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顾张君秋武汉亲授《望江亭》

杨明 梨園雜志 2022-05-01

今日推送之《回顾张君秋亲授<望江亭>》,出自《中国京剧》1996年第5期,作者杨明。60年代初由中央文化部主持,以武汉高盛麟和北京张君秋两人为主,各带一个演出小组进行了一次难得的交流演出,当时《人民日报》在报道中将这种演出形式称之为“走马换将”,张、高二人走马换将时间一个多月,掀起了京剧在京汉两地的高朝,一直在梨园传为佳话。文章记录时间为1961年秋,或有误。


 在1961年金秋时节,中国京剧舞台上有段佳话“南北菊坛走马换将”。京汉两地由高盛麟及张君秋两位艺术家各自率领艺术交流演出小组为南北观众展示各自拿手好戏,一时间,杨派武生、张派新腔轰动九城,口碑载道……


 回顾张君秋先生1961年南下汉皋之盛况,那时张氏艺术的状态正处在巅峰的黄金阶段,也即是张派四大名剧《望江亭》、《诗文会》、《状元媒》、《西厢记》等创作出台,并通过唱片、录音、影片流传南北,得到内外行首肯认可,形成张派气候的时间。


张君秋之《望江亭》

 

 在笔者记忆中,张君秋先生的艺术生涯中由他本人亲自传授《望江亭》,始于那次在武汉的演出期间。早在六十年代张派的声腔艺术已经令人倾倒,内外行同济、票友欲投师问艺者,不乏其人。就在张氏那次南下武汉期间,湖北省地方京剧团的当家旦角,均都不约而同地会集武汉,她们之中如宜昌京剧团之琴丽芳;沙市京剧团之姜云霞;黄石京剧团之王艳萍;监利京剧团之崔砚芳;恩施京剧团之周梅艳……均都是在南方江淮各地走班献艺,小有名气之坤伶。她们会集武汉一为台下观剧,亲炙张派名剧,二为接近张氏而求登堂入室向张氏请益问艺。


 她们为了方便接近张氏,特意在张的下榻之汉口旋宫饭店隔街相对之海陆饭店开房客居,她们夜晚入场观张氏演出,白天则隔街对着张氏客房的窗户轮流吊嗓,大唱张派名剧,她们天天如此,日夜巡环作息也曾引起张氏之好奇注意,向每日陪同照顾左右之武汉演出公司经理金碧涛说:对街住着什么人?天天准时吊嗓,还都是我台上唱的那些新腔呢?金碧涛乃武汉北上邀角的能手,曾多次包办南北各大名伶来汉演出,人挺随和,和许多名伶私交甚好。其实金氏早已受街对面的群芳所托,此刻正好对张氏说项:“那是湖北省各地京剧团旦角,专来武汉观摩张先生演出,住了好久啦!大伙都想排演您的本戏!有心想请您赏光,邀请便饭,顺便请您给大伙说说玩艺,指点指点门径,您看什么时候见见她们?”


1962年张君秋与高百岁之《四郎探母》


 张氏由衷为群芳之诚心所感动,无奈在汉演出戏码繁重,夜夜靠张氏唱功压座,哪有精力应酬,更何况给人说戏了。内行都知,给人说戏最累嗓,说一出比得上唱十出,许多前辈不到万不得已,决不离开舞台转靠说戏为生。当年张氏艺术生涯正在火红的年华,出于种种因素也不便轻易开门授艺……基于这般顾虑,张氏唯有敬谢再三,而婉拒群芳所求,请金氏转告诸位,欢迎台下观剧,并多多指正。


 就在群芳问鼎不果,欲求无门之际,情况出现了奇迹般的转机——当时原武汉京剧团二团团长、著名的麒派掌门人之一陈鹤峰已调任前湖北戏校校长之职,主持该校教学大计。前湖北戏校京剧科(1958年8月至1966年7月)在六十年代,也曾在中国南北艺术院校中小有经传。


