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茬接着一茬干,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评论君说
以尊重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经济规律为原则,以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为抓手,以更好地让黄河造福人民为目标,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本身就是黄河文化的表现形式。
作者 |赵志疆
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31日召开会议,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十九届中央第五轮巡视情况的综合报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贯彻新发展理念,遵循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哺育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塑造了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黄河翻山越岭、千回百转,自古就以“善淤、善决、善徙”闻名,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在宫中柱子上写下“河务、漕运”,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这既是时代的使命,也是千百年来念兹在兹的历史回响。
“黄河宁,天下平”。就历史来看,黄河安澜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国家繁荣昌盛有助于开发治理黄河,黄河静水流深则反过来确保国泰民安。就现实而言,从号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到实现“黄河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历史上曾决溢1500多次的黄河,在新中国成立的70年间创造了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这无疑是“黄河宁,天下平”最生动的注释。当“除水害、兴水利”不再是治理黄河的主要目标,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成为开启幸福河的金钥匙。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浩浩汤汤穿黄土高原、跨华北平原,流经9个省区,流域人口超过全国总人口30%。加强黄河治理保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既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现实需要,也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毋庸讳言,黄河流域不仅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而且不同省区之间发展不均衡,面对的困难和问题各不相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的最大意义在于,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以全局视野下的统筹兼顾打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化解九龙治水、分头管理等问题。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既非一日之功,亦非一地之力,只有从黄河生态系统的有机整体出发,因地制宜构建有地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才能让黄河造福人民。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能源富集区,与此同时,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多方面原因,黄河流域也是我国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5个涉及黄河流域。加强生态保护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实现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提供保障。由此,不仅有助于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而且有助于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建立起长效脱贫机制,确保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与全国人民一起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和高质量发展被定位为重大国家战略既是“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
去年9月18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黄河文化源远流长,不仅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而且不断被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其中,治理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尊重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经济规律为原则,以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为抓手,以更好地让黄河造福人民为目标,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本身就是黄河文化的表现形式。由此展现出的制度优势,既是坚定的文化自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 编辑|甘琼芳
※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推荐阅读】
五通桥没有化工厂“泄漏”,异味浓雾从哪里来?调整司法保护上限,让民间借贷更健康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评论,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