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进山养鸡让我走出抑郁症阴影

戴维 食通社KnowYourFood 2019-04-11


农友故事集

Farmers' Story

认识食物的生产者,了解你的盘中餐


本期主角

姓名

戴维(小草帽)

年龄

85后

农场名称

草帽君生态农场

农场位置:广东惠州大亚湾西区塘布村

农场面积:100亩

教育背景:药学本科

务农历史:2011年全职务农至今

务农理念:农业是一场单纯明净的行走。

务农口号:小草帽,大阳光!

特色产品:好吃、安全的生态鸡蛋和鸡

联系方式:heroai1314(个人微信)

微信公号:daicaomaodexiaoji 草帽君有机农场


进山养鸡让我走出抑郁症阴影



2011年,等不及大学毕业,我就进山务农了。


最初并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理想抱负,也没有想要依靠农业发家致富的念头,纯粹是为了给自己找条出路。十几年的抑郁症,我一直沉在书本上寻找答案,书读了不少,抑郁反倒更严重。割腕、自残,手上疤痕至今仍然醒目。我也走过一些路,背了包就出门乱串的那种,以为包里背着几本书,心中就装了天下;还写过2本词,最后也都付之一炬(至今都后悔莫及)。

 

像我这样半桶水还总爱晃荡的伪文青总爱拿三毛说事儿:

 

“如果手里捏着属于自己的泥土,看见青禾在晴空下微风里缓缓生长,算计着一年的收获,那份踏实的心情,才是余生最好的答案。”——三毛《万水千山走遍》

 

我进山的时候没有人支持。我们这个从土里生长出来的民族,大家对农业的感情却无比复杂。父辈们最近二三十年都在逃离乡村,我进山务农的想法,在他们看来是离经叛道的行为。在城市边缘游走了十几年的父母,手中并没有余粮。我只有找家姐借了3000元现金。

 

带着这3000元,我托人在惠州找了片不用租金的荒山。山上有一片过去养兔子的人废弃的棚子,只有半截墙壁,四根竹竿撑起一片油毡,就算是房顶。我在工地上捡了块木板,砖头搭起来做了一张床。广东的天气,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一个人有时候,会就着雨声号啕大哭。

 

用这3000元买来鸡苗、蔬菜种子——少年郎开始了脚踩大地,肩挑日月,满怀清风的日子。可是即便是清风,有时候也蛮沉重。


抑郁症少年戴维就这样和一群鸡开始了山野生活。


1

第一次卖鸡、送货


我一个人在山上住了7个月,一天煮一次饭,够吃两顿。大部分的时间我都坐在鸡棚里观察鸡的活动。其它时候就推着破单车、卷起裤腿到处找草药。有时候经过城乡结合处,我满身稀泥,推着自行车,拉着巨大的编织袋,从繁忙的车流人流中穿梭,对于一位刚从象牙塔出来的少年来说,那种由内而外的落差,巨大且沉重。

 

一个人住在山上,就要学会对付孤独。我会给鸡取名字。根据花色的细微区别,它们被唤作“大黑”“二黑”“大花”“二花”等等。我学习搭配草药,观察粪便,观察土壤,观察鸡的饮食、精神、羽毛……我还和鸡说话,有时大声唱歌,把鸡吓的满山跑。


戴维给这些鸡都取了名字。


对于农业从业者来说,耐得住寂寞只是修行的第一步。

 

年底的时候,父母到底心疼儿子,还是进山帮忙了。他们和过去十几年的生活来了个斩断,在年近60的时候又转回来做了农民。有了帮手,我终于有空爬到山顶发微博(那时候微博很火,山下没信号),发的都是生活中的碎碎念。但对于鸡蛋该怎么卖?卖给谁?我一概不知。而自己亲手养大的鸡,也舍不得卖。微博上有人坚持想买,拗不过,又不知道卖多少钱,按斤还是按只。某宝上找了个折中的价格,开始了第一次售卖,亲自送货。

 

由于抑郁的关系,我难以开口问路,方向感也极差,兜兜转转终于送达。晚上回来的途中,我在公交车上接到电话,买鸡的姐姐说:“小伙子,谢谢你,我今天煲汤的时候家里人问我是不是放了味精,太鲜美了,我从老家出来那么多年,今天又吃到了老家的味道。”眼泪刷就出来了。这位姐姐和她先生之后经常充当我的免费送货员,开车拉着我满深圳送鸡。


客户靠口碑累积得越来越多,得到的肯定和支持也越来越多。但我的方向感还是极差,经常一大早出门,到深夜还在路上迷迷瞪瞪、辨认方向,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我的顾客会到车站接,会准备零食点心耐心等着,会拉我去家里吃饭,会为了帮我省事一次定一堆鸡在冰箱屯着,也会在出门旅行的时候带礼物给我。


