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堂会戏提调的来历

许姬传 梨園雜志 2022-05-01

今日推送之《堂会戏提调的来历》录自《京剧艺术在天津》书中《天津十年》一文,作者许姬传(1900-1990),字闻武,号思潜,原籍浙江,生于苏州。1919年到天津,在直隶省银行当文书,后长期任中国剧协和梅兰芳剧团秘书。我们将分期连载推送此文。


戏提调的来历

 

 每次堂会戏,都有一个戏提调,这个风气是从进京赶考的举人,发榜中进士后,举行团拜,听戏吃饭缘起的,我的二舅父徐莹甫(仁镜)连捷点翰林,徐家唱昆曲有名,所以常被推举为戏提调。他对我说:“堂会戏可以从各班挑选角色,譬如用的是三庆班班底,可以从四喜、春台外串,所以堂会戏荟萃名角,我常把汪大头(桂芬,因脑袋大而有此外号)、小叫天(谭鑫培的父亲谭志道是三庆班的老旦,嗓音嘹亮,湖北有一种鸟,‘叫天子’鸣声动听,谭老旦外号‘叫天’,所以大家称谭鑫培为‘小叫天’)两出戏挨着,叫他们比赛。”


谭鑫培便装照

 二舅还说:“我最喜欢小叫天、王桂官(楞仙,名小生)、罗百岁(寿山,名丑),常把三人拴在一出戏里,譬如《群英会》,谭扮鲁肃,王扮周瑜,罗扮蒋干,‘盗书’一场最为精采。又如《打侄上坟》,陈伯愚打陈大官三个屁股座子,板子和身段非常严实,罗百岁的院子也陪衬得好。还有一次《八大锤》,谭的王佐,楞仙的陆文龙,罗百岁的乳娘,说书一场里,三个人棋逢对手,异常紧凑。”

 

 母亲插话:“当年,北京大宅门的小姐是不能到戏馆听戏的,我家住上斜街,隔壁赵家是三庆班戏园的房东,每年有三四次堂会,我10岁起到赵家看过几次堂会,有一次看到杨月楼的《四郎探母》,扮相方面大耳,嗓子宽亮,字正腔圆,是‘奎派’(张二奎),特点是脚太小,有点头重脚轻。另一次看到《三娘教子》,刘赶三反串老薛保,陈石头(陈德霖早年都叫他陈石头,不知何所据)的三娘,赶三唱做均佳,据说他早年唱老生学余三胜,后改丑,大红,在宫里演《探亲相骂》,真驴上台,他是有名的京丑。”


刘赶三之《探亲家》

 

杨三已死无苏丑

 

 张伯驹兄赠我《红毹纪梦诗注》,内有一首:“骂世敢嘲李合肥,方巾难演是耶非,赶三一死无苏丑,唯有春山唱打围。”(郭春山亦苏丑,能唱《回营·打围》。)

 

 注曰:“……甲午后,李鸿章主和,士大夫轻之,赶三病卒,有人为联嘲李云‘赶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这里,他把杨三误为赶三了,我幼年闻外祖徐子静(致靖)先生云:“有人挖苦李合肥,作联:‘杨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我问:“杨三何许人?”外祖云:“杨三名鸣玉,是专唱昆丑的好角,我看过他的《十五贯》《访鼠·测字》的娄阿鼠,当况钟说到鼠字,杨三的身体往后挫,倏忽闻从板凳下钻出来,坐在原位,这个身段不到一分钟,杨三是个胖子,这是绝活。还有,他与昆旦朱莲芬(他有文化,内行称他为莲二先生,书法学潘伯寅据说可以代笔)合演《活捉》,是棋逢对手,有许多难做的身段,张三郎下场时的“铁板桥”是任何人来不了的。


(《京剧艺术在天津》)


- 阅读链接 -


“赶三一去无京丑”

国剧应注重保存固有

马连良唱过的“武”戏

余叔岩身后之哀荣

生旦净丑的六个考语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新浪微博:@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