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随着各地防疫政策的放开,进入全民免疫力阶段,各种“方子”纷纷而来。喝热粥因为可以助发汗降温,也上了热搜。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一代枭雄曹操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临终前,他颁布遗嘱,也就是后世所谓《魏武遗令》。《遗令》中提到,曹操行军到半夜,突然感觉身体不适,便命人熬了热粥喝下,等发出一身汗后,再服用当归汤,这才令病情得到缓解。曹操的这碗救命粥是在服药前饮用的。这碗粥,帮助曹操出了一身汗,按照现代医学的解释,就是张开了毛孔,排出了毒素。这也是粥能帮助药力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药不如粥,滋补调养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一部珍贵的帛书《五十二病方》,记载了用青粱米粥治疗蛇伤的方法。这或许是春秋战国之际的民间验方,但却证明了粥膳养生治病的久远历史。
西汉初年,阳虚侯病得很重,请了许多医生来看都认定是“厥病”,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就是气逆导致的一类疾病。但这些医生开出的药方,并没有治好阳虚侯,倒让他更加虚弱。最后,阳虚侯的家人请来了名医淳于意。在看过病人之后,淳于意给出了另一种见解。他说阳虚侯患上了“痹症”,病灶在右胁下,大小像杯子,令人气喘,逆气上升,这才导致吃不下东西。
判断好病情,淳于意开方下药,让病人服食火齐粥。这粥一连喝了六天,阳虚侯体内的逆气,在粥的作用下渐渐下行。淳于意这才改用丸药,又过了六天,阳虚侯的病就痊愈了。火齐粥的配方现已无从知晓,但它在淳于意手中的神奇功效,则被司马迁记载入《史记》,千古流传。到了东汉,“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录了对粥膳更为系统的认识。于是,粥膳也不再是偶一为之,而成为治病调养的首选了。
张仲景说,在服用桂枝汤后,须“歠(chuò)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桂枝汤是张仲景非常得意的一剂药方,而如此验方却要用热粥来提升药力,可见药食同源的观念下,古人眼中粥的地位。除了吃药后喝粥,张仲景还提供了几个把粳米和药材一同熬煮的方子,桃花汤、白虎汤和竹叶桂枝汤在煎煮的过程中都加入了粳米。粳米这种最普通的食材,一下子跻身药材行列。粳米本身就有调养功效,再加入其他具有滋补治疗效果的食材和药材,慢火熬制的过程,更利于食材药材功效的激发。
正如清代医学家黄宫绣在《本草求真》里所说:“米随常食之物,服之不甚有益,而参以药投,则其力甚巨,未可等为泛常而忽视也。”而且粥不像药汤一般苦口,就更受到人们的欢迎了。
白居易偏爱云母粥
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虽然都能达到治病救人的最终功效,食物疗法却没有药石伤身的副作用。孙思邈所阐述的正是这个道理。所以,对于食疗便能痊愈的病症,他尽量不用药石。米粥本身有滋养功能,易于被人接受,而且和大部分药材都性质合拍,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消除药物本身的毒性,因而得到了孙思邈的青睐。他或以大麦粥洗肠,或以羊骨粥补阳,或以防风粥驱寒,将粥的食疗效果,发挥到了极致。粥的受众广泛,上至宫廷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喝得起也喜欢喝。而能够寓食于疗的粥膳,尤其受到人们青睐。李商隐有一首《兰香粥》,“粥香饧白杏天花,省对流莺坐绮筵”,写起粥来也是清词丽句。从名字上推测,这道兰香粥以色香味取胜,未必能直接治病,但细细品尝,食物本身的香味亦足以滋养身心。
至于把药材当做食材,则是唐代时兴的做法。比如胡麻,唐人就喜欢添加到饭中服用。刘长卿去寻他隐居山野的朋友,得到了一顿胡麻饭的招待,颇为感怀,写下“唯有胡麻当鸡黍,白云来往未嫌贫”的句子。而白居易笔下的胡麻食品,则是一碗胡麻粥:“饥闻麻粥香,渴觉云汤美。”
▲胡麻粥
白居易觉得胡麻粥香美可口的原因是肚子饿,他大概不知道,他这碗充饥的热粥,还是一道不折不扣的药膳呢。明初编纂的大型医书《普济方》中,就收录了胡麻粥的处方,这味粥有益气力、补衰老,润肺止咳等功效。
在以药入粥盛行的唐代,白居易可算得上“食粥达人”了。在一首题为《斋居》的诗中,他说自己在虔心斋戒、不食荤腥的日子里,所食的便是“黄耆数匙粥,赤箭一瓯汤”。诗中的“黄耆”就是中药材“黄芪”。中医认为黄芪是补气诸药之最,固表止汗、补气益虚,药用价值很高。苏轼谪居密州时,曾经大病一场,初愈后也曾“黄耆煮粥荐春盘”,用来调理病后虚弱的身体。看来,白居易的斋居生活虽然清淡却并不贫寒,还能调理。▲黄芪粥
