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既然重阳节这么悠久且重要,放假(调休)一天不好吗?

大遗产 大遗产 2023-10-30


登高节、体育节、菊花节、茱萸节、花糕节、女儿节、祝寿节、老年节……
这些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节日名称,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重阳节。复杂的“外号”,反映了重阳节在历史中不断变化积淀形成的丰富内涵。


01

全民健身,主打一个步步高



1942年农历九月九日下午,重庆市夫子池新生活运动模范区广场里人声鼎沸,民国首届九九体育纪念大会暨重庆市运动大会隆重开幕。蒋介石亲自发表训词,要求“举国同胞,无论男女老幼,均能深切认识体育之重要,而一致笃实践履,发奋磨砺……”

据《抗战时期陪都体育史料》记载,运动会在热烈的氛围中开展,项目也很接地气,有民众健身班的运动技巧表演,有中华国术学会的武术表演,有儿童的游泳表演,还有为适应重庆地形而开展的登山、渡江运动等。热热闹闹的运动会,为艰苦压抑的抗战岁月增添了一份难得的快乐气息。

▲ 重阳日正值象征火神的“大火星”从天空中隐退,古人在这天举行各种祭祀火神仪式。炼火就是其中最原始、热烈的一种。图为浙江省磐安县东坑村的重阳炼火。供图/图虫创意
九九重阳节,以“老年节”的别称广为人知。民国的运动会,为何会选定在重阳节举行?原来,重阳节在当时还不是老人节。直到201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自2013年7月1日起,“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自此,中国才有了第一个法定老年节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在征兵过程中发现,青年身体素质普遍较差。于是,不少有志之士都呼吁尽快开展国民体育运动,以此改造国民的体魄,增进民族健康。1941年9月9日,国民政府公布了《修正国民体育法》,规定中华民国青年男女都有接受体育训练的义务。翌年,教育部又呈文行政院,提出“利用重九习俗推行国家大法(即《国民体育法》)”,“特规定农历九月九日为体育节”。此议很快得到行政院的批准,并颁布全国执行。1942年的运动会,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召开的。

▲ 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画师刘延年等绘制的《北京风俗图谱》之《重阳登高》,一群衣冠楚楚的士绅正在登楼饮宴,楼外树木萧疏,正是重阳时节的光景。供图/FOTOE

教育部提案中的“利用重九习俗”从何说起?这里指的是数千年来长盛不衰的重阳登高习俗。在纷繁众多的传统节日中,登高算得上是最有体育锻炼色彩的节日习俗之一,重阳节因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充满运动气息的节日。
古人有多爱登高?拿北京城来说,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九月九日,载酒具、茶炉、食榼,曰登高。香山诸山,高山也;法藏寺,高塔也;显灵宫、报国寺,高阁也。”从城郊诸山,到城里的高层建筑,全城百姓竞相攀登,热闹异常,归纳起来就是“三高”——高山、高塔、高阁。

▲ 张大千《东坡笠屐图》中的苏东坡,头戴斗笠,手持竹杖,“全副武装”准备出门登山。更显眼的是他脚下的木屐,每只鞋底有两个木齿,直接取法自谢灵运发明的“谢公屐”。


 南京出土的六朝时期木屐,谢灵运即在此基础上将木齿改造成可拆卸,上山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便于走山路。 摄影/朱子浩

紫禁城里就更讲究了,明人刘若愚的笔记《酌中志》中说,从九月初一日起,御前就要进菊花酒、花糕,宫眷内臣则从初四日起“换穿重阳景菊花补子蟒衣”。到了初九重阳日,“驾幸万岁山,或兔儿山、旋磨山登高,吃迎霜麻辣兔,饮菊花酒”。
宫里的建筑虽然很高,却不适宜攀登赏玩,于是皇帝、后妃们会驾临宫苑内的小山。万岁山,即今天的景山兔儿山,据史料记载位于瀛台之西,山上有怪石、岩穴、喷泉、旋磨台、鉴戒亭、清虚殿等景观,站在山顶四眺,京城景物尽收眼底。
▲ 《十二月月令图九月》。农历九月是菊花盛开的时候,图中所描绘的正是菊花会的情景。
古代的重阳节,如同一个全国上下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日”。如此看来,民国政府将其改造成“体育节”,也算是有史为据,合情合理。


02

登高是为了避灾?