会员和他们的孩子们的认可和支持让戴维有信心坚持做一个农民。


2

家庭农场的高效与冲突


客户越多,意味着生产需要提升。但是在生产中遇到问题时,你会发现从前书本上的知识和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往往是有出入的。这个时候两代人就会出现矛盾:对农业生产中的“标准”问题,两代人有着不同的理解。由于我执拗的坚持,和父亲经常爆发冲突,他为此几次离家出走。而我的叔叔和姑姑为了调解矛盾,经常疲于奔波。但是我仍然没有让步和妥协,并逐步让父亲接受不一样的理念。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场往往是非常高效的,但是家庭成员间,特别是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却非常重要。弄清自己事业的价值所在,并且用坚定的信念去执行它,这就是初心。如果没有坚持这个初心,在生产中遇到问题,就会无比痛苦,并且极易向利益妥协。


从左到右分别是:戴维、堂叔堂婶、父母、和农场的新伙伴:毕业于中国美院的筱武。


3

泥石流之后重整旗鼓


2014年,为了扩大生产,我将基地迁到了一处环境优美的山谷中,搭鸡舍、建板房、造仓库、铺路搭桥,细心准备。在入驻新基地的第15天的凌晨2点,农场周边的山体滑坡,洪水瞬间涌入农场。几分钟的时间,水淹到脖子,我年迈的父母爬窗口逃命,在山顶的暴雨中淋到天亮。几千只鸡,农作物,房子,鸡舍,修好的路,所有投入都付之东流。除了贴身内衣,我们一无所有。父亲瘦了16斤,母亲背着我躲到树林里流眼泪。巨大的压力下,我也身心俱疲。

 

很多人劝我放弃。前辈和老师也打电话训斥我“不靠谱”的务农行为。我转念细想:如果遇到困难就放弃,那下一次换了件事情再遇上困难,还是会放弃。

 

于是,咬咬牙,重新出发。2015年,在几位会员和友人的帮助下,我们重新摸查地形,疏通河道,修建排水沟,加固堤坝,填高地势,加固道路。之后的两年多,每一次遇上台风和暴雨,虽然小有损失,但是基本都能安然度过。


会员的支持,不仅是购买,而且参与到农场生产、建设、宣传、销售的各个环节。


生态农业是在向自然讨生活,受环境和气候影响特别大。农民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农场自身条件,规避可预见的灾难,或是尽量降低灾难造成的影响。这是一场持久战,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才能成长。

 

有个小插曲:在农场受灾的时候,很多朋友建议投保。我们也咨询过非常多的保险公司,但是最后都不了了之。农业生产的风险该由谁共同承担?这个问题需要思考。


4

惟有不断学习进步才能可持续发展


我们这些年遇到的问题远不止上文提到的一次泥石流那么简单,故事讲几天几夜都讲不完。但是我们始终坚持学习和提高农业生产技艺,搜集生产数据,更新养殖标准。

 

养殖行业乱象丛生,尤其是打着“生态”、“绿色”、“土鸡蛋”招牌的养殖场。我这些年走访了70多家养鸡场,无论是打着“生态”旗号,还是常规的工业化养殖,无一例外都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特别是疾病的复杂性,以及药物滥用的问题。

 

部分养殖者对生产技术缺乏系统学习,完全凭经验。有的人过度依赖疫苗,不注重生物防控体系的建立。即使做了常规疫苗,甚至增加了疫苗次数,还是会出现鸡断断续续死亡的情况,这个时候抗生素和某些违禁抗病毒药物便成了家常便饭。另一方面,某些病毒在国家强制疫苗的高压态势下,出现变异,各地方气候环境不同,需要制定的防疫方法程序也会不同。复杂多变的气候也会影响疾病的防控。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疫病情况时,大多数养殖场都将药物使用放在了首位,然后陷入了药物滥用——细菌病毒产生耐药性的死循环中。在我看来,疾病的发生是病原体、环境、宿主、共同作用的结果,科学精细化的管理才是重中之重。

 

养殖业准入门槛低,但是从业者技术水平和对产品质量的理解参差不齐。有些生产者和商家对“土鸡”、“土鸡蛋”的概念有严重的误导,让公众产生很多误解。消费者离生产者越远,离食物的真相也就越远。


市面上各种“土鸡蛋”、“散养鸡”的背后,其实缺乏统一的标准。消费者还是应该深入了解生产者和生产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乱象越多,生产者面临的苦难就越多。遇到问题的时候,大家往往以为只是市场的问题,或者是资金链的问题,可我觉得问题的根本是从生产环节便开始存在了。

 

为了解决生产端的问题,这些年我从全国各地搜集了十几个土鸡品种,筛选观察。这些土鸡来自江西、湖南、湖北、浙江、江苏、贵州、四川、广西、广东。我观察它们的生长性能、环境适应能力、抗病性、产肉产蛋性能,并总结数据。我学习微生物学、环境学、免疫学、病毒学、营养学等新知识,参加学术讨论和学习。农业生产者应该尽量学习新知识,实现科学化生产,不能固守传统和迷信古法。


5

明明生态养殖,为何要为工业化养殖背锅?