陈鹤峰早年《西游记》剧照


 回顾该校刚成立之初。即由京、沪两地约聘罗致许多位硕果仅存的前辈伶工,教戏的好佬,其师资阵容仅在北京、上海之后,也可名列三甲。自1960年起该校教学成绩斐然,师生合璧,联合公演,已享誉汉江之滨。当时该校有一既定的教学方针乃为“雁过拔翎”。凡来武汉演出之南北各派名伶之好戏,必须组织学生观摩学习,择其最佳剧目或技巧派出师生登门求艺,务必学成,为己所用。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技艺,丰富演出剧目。历年之间,先后获得访问武汉演出有周信芳先生指点之《海瑞上疏》;有荀慧生先生指点,由沈曼华持排之《红娘》,由李玉茹、孙正阳传授之《小放牛》;由李世济、闵兆华传授之《陈三两》;由李金鸿传授之《打焦赞》;有杜近芳指点,由吴素秋持排之《断桥》;由金少臣、孙玉祥传授之《赤桑镇》;由冀韵兰传授之《金山寺》……难得欣逢张君秋先生访汉演出,雁过拔翎志在必得。


 首先校方安排各行学生分工对号入座观摩。目标对准《望江亭》,该剧在汉应观众要求曾重演四次,台下观摩场场全到,一边看,一边记,回来大伙一起凑合,这张派首本名剧已然十有八、九,可以自己搭出一个大架子戏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里由陈鹤峰校长出马,凭他久居南方之身份、地位及与张君秋先生之私人友谊,竟奇迹般地在张氏演出空闲的休息之日,请动了张氏本人及舞台伙伴。


 至今笔者清晰记得,那是一个深秋季节的下午约二时,几辆黑色小汽车驰入武昌阅马场湖北戏校门前的大院,在陈鹤峰校长陪同之下,张君秋先生大驾光临,同行者有名小生刘雪涛、名丑李四广和纽荣亮、老旦耿世华、京胡何顺信、二胡张似云、鼓师金先生以及武汉京剧团著名青年旦角王婉华。王也是在张氏那次南下访汉演出期间由张收为弟子,并随师同台配演二旦及丫环,在台上习艺,台下则鞍前马后随伺左右。


 那天戏校京剧科的全班同学、老师早已在黄振校长的率领下列队等候在三楼排演厅。“好家伙!”,人们见陈校长搬来了张君秋《望江亭》的全堂人马,忍不住叫起好来。时间紧迫,机会难得,陈校长请张氏及来客入座,略作介绍之后,即叫旁边准备已久的文武场面开锣。首先由同学将连日观剧看会的《望江亭》在张氏面前排一遍,锣鼓声中由杨明扮演的白士中;张憨生扮的书童;王淑云老师扮的道姑;王明仙扮的谭记儿;朱世慧扮的杨衙内以及吕志明、马来福扮的张千、李万依次上场。那日张君秋先生台下风度俊雅,白净的肌肤,内穿藏青色中山装,外套银灰色春秋大衣,脚下黑色软口便鞋,说话细声细语,笑容亲切,全然学者风范,毫无梨园积习。见他坐在前排,一边观看响排,一边向左右之陈校长及贺玉钦老师频频询问什么……


张君秋之《望江亭》

 

 头一场《观遇》排到拉起[南梆子]大过门时,张氏不自禁地起身脱下外套,招呼刘雪涛上前,走到台中心向王明仙及杨明说起戏来,这一切均在意外,也在意中,此时陈校长招呼场面停下;贺玉钦老师便将《望江亭》一剧的小演员分别对号入座地介绍给现场的各位老师,由头开始,分场次顺序细说各人的戏,早有准备的同学们很自然的和各位老师分成几个摊子对口说戏。为了在这可贵而有限的一个下午抢下这出张派名剧,由贺玉钦老师负责全剧总排,由魏希云老师带领黄武进、孙仁芳请金先生口述记下全剧场子。分头单说约莫两个小时之后,张氏又招呼李四广、钮荣亮两位一起合排示范望江亭上“盗圣旨”一场,手把手地为王明仙、朱世慧纠正身段,启示要领。这样示范合排了前后四场的重要段落之后,时间已是傍晚六时过后,前后整整四小时,张、李、刘三位一口气传授一出《望江亭》,使那日随伺一旁的大师姐王婉华不时露出羡慕之情,连连摄下现场的镜头,可惜这些记录张君秋先生35年前为湖北戏校京剧科传授《望江亭》的珍贵资料均失散在“文革”劫难之中。