然而,古人在重阳节登高,起初却不是为了体育锻炼,而可能是为了避灾
避什么灾?有人说,这是上古大洪水留存在人们心里的深刻记忆,也有人认为,这是源于一种可怕的星象——“九月内火”。
天蝎座的主星心宿二,是一颗亮度很高的一等星,古人称之为大火星,古人便是通过观察大火星的位置,来确定季节转换的。每年仲夏黄昏,大火星位于天空的正南方,位置最高,而到了七月黄昏,大火星的位置逐渐西沉。这就是《诗经》里说的“七月流火”,古人据此“知暑渐退而秋将至”。而到了九月,大火星就隐没不见了,这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事历书之一——《夏小正》里说的“九月内火”。

▲ 《年节习俗考全图》中重阳节放风筝习俗。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灾日,所以也要送一送“晦气”。供图/FOTOE

农历九月,人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气温下降和寒冬的来临。对于生产力低下的先民来说,这是一年一度的巨大考验。这时,大火星隐没不见,使将大火星视若神明的古人产生了深深的恐惧。火神的休眠,不仅宣告漫漫长冬的逼近,也使人们失去了判断季节转变的时间坐标于是,人们会举行为火神送行的祭仪,或者想方设法逃过这个“灾日”——比如登山

南朝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里的仙人费长房的故事,可能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汝南人桓景,跟随费长房游学多年,有一天,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你家会发生灾祸,赶紧出去避一避吧。让你的家人各自做一个红布囊,装满茱萸,系在手臂上,然后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如此则灾祸可消。”桓景一五一十地照做,一大早就带全家登山,傍晚回到家里,只见牛羊鸡狗已经全部暴死了。

▲ 明沈周《高贤饯别图》中徐有贞登山出游的场景。供图 / 台北故宫博物院
茱萸本是一味佐料,其颜色鲜红,气味浓烈,故而被认为有除臭、辟邪的功效。西晋风物志《风土记》中也提到:“九月九日……俗尚此日折茱萸以插头,云避除恶气,而御初寒。”可见重阳日系茱萸香囊的风俗,从汉末以来就已经在民间普遍流行。

《周易》学说进一步证明了,九月初九是一个不祥之日。易学认为,“九”为阳数之极,而九月初九是两个阳数相重,达到极盛之地,故称“重阳”。然而阳极必变物极必反,重阳之日预示着事物将向反面转化,容易招灾惹祸。西汉末年王莽篡政时,曾连年发生灾荒,王莽就把一切都推给了“灾日”。据《汉书》记载,王莽在诏书中说:我运气不佳,遭遇到了“重九之厄”,所以全国到处都是旱灾、蝗灾、饥荒、战乱,盗贼猖獗,百姓流离失所……不过不用怕,灾运很快就要过去了。然而,王莽年年为自己开脱,灾祸却年复一年,数年之后,他的新莽王朝就灭亡了。


《十二月月令图九月》人们在野外登高饮酒的情形。


除了避灾,古人登高还有一个目的:祭天、求仙

高大的山岳耸入云霄,离天界最近,是沟通天人、求遇神明的最佳地点。所以,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典礼,多依托海内最高峻的山岳举行。《礼记》云:“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规定了不同等级王侯的祭祀对象和规格。这表明,登高祭天一度是一种被严格垄断的权力。

这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昭王之问”。事见先秦史书《国语》,楚昭王问大巫师观射父:“周王室垄断了沟通天地的权力,那么我们楚人还能登天吗?”观射父的回答玄而又玄,总体的意见是:“平民百姓只要敬心诚意地做好祭祀,就能与天神相同。”祭祀安排在什么时间好呢?官射父认为是“日月会于龙狵(dòu,二十八星宿之尾星)”之时,因为此时“土气含收,天明昌作,百嘉备舍,群神频行”。据学者考证,观射父说的日子,应当是农历九月初十日前后
▲ ‍在道教中,“斗姆”即“北斗众星之母”。

春秋时期,楚国是一个长期受中原诸侯蔑视的蛮邦,而楚昭王君臣盘算着登天通神之事,等于是在挑战周王室的权力,为广大楚人争取一场“平权运动”。在这之后,楚人登山祭神的活动,慢慢地普及开来。这在“昭王之问”约二百年后的屈原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证。在《远游》中,屈原感叹“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而他的行程是“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指炎神而直驰兮,吾将往乎南疑”。这是“重阳”二字最早见于文献记载,而“炎神”所居的“南疑”,指的是楚国境内的名山九嶷山。这首诗反映出,在屈原生活的时代,重阳的名称、时间、习俗都已经大致定型。

照此说来,重阳节和登山习俗有可能是楚人的发明,而且,其中还有喜好登山求仙的屈原的一份功劳。另外,九月初九还是太上老君、斗姆元君的生日,各有祭神的习俗。


03

重阳是女儿休息日?



重阳节和“女儿”有什么关系晋代学者殷基有一篇小说《丁新妇传》,讲述了一个凄凉的故事:

十六岁的丁氏女,远嫁到了淮南全椒县(今属安徽省滁州市)谢家。原想从此开始幸福的生活,不料婆婆十分严苛,把她当成苦役随意使唤,稍不如意就下毒手鞭笞殴打。丁新妇不堪其苦,在九月九日上吊自杀,死后其灵魂时常在民间显灵。巫师知道事情的原委后,向众人宣告了神谕:“丁氏女在九月九日辛劳而死,以后女孩子每日都不宜劳作太辛苦,还应当在九月九日休息一天

▲ 制作重阳时节的传统美食——花糕。供图/图虫创意

在女性地位相对较低的古代社会,为女性专门设立一个休息的节日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此后,江南地区的人都尊称丁新妇为丁姑,并为她立祠祭祀。“女儿节”的习俗也延续到后世,已经出嫁的妇女在这一天都可以回娘家过节。而必不可少的节目是吃糕。
明代《帝京景物略》中说,重阳日父母一定要迎女儿回家吃花糕,否则母家会受人诟病,女儿会委屈抱怨,小妹也会思姐心切,望门而泣。明代笔记《五杂组》中说,父母还要拿糕片搭在女儿的额头上,然后说一句吉祥话:“愿儿百事俱高。”

▲ 重阳糕,寓意生活节节高升。

因为有心灵手巧的女孩儿们的参与,做花糕成了“女儿节”的一大亮点。花糕有多少花样?