养鸡这些年,我遇到的最让人无法安心生产的问题其实大多来自地方政策。


常规养殖由于养殖密度大、药物滥用、粪便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这也是为什么我选择生态养殖。我们这种养殖方式,不仅不会有药物滥用和乱排污的情况,反倒会改善并维护一方水土的生态多样性。我们不使用农药、化肥,养殖中产生的粪便会集中收集发酵,最后用来改良土壤,不会污染水土。我们不使用抗生素和其他西药,不饲喂商品饲料。我们低密度饲养,维护生态环境的生物多样性。我们努力宣传并推广环保和生态保护的理念,并且所有农业行为都是基于这些理念。


动物和当地环境形成良性的互动和循环,是生态养殖的关键。


但是在针对有污染和健康隐患的常规养殖的清理过程中,政策和地方政府往往会一刀切。无论养殖模式如何,只要有动物,一律都要被清理。我们如此努力,不犯工业化养殖的错误,但最后他们的锅,我们也得背!这真是极大的讽刺和不公正。


我们承担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并想努力做出更多贡献,但是总有一种无处安身的感觉。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还在为找到一块能安心生产的场地而四处奔波。我们只希望能够有一片稳定的场地,安心做好农业,让这些年付出的巨大成本和精力不至于再次打水漂。


6

走出抑郁,是我最大的收获


我们在广东地区为几百个会员家庭提供安心鸡和蛋。很多孕产妇,甚至百岁老人都在吃我们的农产品。虽然力量微博,但我们在做着力所能及的坚守,并不停思考进步。


这些年,我这个新农民最大的收获是从十多年的抑郁状态彻底走了出来,而且内心阳光满满。


戴维做农民最大的收获是从10多年的抑郁状态中走了出来。


年少的时候爱读米兰昆德拉,爱读三毛,读诸子百家学圣人的道理,写词喝酒,也行了几段路,总以为梦想在别处,生活的真相也在远方。兜兜转转那么多年,最后发现回到自己的内心去接受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答案。


所以找到喜欢的事情是第一步。至少一开始它就是单纯明净的,不为用为利益去设计框架。抑郁的人内心都吃过极重极重的苦,所以身体上的苦劳,不足以让我们放弃。遇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坚守它。进山养鸡这件简单的事情让我一开始就远离人群的喧扰,给鸡取名字,唱歌给鸡听,采草药,开荒种地,这些行为都是最简单的琐碎生活,和自然的亲近让我觉得清净。


保持单纯明净,就能用专一的态度去做一件事,即使遇到苦难和困难也不会放弃。持续的、地学习去做一件事情,便会持续地创造价值。我为大家养出了安心的鸡和蛋,在最苦难的时候都没有放弃,大家同样回馈给我更多的温暖。

 

我想,我在做农业的过程中,获得的情感支持是我走出抑郁最关键的因素。这也是我这些年坚守的最大的动力。


编辑:天乐、春晖

图片:草帽君有机农场提供

版式:妞妞

- 关于农友故事集 -

农民,大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职业。没有他们,我们就没有食物。但他们也是最不被看见的人群,城乡隔离和漫长的产业链让食物成为超市货架上的商品,背后的生产者和生产信息一概被抹去,消费者无从了解。

 

而生态农业(包括严格意义的有机农业)从事者又是农民中更加“边缘”和不被公众了解的一群人。除了农业技术上需要密集的管理和劳动力、他们通常还面临着销售压力、市场的过剩或短缺、资本挤压,甚至不规范的同业竞争……在大规模、单一化种植的化学农业一统天下的时代,这些生态小农偏偏反其道而行,每个人都有各自五味杂陈的经历和体验,“种地”和人生一样充满跌宕起伏。

 

食通社希望通过“农友故事集”这个系列,将这些从事生态农业的人的经历和想法勾勒出来。无论是口述、第三者视角,还是农友自己创作,我们是想让大家了解这样的食物生产者,了解食物的来源,知道农业种植在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形式,也希望可以帮助感兴趣的读者进一步去跟农友们交朋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食材,支持他们的劳动。


本篇是农友的投稿。如果你也想把自己的故事和思考与更多读者分享,欢迎和我们联系:info@foodthink.cn。


- 推荐阅读 -


食通社创办以来,介绍了国内外诸多有机小农的故事,包括:

(点击标题可抵达原文)

一切为了好蛋!白塔家庭农场的陈克纯|北京

一心钻研好吃又安全的有机草莓种植技术的“疯狂农夫”王鑫|北京

精细化管理CSA蔬菜农场的柳刚|北京

把农业当作“人与自然合作管理生命的艺术“的张志敏|北京

醉心于活力农耕,擅长改造机械的大黑|西安

在农场开办餐厅,让生态食材有用武之地的邹子龙|珠海

逆势而为,坚持饲养传统短角牛的柿木由敏贵|日本

立志做最好的牛奶,被称为日本山地奶农“硬脊梁“的中洞正|日本

选择不压榨人与自然的生活方式,朴门农业践行者酒勾徹|日本


食通社 

Know Your Food


“食通社”是一个关于可持续食物和农业的知识、信息和写作社区,由一群长期从事农业和食物实践及研究的伙伴们共同发起和管理。

转载、投稿和联系请直接留言,或发邮件至info@foodthink.cn。


公 平 | 公 正 | 美 味 | 健 康



食通社尊重创作

所有原创作者均有稿费

欢迎读者给小编打赏买猫粮


这是食通社第 072 篇原创推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