玩儿一个音乐游戏。
我们在培训乡村教师时也遇到一些疑虑:老师们觉得自己没有钢琴,也不会音乐,怎么能带领孩子进行音乐活动呢?所以我们的口号是:只要能说话能走路,就都可以做这些音乐活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成人的音乐能力也会得到提升,是一个正向的循环。
玩这样的音乐游戏有两个好处,一方面孩子们在从事一些自己特别有兴趣的活动,另外一方面孩子们在享受和大人的互动和陪伴,这是非常有价值的感受,因此这样的活动特别适合学龄前幼儿发展音乐能力,打好音乐基础。
有音乐的童年就像埋下了一颗种子,孩子长大后会热衷于用音乐去表达,成为一个用音乐调剂人生的人和带动者。许孩子一个有音乐的童年,他的一生都会因此余音袅袅。
一土小作业
请社区的年轻父母们访问一下家里的长辈,请长辈们教一两个他们小时候学习的小儿歌,小民谣,配着动作最好啦。记录下来,分享在社区,并同时写下是来自哪个地区。
如果有可能的话,请长辈用当地的方言表演,用语音或者视频的形式录下来,这是很宝贵的家庭文化遗产,也是和孩子们学习音乐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同时也可以带着孩子们一块学,记录下来孩子们奶声奶气学歌谣的声音。
特别感谢
主讲人:一土小月校长;嘉宾:小橡树创始人、资深奥尔夫教育工作者王甘博士;整理人:阿褚。
「小月面对面」第 27 期预告
关于孩子的艺术教育的那些问题
又到一月一度的「小月专栏时间」,本月我们分享了如何不再痛苦学琴、如何培养音乐素养、如何进行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方法、以及为什么要花钱去看戏剧。本期小月专栏,小月校长将和家长朋友们交流在孩子艺术培养方面的困惑、回应大家在家长学校社区里关于此主题提出的问题。
一土线上家长学校,从家长自我认知、理解孩子以及亲子沟通的理念方法和实践的三个维度,提供一个家长们学习,实践和交流的线上社区,让我们在认识孩子的过程中得到成长,做不焦虑的家长,更重要的,做更充盈的自我。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根据提示加入一土家长学校社区,即可观看讲座。
- END -
推荐阅读
了解一土学校的建校历程、教学理念、招生介绍,请点击菜单。
如果您想分享自己对教育的见解和心得,
请给邮箱 tougao@etuschool.org 投稿。
欢迎转发分享,未经作者授权不欢迎其它公众号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