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已经半岁的“愿你了解这座城”继续启程,讲述那些或是您已知的或是未知的豫章故事。虽然故事讲得未必精彩,但我们的初心不变。
这个庚子年春节让人过得有些糟心,新冠肺炎疫情席卷神州大地,它夺走了生命、带走了欢笑、甚至剥夺了“自由”。我们只能宅在家里,用自己的方式,为武汉祈祷!为中国加油!突然意识到,已经很久没有连续在家呆这么长时间了!生活起居,工作休闲,无论是“广厦”还是“陋室”,相信我们每个人心中对“家”又有了更加深刻的感触和体会!
如今走在城市大街上,看到高楼林立,万家灯火背后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和向往的最好体现。房子是家的载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幸福,一代人成就着另一代人的幸福。而在千篇一律的新房之间,一片片具有本土特色的老宅子里,总会住着最接地气、最纯粹的本地土著,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如今,我们还能透过他们了解到曾经发生在那里的人和事。
而说起南昌的老宅子,我们也曾提及诸如三经五纬的民国时期的洋房别墅、洪都大院的苏式住宅,但他们总归是缺少些“赣味”。我也曾深入九龙湖生米镇,试图找寻老街古宅是否还在?
▼九龙湖生米镇古建
一个地方的建筑与当地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拿江西来说,赣东北毗邻安徽,并且曾经受着吴越文化、徽文化影响,因此建筑风格主要为徽派建筑,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婺源了。而赣南地区受客家文化影响,加上经历战乱,形成了独特的围屋建筑。赣中地区以赣派建筑为主。赣派建筑最早始于唐、宋朝,兴盛于明清,拥有几千年的历史。伴随着江西社会经济发展,科举人文和赣商崛起而不断发展壮大。赣派建筑布局简洁,朴实素雅,是江右民系的传统建筑,也是中国传统建筑重要的流派之一。从起建筑外观来看,平面多以长方形为主。民居都是贴立穿斗式为主,有祠堂官厅等,建筑材质以青色砖石为主,有时搭配木质材料。布局简洁,朴实素雅,显得敦厚。
马头墙是赣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当然,其实在很多江南古典建筑中也时长看到。它其实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所以叫“马头墙”。屋内的格局多为二进三开间,一堂一厅,面阔三间,一般下层居住,上层置物。堂前均有较为狭小的天井,取四水归堂之意,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情境。在赣派建筑中,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天井一般处于庭院与内部空间的承接部分,其设计,除了满足采光的需求,也是解决江西气候湿热的特点,利于通风。赣派建筑的也常使用纹样装饰,利用木雕、砖雕、石雕等方式,将一些有着美好寓意的事物、故事传说作为装点建筑的纹样。工艺精湛,图案丰富,内涵深邃。赣派建筑也很讲究建筑风水学,这也不难解释,毕竟江西是道教发源地,所以赣派建筑更追求和谐统一,风水布局。其中的开天门、闭地户、水口建筑等布局,都比较注意“天人合一”与环境融为一体的风水观,赣派建筑村落一般将祠堂、戏台置于村落的地理中心位置。如果说目前南昌保持完好、历史悠久的赣派建筑,那安义千年古村算是一处。距南昌市中心60公里的安义古村中的古建筑群主要分布于罗田、水南、京台三大自然村。京台村,是安义古村群三个古村群组成之一,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年历史,为汉代学者刘向后裔,初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迁居此地。千年安义古村群,远离嚣尘,许多古建民居至今保存完好,如古村石牌坊、古村古井石槽、古戏台、砖石大门、四十八天井古屋等。水南村该村现存古屋规模宏大,装修考究,雕饰精美,栩栩如生。作为江西省会的南昌,也肩负着将赣派文化发扬光大的责任。目前市区有两处项目可谓是众所瞩目。一处是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另一处是绿地井象风情商业街。提及万寿宫,一定会唤起老南昌的记忆。这里不仅是道教祖师许真君的圣地,更有着晚清赣派民居建筑群、文保建筑。通过对历史建筑的修缮、重建,将赣派建筑的新形象展示出来。作为一个以文化、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商业街区,将给外地有人提供一个了解南昌以及赣文化的窗口。我们在项目进入改造前记录下了万寿宫原始风貌,也在前期的文章也深入万寿宫项目现场,一探项目进展,点击下面图片链接查看!其实,井象和万寿宫都是借鉴诸如像上海新天地的商业模式打造。借助原有建筑风貌,改变其居住功能,创造性地赋予其商业价值。井象风情商业街一方面,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在三眼井原址之上重新修葺,使其不断焕发着新的生机;重新修葺江西赣剧院,继续让赣剧文化活态传承;通过修复和复建万安会馆,使其成为整个商业街的点睛之笔,确立街区历史风貌价值。另一方面,项目以三眼井历史风貌区为核心,以清末与民国风貌为主体特征,融合旧址原有元素,再现明清、民国、近代等不同时期的城市建筑风貌。这一系列举措保留了老城原有城市肌理、古城格局,复兴了风貌区功能,复原了多时代特征与老城记忆。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意识的不断增强,传统的文化符号和印记可以通过创新的形式、新颖的表达,以当代人更能接受和欢迎的方式去了解本土文化的魅力,继承中创新,创新中发扬!这样一来,我们的文化才会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