唐人冯贽在笔记小说《云仙杂记》中记载,白居易在翰林院时,曾经得到皇帝御赐的一瓯防风粥,“食之口香七日”。防风粥清热祛风,除湿祛邪,可以治疗风寒感冒等病症。这种用防风草、葱白和粳米一起熬成的粥,是否真的如此香甜,令人“口香七日”,实在无从得知。但能得到皇帝的青睐,特意赐粥,也是让白居易难以忘怀的一次体验。
白居易最偏爱的粥,要算云母粥。看他在诗中反复强调:“何以解宿斋,一杯云母粥”;“何以疗夜饥,一匙云母粉”。真是晨起一杯,夜半一杯,早饭夜宵都离不开云母粥的陪伴。白居易对云母粥大概就像是当今人们对咖啡与奶茶的依赖了吧。▲云母粉
云母是一类矿物中药材,《本草经》中记载为“味甘,平,无毒”,服用后有延年益寿的作用。白居易爱喝云母粥,想必也存了以此养生的心愿。
可以安脏腑的粥,加上可以疗疾病的药,生发出健康的奥妙。白居易一生颠沛,却得以在75岁高龄辞世,这些养生粥膳对他的身体健康应该也起了很大帮助。
宋代诗人们常常自己动手,烹调粥膳来养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营养丰富又简单易行的养生粥食谱。
根据诗文中留下的材料,我们可以知道:
杨万里喜欢服用以梅花和粳米煮的“梅花粥”来理气平肝;陆游将山药和芡实熬成的粥视为“神仙粥”;而作为北宋最大的“美食博主”——苏东坡,他也爱喝粥,他用白菜、萝卜、生姜等杂菜与粳米烹制成一味杂菜粥,被后人称作“东坡羹”。
不过,苏东坡的粥更多是满足食欲,而他弟弟苏辙则更讲究喝粥疗养。
要说苏辙和粥,就要先说茯苓。对于老北京人来说,茯苓这个词并不陌生。稻香村的糕点茯苓夹饼,香甜可口,远近闻名。
茯苓夹饼的饼皮薄如纸,白似雪,如同中药云茯苓片,而果仁桂花蜂蜜配制的夹心里面,就有茯苓粉。
茯苓可谓是苏辙一生的挚友。他曾挥笔写就一篇《服茯苓赋》。序中,苏辙说自己“少而多病,夏则脾不胜食,秋则肺不胜寒。治肺则病脾,治脾则病肺。平居服药,殆不复能愈。”看来,苏辙是个病秧子,年轻时每到夏秋两季,便被脾、肺病症折磨,无药可治。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以18岁的年纪进士及第,可谓一举成名,但病痛始终困扰着这位少年进士。直到32岁那年,苏辙在宛丘(今河南淮阳县)做官,有人传授他“道士服气法”,果然令他的身体有了改善。
苏辙从此醉心于养生学说,并发现茯苓对身体其实大有助益,于是自己尝试制作了茯苓粥。
茯苓是一种味道甘甜的菌类,是药材,但当做食材也未尝不可。明代医书《本草正》说它,“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导浊生津;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袪惊痫,厚肠脏,治痰之本,助药之降。”
看来,茯苓对于苏辙的脾肺之症,正是对症之药。脾主湿,肺主津,脾肺功能不好的人不宜吃得太干,米粥却是一个好选择。对脾肺相关的慢性病患者来说,用粥疗可以缓和药疗对身体带来的冲击性。将对症的茯苓和适宜的米粥结合在一起,苏辙终于找到了调理养生的秘方。
如苏辙这样不断认识自己,认识饮食的过程,也正是粥膳不断被开发利用的过程。清代出现的养生著作《粥谱》,收录了247道粥膳,堪称粥膳大全。对于粥膳的好处,作者黄云鹄概括得最好:“粥于养老最宜:一省费,二味全,三津润,四利膈,五易消化。”
无独有偶,“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也特别重视食粥,他的《粥记赠老》中说:张安定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肠腑相得,最为饮食之良。妙齐和尚说山中僧,每将旦一粥,其系利害,如或不食,则终日觉脏腑燥渴,盖能畅胃气,生津液也。今劝人每日食粥,以为养生之要,必大笑。大抵养性命,求安乐,亦无深远难知之事,正在寝食之间耳。张耒对于粥的养胃作用做了充分的肯定,南宋长寿诗人陆游以诗阐明张耒所讲的道理。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张耒晚年居陈,陈在古时称宛丘。
清代著名养生专家曹庭栋有一首《粥疗歌》,通俗易懂,如果生活中也想学古人用粥来调养身体,不妨照方实行:
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莲;若想皮肤好,大米煮红枣;气短体虚弱,粥里加山药;心虚气不足,桂圆煨米粥;要治口臭症,荔枝粥除根;清退高热症,煮粥加芦根;血压高头晕,胡萝卜粥灵;防治脚气病,米糠煮粥饮;肠胃缓泻症,胡桃米粥炖;头昏多汗症,煮粥加薏仁;便秘补中气,藕粥很相宜;夏令防中暑,荷叶同粥煮;若要双目明,粥中加旱芹。
中华遗产官方视频号
CHINESE HERITAGE
中华遗产官方店铺 | 玲琅格
CHINESE HERITAGE
想收藏《中华遗产》往期的典藏过刊吗?
点击下图▼
进入官方店铺「玲琅格」
还有更多精美图书、文创等你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