 张君秋赴武昌给湖北戏校的娃娃们说戏去的消息不胫而走,一夜之间传遍武汉三镇,汉口海陆饭店向隅兴叹的群芳们如堕五里云中而不明就里,隔江相望,百感交集,她们久闻陈鹤峰面子之大,手腕之高,但终始不明陈使了什么魔法神力,使张氏破例于繁重的演出期间放弃休息,而亲自出马为戏校三年级的小学生说了一整出张派的看家好戏——《望江亭》。


 时过35年后,当时身在其中受益匪浅的笔者,对此中奥妙也始终未弄明白。当时的戏校同学经此阅历,无不雀跃欢欣,久久回味,亲睹久闻大名之张君秋的台下风采……全体列队送走张氏一行,分兵两路。一路由陈鹤峰、云艳霞伉俪带领学生代表王明仙赴汉口著名上海菜馆“五芳斋”设下丰盛宴席款待张氏一行,致谢道乏,并在席间邀请张氏离汉返京之前,亲自观看湖北戏校京剧科首演张派名剧《望江亭》。俗话说:打铁趁热,由此可见已故之陈鹤峰校长为栽培后辈而忘我操劳,心计魄力超乎常人,至今思之令人感慨非常。另一路由贺玉钦老师召集全体连夜开会布置,由翌日起,全京剧科协力同心赶排《望江亭》;由行政校长黄振主持向有关部门调来资金,订服装,制道具,保证一周内推出《望江亭》,由于当年湖北戏校上下齐心,在硬碰硬地实干精神之下,一出由张君秋先生之原班人马亲授,并非一般挂名镀金之张派京剧《望江亭》按时上演了。


 那是一个秋末初冬的夜晚,武昌彭刘杨路之戏校排演场车水马龙,观剧者有当时湖北省政府、文化界、教育界之政要人物;有武汉戏剧界的师长同学;有台上小演员的家长;有在海陆饭店向隅兴叹的群芳队伍;更有成群由汉口坐轮渡过江赶来武昌的张派戏迷……他们当晚抱着一举两得之心情,既来观看台上“小张君秋”王明仙之新戏首演;也为一睹赫赫有名的“四小名旦”之张君秋台下风采。


 前场垫戏《三岔口》将近尾声时,由陈鹤峰陪同下,张氏一行入座在第五排正中,场内一阵轰动,纷纷传说:陈鹤峰来了,张君秋来了,看看张君秋好漂亮!……那天台下全场上千观众是以掌声、叫好声、赞叹声不断地首肯着台上的小演员,称赞着台下的张君秋先生,热腾腾的气氛由始到终。


 剧终,全场涌向台前观看谢幕,张氏由陈鹤峰、黄振校长陪同上台与三位小演员握手合影,张氏拉着王明仙的手久久不放,连说“好!好!多演演!到北京上我家里来!”台下观众经久不散,围着张氏一行步出剧场,目送张氏登上小汽车消失在夜幕之中……自那以后,张君秋及其佳作《望江亭》皆与武汉菊坛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意义深远非常—这出《望江亭》成为南北剧团首先得到张氏亲授并首先推上舞台的张派剧目,不仅为当年湖北戏校京剧科打下了良好的继承流派之基础,而且赢得了公关宣传上的口碑佳评。这无疑是张氏艺术生涯中课徒授艺记录之重要篇章。

 

 ……光阴茬再,弹指间36年过去,往事历历在目,当年老校长陈鹤峰及良师贺玉钦、杨玉华、云艳霞、张啸庄……皆已跨鹤西去,当年的小演员也都年逾不惑之龄,甚幸张君秋先生德高望重,身体安康。笔者仅以此文向历年教益我辈之师长致以深切的怀念及敬意。


(《中国京剧》1996年第5期)


-阅读链接-


张君秋:谈学戏和教戏

张君秋:谈《西厢记》中的一段唱

张君秋:梅兰芳先生的革新精神

假如张君秋是在中国京剧院……

张君秋生父削发之前后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新浪微博:@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