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谈京剧流派发展:戏路不能越走越窄

吴小如 梨園雜志 2022-05-01
吴小如

吴小如(1922-2014),原名吴同宝,曾用笔名少若,安徽人,着名书法家、诗人吴玉如先生的长子,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也是一位着名的京剧评论家、戏剧史家,着有《古典小说漫稿》、《京剧老生流派综说》、《吴小如戏曲文录》等。


 艺术之有流派,正如学术之有学派。一个人刚从学校毕业,教过三两年书或写过一两篇文章,是不容易成为学派创始人的。艺术流派亦复如是。不能为流派而流派。流派不是演员有意创出来的,而是几十年艺术实践的自然结果。流派不是自封的,必须群众批准,舆论承认才行。杨宝森、叶盛兰生前从未自许为一派。在他们身后有了杨派、叶派,是实至名归,势所必然。


叶盛兰之《群英会》

 

 我认为,要发展一个艺术流派,戏路要越来越宽,不能越走越窄;剧目要越演越多,不能越唱越少,要青胜于蓝,不能应了“九斤老太”的话,一代不如一代。


 

 发展流派,必须考虑全面继承,博采众长,一专多能。不能戏还没学到家就先想自创一派。


 何谓“全面”?比如学程派,不能只学悲剧,学荀派,不能只学喜剧。程的《风流棒》《弓砚缘》《红拂传》,荀的《鱼藻宫》《钗头凤》《杜十娘》,仿佛已被人遗忘。学梅的不会梅派《六月雪》《三击掌》,学程的不会程派《女起解》《宇宙锋》,这样学,只能越学路子越窄。


程砚秋之《宇宙锋》


 何谓“博采”?比如张君秋初露头角之时,观众争誉为梅派传人。但他在搭班之初就演《贺后骂殿》,挑班伊始就贴《红拂传》,都是程派戏,他演《虹霓关》吸收荀的风韵,唱《祭塔》参用尚的唱腔。杨宝森学余,不仅是学《失空斩》或《捉放曹》,也唱《一捧雪》和《桑园会》。他的《卖马》就用了夏山楼主的腔,《大保国》《文昭关》更是余叔岩不唱的戏。


 何谓“多能”?比如侯喜瑞除了演架子花外,还能演《翠屏山》的杨雄,《胭脂虎》的庞勋。一出《八蜡庙》,杨小楼就扮演过四个角色:褚彪、黄天霸、费德功之外还反串过张桂兰。周信芳不挂髯口的戏,如《别窑》《董小宛》《白蛇传》(许仙), 甚至比《跑城》《追韩信》更见功力。裘盛戎演《花田错》的鲁智深和《取洛阳》的马武,水平决不在他演姚期、包拯之下。

 

 不能只演某一派的独有本戏,要演谁都会唱的戏。但同时要演出本派的特点来。一九四八年我在北京,为了看看赵荣琛同志学程到底学得怎样,就专门选看《王宝钏》《教子》《玉堂春》这类传统戏,这才发现他不愧为程门大弟子。马派也有《连营寨》《洪洋洞》《失空斩》,谭(鑫培)、余、言都有《斩子》《清风亭》(只演《天雷报》一折)、《群英会》《失印救火》。学一个流派,不但会唱正角,还要会唱配角。梅兰芳的《长坂坡》(糜夫人),余叔岩的《英杰烈》(王大人),都是绝活。学一个流派,要掌握这一派的特点。比如荀慧生演《女起解》就不唱反调,尚小云演《十三妹》就不穿红而穿蓝布短衫,尚和玉演《战马超》就专演张飞……


 学一个流派要是只会一两出戏,演得再好也无济于事。(1981年)


(《吴小如戏曲随笔集》)


-阅读链接-


《舞台生活四十年》出版前后

上海天蟾舞台的前世今生

京剧演员如何“喊嗓儿”

麒马优劣之我见

三个地方难唱戏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新浪微博:@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