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0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23周年忌日丨许倬云:我不时怀念王小波

许倬云 新三届2 2021-04-24


 作家简历

王小波


王小波(1952-1997),中国当代学者、作家。1952年5月13日出生于北京。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4年赴美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求学,1988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9月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年仅45岁。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沉默的大多数》等。


二十年了

我不时怀念王小波



作者:许倬云

原载微信公号群学书院



原编者按:

今天是作家王小波的忌日,一转眼他已经去世二十三年了。

二十三年来,“王小波”的名字从来不曾离开华语文坛,直到今天,这个名字依然是中国现代语文写作的一个特立独行的符号与象征。这正是王小波的独特魅力与价值。

今天与诸位分享的短文,是王小波早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伴读妻子李银河时的老师许倬云先生的对学生的回忆。不久前,许倬云在《十三邀》节目中与许知远的对话被广为传诵,而在他眼里,王小波“是一位情深义重、好奇心切、求知若渴、领悟力强的青年人。我也难得有一位学生不受专业课题的拘束,东提一问,西提一问,从四面八方突袭。我因此十分感激他的刺戟,也十分怀念那些问答中埋伏的机会与对人间的深情。 ”


许倬云教授


王小波在匹兹堡大学的时间不长,我们之间的交往也大致只是在我研究室中每周一次在工作后的谈话。但是,这一段交往在我数十年教学生涯中,确是相当特殊的记忆。

 

小波的妻子李银河在匹大读博士学位。她的导师是杨庆堃先生,我则在历史学系执教,还有一个社会学系合聘的职务,于是,我也列名在银河的学位导师小组之中。那时候,中国大陆留美学生为数不多,对于台湾来的教授及同学,颇存疑心。小波夫妇对我却全无芥蒂。我一向对学生一视同仁,只要找我问问题,从来大叩大鸣,小叩小鸣,不找我,我也不会追着学生盘问。

 

银河有社会学专业进修的程序,小波却苦了!匹大是有一个东亚语文学系,而其功能则是训练洋孩子学华语,文学部分相当单薄,小波已是具有一定水准的作家,在东亚系实在没有值得他修习的课程。匹大有项“独立学习”的功课,还有一项“个别指导学习”的课程,等于学生与老师之间一对一地“吃小灶”。小波遂于得到我的同意后,挂在我的名下注册上课。 



我自己的研究专业是古代史及社会史,文学不是我的本行。只是研究社会史,本来就不能自我设限;再则我生性好奇,东抓一把、西找一把,确有杂乱之弊。小波每周三的下午上课,照章办事,应是两小时讨论,我们二人其实都不在乎规定,有时一拖就会谈一个下午。有时也会因事停一次,下周补足,再加上一个下午。我们讨论也不完全有教材,即使指定了阅读资料,一谈就跳到别的题目,又派他一些其他资料研读。总之,这是一堂相当自由的讨论课。欧洲大陆的大学,这种师生交谈的课程,其实是研究生上课的常态。


美国大学上课,有大纲,有进程,有报告……一板一眼,反而呆板了。我在匹大任教三十余年,通常从众,照章行事。只有 “吃小灶”的功课,才有不拘形式的讨论。再加上小波的学习兴趣,本不在史学,也不在社会学,于是我们的对谈无所设限,任其所之。小波的朋友大约都知道,他坐姿松松散散,我也一直有坐不直的毛病,师生二人东倒西歪,倒也自由自在。 

 

我们的话题,一部分是他的作品,通常我阅读他已出版的文章,询问撰文背景。在这一节骨眼上,他陆陆续续回忆一些下放的经历,工作的环境……凡此对我了解中国大陆的情形大有帮助!他娓娓道来,不温不火,但是我还是能感觉到他内心的激越——其实,我自己的感受也是波涛起伏,五味杂陈,不能自已!历史的巨变,真必须吞噬自己的儿女吗? 

 

我们也讨论他的文字。第一次检讨时,我特别提醒他,文字是矿砂,是铁坯?是绸料,是利剑?全看有没有炼字的淬炼功夫。我想,这一番话,他是听进去了!他后期的文字精当洗练,确是花了功夫推敲过。 

 

另一部分谈论的主题则是中国文化的转变脉络,尤其近代一百多年的变化,我记得曾经建议他阅读1930年代及抗战时期的文学作品。他也介绍大陆1950年代以后数十年文学界的大致情形。我因之得益不少。

 


他对于传统文学中的传奇,相当熟悉,我只是帮他理清从南北朝志怪小说、唐代佛教故事,到宋明街坊民间说唱脚本及三言二拍———这一系列的长期演变,现在回想,小波是文学的创作者,不是历史学家,这些过去的资料其实都是触发灵感的素材。编排成串,还是罗列眼前?其实未必有什么大差别。我以自己专业的思考方式,凡事都要查考来龙去脉,也许反而将活泼的灵感泉源,弄成繁琐的谱系,于创作灵感竟可能有负面的作用。

 