南宋笔记《梦粱录》记载了都城临安(今杭州)的花糕:“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飣,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皇宫御膳房还能制作一种豪华版花糕,“以五色米粉塑成狮蛮,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为细末,入麝香糖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或如五色弹儿,皆入韵果糖霜,名之狮蛮栗糕”。一片小小的花糕,不仅造型精致、五彩缤纷,还包含了十多种荤素配料,光是读文字就让人食指大动。


04

菊花就酒,延年益寿


那么,将重阳设立为老年节,又有何依据呢?

汉晋时期,服食药物、追求长生的思想十分盛行,从帝王到小民,都以长寿为毕生理想。重阳节如何求长寿?魏文帝曹丕在《与钟繇书》中说:“岁月往来,忽逢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九九,音同久久”——谐音也有助于长寿。曹丕接着说,九月天气肃杀,唯有菊花迎寒盛开,其中必定是蕴含了乾坤之间的绵绵生气。“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餐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
▲ 福州首届闽台重阳民俗文化节上,执事者正在将菊花和黄酒倒入缸中,泡制菊花酒。用菊花酿成的酒,又有“长寿酒”之称。供图/图虫创意
在当时人的观念中,菊花的功效十分神奇。东汉《风俗通义》载,南阳有一处山谷,山上开满了大菊花,谷水从菊花丛中流过,变得格外的清澈甘甜。山下住着三十余户人家,喝的就是这条谷水。村民中的上寿者,寿高一百二三十岁,中寿者百余岁。寿命只有七八十岁的,在这个村里就叫做夭折。这都是因为菊花“轻身益气,令人坚强”

这无疑是将菊花的功效夸大了。而在现实中,菊花虽然不是仙药,但性味苦中带甘,确实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能治头风、明耳目、清热解毒。因此,菊花酒流行千年而不绝。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是最著名的食菊客,他在诗中说:“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喝菊花酒的目的,不仅是倾慕菊花高洁的品性,也是为了助寿延年。直到宋代,菊花还被称为“延寿客”。宋《梦粱录》云:“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避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

▲  春秋时期鸠杖,杖首是一只斑鸠鸟的形状。鸠是不噎之鸟,古代帝王将鸠杖赐予老年人,以此祝福老人饮食顺畅,健康长寿。
另外,历史上的农历八九月份,原本就是传统的敬老时间。《礼记·月令》中说,先秦时期每年的仲秋之月,天子都要“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几,是古人席地而坐时用来倚靠的小家具,杖,即拐杖。天子赐几杖,体现的是对年老体衰者的关怀。这种杖又称为鸠杖,因为杖头的扶手处,常做成鸠鸟的形状。这是何意?原来,古人认为斑鸠是一种不噎之鸟,以鸠饰杖,便是祝愿老年人饮食顺畅,身体康泰。唐开元二年(714年)九月,唐玄宗就曾在长安大明宫大宴京城父老,并为老年人举行了隆重的赐几杖仪式
由此可见,今人将重阳定为老年节,既有祈福祝寿的美好寓意,也符合自古以来的敬老传统。

▲  汉画像中的《养老图》,图中右边的老者执鸠杖跪坐于地,正全神贯注地注视着一人以量器往陶罐里注入粮食。摄影/Panda

重阳节,是青年、女性、老人的共同节日。各个时代的人们,不断地将各自的需求加入其中,使重阳的节日习俗变得丰富多彩而又风格迥异。也许,这就是传统节日的魅力,它就像考古学的地层,在漫长的历史坐标中逐渐地层层积累而成。它不仅是古老的传统的,也是活着的变化的,更是面向未来的。

图文来源:


《中华遗产》2020年01期,撰文/梁石
部分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编辑:F.L.J.



CHINESE HERITAGE
——往期推荐——

所以,烧纸是糊弄鬼吗

2023-08-24

偷窥洗澡,盗走衣服,逼婚……憨厚老实的他到底是不是“犯罪分子”?

2023-08-21

✅五色多巴胺是端午最好的护身符

2023-06-22

你所了解的那个端午,可能是虚构的

2022-06-04


所以,烧纸是糊弄鬼吗

2023-08-24

✅五色多巴胺是端午最好的护身符

2023-06-22

偷窥洗澡,盗走衣服,逼婚……憨厚老实的他到底是不是“犯罪分子”?

2023-08-21

必看!元宵夜脱单指南

2023-02-0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