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住房故事”主题征文⑨:一家两代人,百年房管事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想说说我家两代人的房管故事。
70年代中山路(董复东供图)

我出生于1962年,是个地地道道的厦门人。1981年,我开始在厦门市房管局从事房屋管理工作,至今已有38年的时间。在此之前,我的父亲从1957年起,也先后在房管局工作了31年。而我的妻子,同样从事了房管工作31年。一家两代三个人,我们从事房管工作的时间加起来,刚好满100年,可以称得上是“百年房管”了!
父亲当房管员的时候,主要任务之一是收房租。在我十岁左右的时候,经常看父亲核对所收房租的款数。父亲做事谨慎、仔细,总是说房租收到位了、收齐了是政府、租户都负责任的表现。所以,当核对完一遍租金账目后,父亲总是会再逐条认真核对好几次,以确保数目准确无误。
开元路(六月半子供图)
父亲1988年从房管局退休,而我于1981年进入房管局工作。当时,大家的住房条件比较差,七八个人只住八九平方米的房子,隔墙用木板隔开,没有卫生间和厨房的概念。因此,除了收取房租,维修房屋和调解邻里关系也成了我主要的工作内容。
当时的通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我用的是传呼机。为了及时了解我所负责的辖区内的房屋状况,也为了及时应对房屋出现的突发状况,比如安全问题,我向所负责的辖区内的所有户主承诺,我的传呼机24小时开机,只要房子一出现状况,马上联系我。有一次,晚上8点多的时候,我接到一个户主的电话,说隔壁私房在拆,导致他的房子墙快倒塌了。我听了,立即骑着自行车到户主家,看了现场情况后,马上叫工人过来对墙体进行加固。
最多的时候,我负责1700多户房子,当时没有手机通讯录这么发达,我光靠脑袋记,就能记得500个人的传呼机号码。每天,从清晨到晚上,我都奔波在一户又一户租户的家里头,我要收租、要查看房子问题,有时候还和他们拉拉家常。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我所负责的每家每户的房子结构、门窗楼道我都一清二楚。
和户主们走得近了,就培养出了亲人般的感情。最近,我在文屏等公交,一位和我差不多大的母亲带着孩子朝我走过来,让孩子对我鞠躬叫叔叔,她拉着我的手直说感谢。原来,她之前住在同文路,拆迁的时候遇到一些居住上的问题,是我帮她解决的。
老鹭江剧场公园附近老房子(六月半子供图)



的确,在七八十年代,由于经济较为不发达,人们的居住条件比较差,在居住上会遇到许多问题。到了九十年代,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市政府越来越重视市民的住房问题,先后出台了许多政策,为市民解危解困。比如,在湖滨南路附近建了一些简易的两层楼,名为“鸳鸯楼”,供大龄新婚男女居住;在西堤、鹭江道附近建了安置房,供上山下乡的返乡人员居住……

当时,我和妻子都是房管员,遇到问题我们都会互相讨论,想解决方法。家里的饭桌,经常成为 “会议桌”,我们把当天遇到的一些难解决的房屋问题、户主问题都拿出来讲,互相分析,问题解决之后,就觉得特别有干劲!
妻子常常说,厦门房屋的发展史是她特别珍惜的“城市记忆”。对我来说,这座城市留给我的最珍贵的记忆,是我所关心过的那些房子和那些对我的服务认可的户主!因为敬业所以专业,将敬业源于融入到工作中,融入到群众中去,最终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这是我最大的成就!
一百年,三万多天,只是人类历史长河的短暂一瞬;我们所从事的房管工作,也只是厦门房屋变迁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组成部分。但我们一家三口人,用了加起来一百年的时间,亲眼见证并亲历这个蜕变的过程,看着周围的人的居住条件、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我们何其有幸!

一家两代人,百年房管事,我们,无悔芳华!
 


思明南路(董复东供图)
口述/曾谋耀
记录/陈玉琴



往期文章:

“我的住房故事”主题征文①:居者乐其屋

“我的住房故事”主题征文②:我的三次住房变迁“独家记忆”

“我的住房故事”主题征文③:家园纪事

我的住房故事”主题征文④:搬家记

我的住房故事”主题征文⑤:在幸福小区安享晚年,我很知足

“我的住房故事”主题征文⑥:我的诉说

“我的住房故事”主题征文⑦:安居才能安心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我的住房故事”征文启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