我们在讨论近代中国文化的演变时,不可避免地会牵涉到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对比,也会推敲一些重要观念的涵义,这些观念,例如自由、民主、民族、人权……又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小波对于这一系列观念,有他自己的一套看法,我则将这些观念在西方文明中的形成背景、演变过程,及不同时空条件引发的阐释,尽我能力之所及,希望能有所厘清。然而,这些观念自从引入中国以来,常有模糊不清的缺陷,深入讨论这些问题的中文著作,本来就不多,西文专著,往往又有繁琐的毛病,我自己在思想史领域的功力十分浅薄,小波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深入探究。于是,这一系列讨论的议题,虽然我们二人都体验到其中的重要性,恐怕难免落入浮光掠影的老毛病!重要的是我们都将这些观念当作安身立命的根本,终生执守如一。 

 

我与王小波的交往,只是以研究室中的对答为主,他的日常生活细节,我所知不多,因此无法回答编辑提出的问题。

 

二十年了,我不时怀念王小波,也珍惜我们之间的这一段缘。四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教过专业上有了成就的学生,总是彼此启沃,帮助了我学术生命的不断更新。王小波不在我的专业领域之内,他却是一位情深义重、好奇心切、求知若渴、领悟力强的青年人。我也难得有一位学生不受专业课题的拘束,东提一问,西提一问,从四面八方“突袭”。我因此十分感激他的刺戟,也十分怀念那些问答中埋伏的机会与对人间的深情。


王小波在匹兹堡



延伸阅读

王小波经典语录




1.我要找出一些响亮的句子,像月光一样干净。
 
2.生为冰山,就该淡淡地爱海流,爱风,并且在偶然接触时,全心全意地爱另一块冰山。
 
3. 我要我整个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
 
4.你是非常可爱的人,真应该遇到最好的人,我也真希望我就是。
 
5.你要是愿意,我就永远爱你,你要是不愿意,我就永远相思。
 
6.我所说的一切,无非是提醒后到达这个路口的人,你绝不是只有一条路,而是四通八达的,你可以做出选择。
 
7.什么样的灵魂就要有什么样的养料,越悲怆的时候我越想嬉皮。
 
8.当我跨过沉沦的一切,向着永恒开战的时候,你就是我的军旗。
 
9.人一切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于自己无能的愤怒。而自律,恰恰是解决人生痛苦的根本途径。
 
10.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11.我是一个俗气至顶的人,见山是山,见海是海,见花便是花。唯独见了你,云海开始翻涌,江潮开始澎湃,昆虫的小触须挠着全世界的痒。你无需开口,我和天地万物便通通奔向你。(据考证不是王小波先生所写,但觉得挺好的就暂且放这儿吧)
 
12.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21岁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13.我们好像在池塘的水底,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
 
14.人在无端微笑时,不是百无聊赖,就是痛苦难当。
 
15.我希望自己也是一颗星星:如果我会发光,就不必害怕黑暗。如果我自己是那么美好,那么一切恐惧就可以烟消云散。于是我开始存下了一点希望。如果我能做到,那么我就战胜了寂寞的命运。


16.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
 
17.满天都是星星,好像一场冻结了的大雨。
 
18.我的勇气和你的勇气加起来,对付这个世界总够了吧?去向这个世界发出我们的声音,我一个人是不敢的,有了你,我就敢。
 
19.祝今天的你愉快,你明天的愉快留着我明天再祝。
 
20.这世界上有些事就是为了让你干了以后后悔而设,所以你不管干了什么事,都不要后悔。

21.人在年轻时,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
 
22.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就泛起微笑。一辈子很长,就找一个有趣的人在一起。我这一生最奢侈的事,就是途中与你相遇。
 
23.有的事情一下子过去了,有的事情很久也过不去。
 
24.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对爱情忠贞不渝总是让人敬重。
 
25.人活在世界上,快乐和痛苦本就分不清。所以我只求它货真价实。
 

26.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王小波生前唯一视频:我所理解的尊严


王小波经典

王小波:不喜欢自由和尊严,

喜欢奴役与屈辱,这就是受虐狂

王小波:有些崇高比堕落还要坏
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
警惕狭隘民族主义的蛊惑宣传
当我打破沉默,有如丧失童贞
降低人类智能,乃是最大的罪孽
我这一生决不会向虚无投降
一只猪的生活主题就是长肉
撒癔症比过正常生活快乐一些

王小波生前唯一视频:

我所理解的尊严


文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思享库

徐世平:报告老佛爷,洋人又快不行了
徐世平:影子般的美国,超骨感的存在
陶斯亮:武汉市长贻误战机,问题出在哪呢?
顾土:“中国模式”防疫,究竟是什么?
现在就对各国防疫说三道四,有资格吗?
顾土:你的口罩,变味了没有
罗点点:建立网上纪念馆祭奠殉职医生
葛剑雄:某些人认为传播“阴谋论”对中国有利
梁衡:官员辞职尚留做人底线
萧功秦:极左思潮是一种文化病毒
于建嵘:请记住那些曾仰望星空的人
于建嵘:为什么武汉政府未及时预警?
徐贲:犬儒时代的良心与希望
雷颐:灾难记忆
许纪霖:疫情背后,
这个时代深入骨髓的虚无主义
张鸣:有人病死了,为什么要为此点赞?
 周雪光:封闭系统中组织决策的大困境
强世功: “大疫”背后的“小农”心态
周其仁:救灾援贫要用脑用心
易中天:我对未来中国的希望,
就是守住底线不唱高调
方方:知识分子从未像现在这样堕落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

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

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

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

……

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

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

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