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名优的绰号
今日推送之《梨园名优的绰号》录自《京华感旧录》,作者李克非(1924-1995)。《京华感旧录》一书为李先生的随笔集,书中回忆了很多关于老北京的杂闻轶事,我们将此书中与梨园有关的内容分期连载推送。
梨园名优的绰号
杨小楼乃“同光十三绝”之一,安徽灵璧杨月楼之子,幼时曾在“小荣椿班”坐科。与程长庚之孙,著名小生程继仙同科。其舞台艺术声价早有定评。从前清官内廷传差演唱时,最为慈禧所赏识,赐予优渥。某次,忽赏杨大葫芦(地安门外宝瑞兴酱园,以大葫芦幌子为记,世称“大葫芦”)酱菜两小篓,及回家检视,则每篓均藏一两重之金元宝数枚(西太后内帑各铸有“福”、“寿”字为记)。其宠异有若是者。
杨小楼之《灞桥挑袍》
入民国后,小楼忽拜白云观方丈陈毓真为师,作道士装,绾发于顶,并于石头胡同大北照相馆摄影留存,宣言将绝迹氍毹。后为妻女所迫,始重操旧业,再次粉墨登场。小楼能戏甚多,短打如:《连环套》、《骆马湖》、《林冲夜奔》,长靠如:《长坂坡》,《挑滑车》,红净戏如:《古城会》、《灞桥挑袍》、《华容道》,勾脸戏如:《别姬》之项羽,《铁笼山》之姜维,《状元印》之常遇春,《艳阳楼》之高登,《金钱豹》之豹子,猴戏如:《水帘洞》、《安天会》均为其拿手戏,故有“活猴子”的美誉。当年,西太后即亲昵地呼伊为“杨猴子”。
金少山早年败嗓,二十年代在沪搭班,郁郁不得志,不过为人充当配角而已。四十年代,梅兰芳在沪演出《别姬》时,先是由杨派武生周瑞安演霸王项羽,周瑞安念白学杨小楼,几可乱真。惟气派风度不够,神态更难与杨小楼相比。当时,有人建议项羽一角可考虑由花脸扮演,因此,梅、金首次合作于天蟾舞台,当时金饰霸王,不仅嗓音高亢,气势磅礴,而且扮相魁梧,脸谱精美,所以一唱即红,博得了“金霸王”的雅号。
周瑞安与孙毓堃(艺名“小振庭”)均为杨小楼得意高足,周以念白酷似乃师而博得广大京剧观众赞赏。其武工以右腿功夫最高,左腿稍为逊色,故有“周一腿”的绰号。
著名老旦谢宝云,嗓音高亢,在老旦一行,与龚云甫为清末民初京剧舞台上的一时瑜亮。晚年因体力衰迈,气口不足,每演只唱一句高腔,满堂获彩,见好就收,顾曲者赠伊一绰号,称其为“谢一句”。
梅兰芳、余洪元、金少山之合影
雪艳琴,原名黄咏霓,又名黄笛僊(仙),绰号“雪艳亲王”,以其曾适逊清贝勒载洵之子溥侊(即金闇君)因得此雅名。
三十年代,黄嫁溥侊后,息影舞台十数载。一九三五年,夫妇相偕同去日本,两年后归国。忆其东渡前,河南省旅平同乡会主持人李鸣钟、张伯驹、李团沙等举办豫省赈灾义务戏在北平西珠市口第二舞台演出,雪艳琴应邀破例粉墨登场与杨小楼合演《霸王别姬》,戏单上印的是其本名黄咏霓女士,盖其时以“名票”身份出现于舞台也。是晚,剧场座无虚席,“飞票”售价竟达数十金,向隅者尚不免望洋兴叹。坤伶中尚有“傅氏三友”、“杨氏双菊”之说,“三友”者即傅兰友、傅竹友、傅菊友,“双菊”者即杨菊芬、杨菊秋是也。
雪艳琴便装照
清末,京剧爱好者未“下海”,谓之“票友”。凡票友下海者,皆称为“某处”。如:金秀山(金少山之父)为“金处”,孙菊仙(绰号“老乡亲”)为“孙处”,龚云甫为“龚处”,德珺如为“德处”,许荫棠为“许处”,所以别于内行也。
光绪初年,以王帽须生戏擅长者为张二奎,后进效之,称为“奎派”。能略得张之神韵者,仅有许荫棠。许以擅演《牧羊圈》、《打金枝》、《除三害》著称。
许氏面貌丰腴,与稍晚的须生郭仲衡相似。许食量味口颇为惊人,每逢冬季在前门肉市正阳楼吃涮锅子,一餐可尽十碟羊肉片(当时每碟盛肉片四市两),内行常以“许十碟”呼之。
(《京华感旧录》)
- 阅读链接 -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新浪微博:@梨園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