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6月1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钱壮为《品读苏东坡》连载4:第二章 出川

钱壮为 劲草知风 2021-06-15


  

第二章  出川

1

苏轼兄弟中进士一个月后,母亲程氏去世了,享年48岁。噩耗传来,父子三人匆匆回乡,来不及向任何人道别。回到家中,苏洵才致信欧阳修,诉说情由。在封建时代,父母去世,儿子不管做多大的官,哪怕是贵为三公宰辅,也必须辞官回家,称为“丁忧”。父子三人离家一年多,程氏离世,家中只有两个儿媳,别无男丁,归来后但见“屋庐倒裂,篱落破漏,如逃亡人家”,不禁悲从中来。


传统社会,人们对女人的要求是“温柔娴淑”,职责就是“相夫教子”,以今天的视角看,当然充斥了对女性的歧视。然而我们发现,在农业社会,家庭是女性支撑的,他们柔弱的肩膀扛起的甚至不仅仅是半边天。苏洵年少时,不求上进,终日游玩,19岁时娶了18岁的程家姑娘。苏家勉强算是小康之家,而程家却是相当富有。很显然,苏洵少年时必有才名,闻名乡里,否则程家如何肯把闺女嫁给一个不学无术的浪荡穷汉。有人对程氏说:“你娘家又不是缺钱,只要你一开口,父母肯定会资助你们。”程氏说:“如此一来,大家就会说夫君是靠着别人养活老婆孩子,这种求人的事可不能做。”当时苏洵的祖母仍然在世,年老乖戾,家人从老太太卧室前经过,不小心脚下发出声响,都要被她呵斥,声若枭鸣。唯独程氏能遂其心思,老太太见了这个孙媳妇,必定是马上换作一副慈祥的笑容。



苏洵耽于学业的脾性并未因成家立业而改变,新婚的妻子看在眼里,不能明说,暗自心焦。在《祭亡妻文》中,苏洵写道:“昔予少年,游荡不学。子虽不言,耿耿不乐。我知子心,忧我泯灭。”我知子心,忧我泯灭,当媳妇的能做到这个地步,这可不仅仅是贤惠的品行,简直是丈夫的知心挚友了。果然,苏洵继续写道:“嗟予老矣,四海一身。自子之逝,内失良朋。”你看,文豪的文章,一定是顺着人情天理的逻辑,自然而至,戛然而止;而那些面目狰狞的文字,不是有悖人情,就是有悖天理。今天我们读到苏洵祭妻文,分明感到他们既是夫妻,更是挚友。这样一个模范家庭,培养出苏轼和苏辙两个巨擘,真正是既合人情,又合天理!


苏洵幡然悔悟后,一次跟妻子说:“我琢磨,现在发愤读书还来得及,可是我读书谁来养家啊?”程氏说:“我很久以来就想劝你读书,可是不想你因为我的规劝而发愤。如今你想通了,养家的事就交给我好了。”于是卖掉所有嫁妆置办家业,程氏亲自来经营,不几年家境更为殷实富庶。王熙凤虽能治家但过于霸悍,薛宝钗絮叨功名令人生厌,程氏简直兼具二者之才,品格则高于二人,手段更在二者之上。

待到苏轼十岁时,程氏教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灵帝时期的官员,当时宦官专权,大肆捕杀正直朝臣,史称“党锢之祸”。范滂不避刀俎,慷慨赴死。行刑前,母亲领着孙子到监狱探监,范滂说:“我死了以后,还有弟弟会抚养您。您不要过分伤心。” 范母说:“你能和李膺、杜密两位一样名留青史,我已经够满意了。”李杜二人同样是在“党锢之祸”中被杀。范滂回过头来看了看自己的儿子,叹道:“我想让你做坏事吧,坏事不该做;我想让你做好事吧,可是我一生没有做坏事,却落得这般下场。”路人听说此事,莫不流泪。



黄庭坚书《范滂传》


苏轼听到这里,问母亲说:“我想长大后做范滂一类的人,可以吗?”程氏回答:“你既然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苏轼的事迹,很多见于宋人笔记,多有传闻因素;后世编造的故事,更是凑了很多香艳传奇,乱七八糟不靠谱。但这件事见于苏辙为苏轼所撰墓志铭,后又见于《宋史》苏轼本传中,我们相信这一档案的真实性。俗话说三岁看老,我们固执地认为,孩子在学龄前的心智成长,母亲是最关键的一环,因为无一例外,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只能是他的母亲。

等到苏轼上私塾时,一次听老师诵读《庆历圣德颂》,问老师诗中赞颂的都是什么人。老师说:“你个小孩子,没必要知道这些。”苏轼说:“如果这些人是天上的神仙,那我自然就不敢问了;如果他们一样是人,那又有什么问不得的呢?”老师听他说的新奇有理,于是耐心地告诉他:“诗中韩琦、富弼、范仲淹、欧阳修,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俊杰之士。”谁也不会想到,十几年后,在远离京师两千里外的偏远乡村,会有一个青年出入这些俊杰的府第,进而青胜于蓝,把中国文化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苏洵将程氏葬在一个叫老翁泉的地方,那里两山回转环抱,有泉水汨汨流出,每天可以供百余家饮用。传说每当山空月明之夜,常有一老翁苍髯白发,坐在泉边,待有人走近,却又隐入水中,了无踪迹。苏洵将墓地凿为二室,自己在9年后也归葬于此。因墓地故,后人称苏洵为“苏老泉”,其实“老泉”并非苏洵的别号。《三字经》中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都这样叫,苏洵就成了“老泉”了。多年以后,苏轼在送别赴眉州任职的友人时写道:

老翁山上玉渊回,

手植青松三万栽。

父老得书知我在,

蓬蒿亲手为君开。

试看一一龙蛇舞,

更听萧萧风雨哀。

便与甘棠同不剪,

苍髯白甲待归来。

            ——送贾讷倅眉




苏轼《送贾讷倅眉诗》

出自《西楼苏帖》

程氏的离去,对苏洵打击很大。他此时对功名已经淡然处之,只想在家乡度过余生。欧阳修等人虽然推荐他,但上面迟迟没有说法。正在这时,朝廷下诏让他进京,参加一种针对特殊人才的策论考试。苏洵被科举所害,最恨的就是考试。于是以年老多病为由,拒绝应考。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如果我呈上的策论文章可信,那么何必要再次考试呢?”不满之意,溢于笔端。在给梅尧臣的信中更是大发牢骚,回忆自己年轻时两次考试的种种委顿苦楚,只因自己不肯附和朝廷科举标准,一生穷困潦倒。梅尧臣提醒他家中尚有两个新科进士,不能误了孩子前程。

这一席话打动了苏洵,儿子马上服丧期满,将来不知道会在哪里做官,总之前程一片光明。现在三苏已经名扬天下,眉州显然是栓不住他们了。于是父子三人商量后决定,嘉佑四年(1059)十月,举家出眉州,迁往京师。

作者 · 简介

钱壮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国企管理人员,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个人公众号:书写者


前期文章链接:

绿风:推荐钱壮为《品读苏东坡》

钱壮为:品读苏东坡(连载1)

钱壮为:品读苏东坡(连载2)

钱壮为《品读苏东坡》连载3:第一章 载入史册的考试

风吹沙:心灵奇旅 ,一部成人的心灵发现史

麦子:你看萧红,我看你



 以文会友,以真知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