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胶州市三里河街道管理村:一本党章治好一个村
编者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山东的光荣使命和政治责任。为使全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农村党员群众学有方向、干有方法,按照省委领导同志要求,省委组织部会同17市党委和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在全省范围内遴选38个乡村振兴典型实例,在“灯塔-党建在线”基层党组织建设网、山东e支部和微信公众号上陆续编发。希望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典型的好思路好经验,在推动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中,探索创造富有生命力、实效性的好路径好模式,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决心、更加有力的方法和举措,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山东篇章,为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作出应有的贡献。
风景优美的胶州市三里河公园东侧,一个现代化的小区内,十几幢住宅楼整齐划一,绿树成荫、干净整洁,在广场上活动健身的村民欢声笑语,一片和谐美景。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镇村”“山东省文明村庄”——胶州市三里河街道管理村。
▲管理村公园面貌
17年前,管理村里无“管理”、支部不作为、党员没活力,是胶州市当时有名的乱村、后进村。
村庄何以能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党员群众告诉记者这样一句话——是党章治好了俺们这个村。
“当时村里党组织软弱涣散,党员也处于‘休眠’状态,村庄发展跌入‘冰点’。”村党支部委员兼文明办主任刘秀明回忆说,“那时又适逢新城区建设,政府要征用我们村的土地,村民一下子失去土地,人心惶惶,拦领导的车,上工地去捣乱,到处贴小字报,骂我们村干部是‘卖地贼’。”
2001年是村“两委”换届年,村里的党员向街道党工委推荐了如今的村党支部书记刘元征。当时的刘元征是十里八村远近闻名的能人。在多方动员下他回村担任了党支部书记。
走马上任之初,刘元征走街串巷访民情、听民意,根子找到了:班子软散乱,党员没威信,群众不信服、不放心。
怎样把班子和党员威信树起来?如何让党组织成为群众主心骨?村党支部决定从转变思想入手,用最简单最实用的办法——学党章。
“过去,由于村党支部对党员教育管理抓得不够紧,一些党员都忘了自己是个党员,平常表现赶不上群众,甚至有的还带头闹事上访。”党支部委员管超回忆说。
村党支部从基本制度入手,把党员召集起来,先重温入党誓词,再学党章,一学就是两天。学完党章,接着开组织生活会,要求党员从工作、生活、家庭等方面对照党章说说自己做得咋样,大多数党员一开始觉得理直气壮,后来越说越惭愧,越说越脸红,最后都成了作检讨。学习结束后,党支部趁热打铁,在每名党员家门口挂上了“党员之家”的牌子,上面写着“为党旗增辉”,提醒党员随时要有个党员样。
就这样,村党组织“旧貌换新颜”,组织力“指数”不断攀升。全村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学习党章、亮身份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党员的思想转变了,纷纷在各方面争当排头兵。
2004年6月,村庄实施整体搬迁。为了节省资金,村里没有和开发商合作,党员干部在刘元征的带领下多方筹资、吃住在工地,建起了“拎包入住”的精装房,原计划30个月,最后只用了8个月就全部完成。
党组织坚强有力了、党员作用发挥好了,党支部把工作重点放到了更好地引领村庄治理上,让全体村民一块儿参与村庄的发展。
为此,党支部领导村委会制定了《村规民约》,将“凡关系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都由村民来决定,村事村民决定村民办”写入其中。
2001年胶州市新城区开始建设,需要征用管理村1170亩土地。对一个村庄而言,征用上千亩土地,无疑是一件天大的事。让村民们畅所欲言、发表意见,集中智慧、共同商议,才是明智之举。依据《村规民约》,村里的事儿大家一起商议、一起办,村民的心真正拧成了一股绳。经过反复论证、深入研讨,最终大家都同意实施整体异地搬迁。经过3年努力,建起了有15幢住宅楼、人均住宅面积50平方米的花园式社区。
翻开《村规民约》,这本17年内修订过5次的小册子,已从2002年的28条逐渐扩展到如今的60条,涵盖了公共秩序、公共环境、移风易俗、家庭教育等各个方面。一纸村庄“小宪法”,换来了村庄新气象,2017年,村集体收入3900多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800元。村民福利补贴也逐年提高,从当年的每人720元,增加到现在的1万多元,村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生活更加充实。
与此同时,村党支部制定了《村干部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了村干部不准承揽村里的工程,不准向村里的工程提供任何材料,村干部个人不准接受村民和客户宴请,不准擅自承接与本村有关的业务“四不准”,给村干部带上了“紧箍咒”,让按规矩办事、靠制度理事在村庄蔚然成风。
▲党章和村规民约
住新居就该有新气象,不能还是老思想。在刘元征看来,“住上了新楼房,思想也要跟着‘上楼’”。乡风文明,核心在人,关键在党建引领。
“将全体村民分为4个小组,连续8个月每天晚上组织集体学习1个小时。”刘秀明回忆说,大家围坐在一起,围绕村规民约、上级政策、国内外形势、经济发展、自身建设等方面,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大胆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村里相继出台了《治安工作管理规定》《卫生保洁管理规定》《严禁乱停乱放机动车辆的规定》等30多项制度。同时,还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建设了健身广场、活动中心、塑胶门球场等活动场所,成立东方鼓乐队、大秧歌舞蹈队、门球队等多支队伍,并定期举办书法笔会、纳凉晚会、全民运动会等活动,实现了村庄“天天有健身活动、月月有大型文体展演”。
“村民们在这些活动中振奋了精神风貌,也拉近了邻里感情,增强了集体观念。”管超自豪地说,每年组织优秀村民、优秀小村民评选活动,让村庄弘文尚德之风渐浓,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仅拾金不昧一项,就达800余件,累计钱物折款近60万元。
为了落实好村里的干部公约、《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村里成立了由老党员、村民代表组成的村务督查小组,不定时对村庄的人、财、物等巡查监督。每个周三下午督查小组都绕着村庄走一遍,发现哪里违反了规定,就按制度进行处罚,并在周一例会上通报批评、在村庄公示栏公示。
“管内管外管你管我管而有序,理政理财理家理事理当井然”。这幅立在村口的对联,让人们更加清晰地体会到管理村的丰富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管理村的做法,正是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生动实践。“新时代、新思想、新要求。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指示要求,继续强化党支部的领导作用,与时俱进推进村庄治理,让村庄更有活力、更加安定有序。”刘元征说。
2. 济南市长清区万德街道马套村:秀出乡村振兴的“绿色画卷”
3. 济南市章丘区绣惠街道施家崖村:支部“1+3”“连通”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