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戏里的“武家坡”究竟在哪儿?

王家广 梨園雜志 2022-07-30

今日推送之《戏里的“武家坡”究竟在哪儿?》录自《考古杂记》,原题《武家坡今昔》,作者王家广,四川屏山人,1914年生,历史学家、诗人。民国时期任教于陕西省绥德师范学校。建国后进入考古界,历任轻工业部陶瓷处长、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是陕西省考古协会第一任顾问。


武家坡的来历


 人民在谈论武家坡,舞台上也常演唱武家坡,外地到西安的人总想看看武家坡;武家坡确实是有名的。

 

 武家坡距西安城东南15里。西安城是明代在唐长安城的基础上重建起来的。唐代的长安城要比现在的西安城大5倍。武家坡在唐城外,紧靠城墙。唐时引浐水入城,曾在此地建有水闸,并修建一列管理水闸的房子。一列为“伍”,民称官房为“殿”,靠水的地方叫“陂”,故唐人称此地为“伍家陂”。陂、坡音义皆同,俗称“五典坡”或“五硷坡”。后来王宝钏故事入戏,改称“武家坡”。


“武家坡”全景

 

传说中的武家坡


 民间最早传说唐长安城内有个王丞相,生有3女,大女、二女先后嫁给了有钱人家。丞相宠爱最小的三女,要把她嫁给官宦子弟。三姑娘却是一个有见识有志气的女子,力争婚姻自主,她早爱上了长安一姓薛的贫苦汉子,想同他结合。


 这在王丞相时代是万万办不到的。三女因此提出姻缘由天定,抛彩择婿,一种俗称“撞天婚”的解决办法。女儿太倔强,父亲勉强答应了。彩球一下就撞在薛郎身上,是事先约定了的。王丞相赖婚,王三姐被赶出相府,乃是必然的结局。夫妇到城南武家坡栖身,丈夫为王丞相所逼,生活无着,出外当兵,一去杳无音信,三姐苦守寒窑挖芨菜度日,三年饿死寒窑。

 

 民间一直流传着“受苦受难的王三姐”,至今西安地区农村妇女还避“三姑娘”称呼,第三女称四姑娘,或改作它称。说武家坡芨菜甚少,是王三姐吃尽了。或者说武家坡芨菜甜,或者说苦,都附会在三姐身上。武家坡、三兆村一带住户不少原籍河南、山东等地,有的已经隔了几代,问他们的祖宗三代,往往谈不清楚,要是提及王三姐,却原原本本说个不完。王三姐在这一带可真算是“家喻户晓”。

 

 此事在长安志书未记载,当然是出于统治阶级的偏见,认为“怪诞不经”。一位千金小姐嫁给叫化子,还成什么“体统”?王宝钏被视为“大逆不道”。连王三姐“上不得书”这事当地农民都知道。我们访问武家坡一位老汉,他说:“‘武家坡’书上没有,戏上有,管你书上有没有?”老汉指指自己的胸膛,大声说:“我们心上有!”



梅兰芳、杨宝森之《武家坡》


戏上的武家坡


 王三姐故事入戏,最早见到的是秦腔同州梆子《烈女传》。乾隆年间同州梆子进京,京戏采用《烈女传》剧情,有了《武家坡》。

 

 明代《烈女传》初受当时流传的《刘智远》影响。王宝钏、薛平贵的名子就与刘智远和李三娘有关。以反抗当时封建婚姻制度为主题的“前八折”有:


 1、花园降香(求天婚、见薛郎、预约二月二抛彩球)

 2、彩楼配

 3、三击掌

 4、降妖马(薛郎封官)

 5、投军别窑

 6、西征(薛郎阵亡)

 7、母女会(即“探窑”)

 8、鸿雁捎书(三姐因鸿雁为自己捎走了血书,含笑死去)


 “前八折”在明末清初深受人民欢迎,艺人等演出时特别卖劲、认真。川陕总督某某为太夫人上寿(一说是明万历帝为皇太后祝寿),点演《烈女传》。老太太看后很难受,说“剧情太苦”,像是在演自己的过去。总督于是命艺人连夜将《彩楼记》柳迎春和薛仁贵的故事,用“偷梁换柱”的手法,硬加在王宝钏、薛平贵的头上,把剧情改了,因而有“后八折”:薛平贵未阵亡,成了降敌招亲的负义郎,射雁得书,偷回长安赶三关,最后“大团圆”、 “大登殿”等。

 

 乾隆时统治者们为缓和民族矛盾,粉饰太平,大肆宣传“后八折”,并改名为《回龙阁》(汉剧至今仍有《回龙阁》剧目)。“前八折”是苦戏,人民最欢迎,“后八折”是吉庆戏,统治者很提倡。慈禧太后时,“后八折”也走过一阵“红·运。《武家坡》戏先后改动很大,非常清楚,统治者是在按照他们的精神面貌在改,人民却按照自己的精神面貌在改。

 

满村都唱武家坡


 寒窑在鸿沟岸,距武家坡3里。寒窑是后人为纪念王宝钏修盖的祠堂。当年王宝钏本人居住过的地方,说是在现在武家坡村南端半里处,当地老百姓都叫它“老寒窑”。


 我们曾一路向几个本地人打问老寒窑所在,都说是真有,在五个硷坡地中第四个的西边。我们沿着五个硷地跑上跑下,一无所见。后来碰见一位打猪草的老汉,说明来意,他把我们打量一番,说:“好,我替你们带路。”


 他引我们到第四个硷坡地的西侧,指着一片断崖说:“你们看,这就是老寒窑,窑门是在这里,老夫人站在这,王宝钏跪在那,丫环家院在这厢,轿子停在那厢。”……“哎呀呀!母女抱头大哭。千伤心,万凄惨。”……“老夫人劝说小姐回府,一家团聚,同享荣华富贵,王三姐就是一百个不肯,为娘的没法子想,就威胁说要跟自己的亲生女长住在一起,叫丫环家院:‘将轿子打回,我和你家三姑娘住在寒窑,也不回相府去了’。王三姐设法骗老娘相信自己已回心转意,愿跟娘一道回府,等老夫人刚跨出窑门,砰地一声将窑门关上,道:‘我这里送走了老娘亲,转身关了寒窑门。’老夫人在窑外哭道:‘你不送娘于心何忍?’王三姐在窑内哭道:‘儿跪倒窑内送娘亲。’ ‘烈性的宝钏儿呀!’‘老娘亲呀!’”老人口讲指画,越讲越起劲:“这是薛平贵拴红鬃烈马的地方,那是王宝钏挖菜根必经之路。”


京剧《探窑》


 我们眼前空空,只是在跟着这位老汉的想象在想象,老汉是在我们跟前背秦腔“探窑”一折的戏文,戏真是好戏,我们佩服这位老汉的记性实在是好记性,王三姐也真不愧是好王三姐。

 

 季节鸟已经唱过“算黄算割”,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大海汪洋,麦浪滔天,正是行将收割的时候了。我问老汉:“今年的收成怎么样?”据老农的经验,每“山”(麦穗每排粒子叫山)顶多5粒,少则2、3粒。  1山5粒是很少见的,2、3粒歉收,4粒是难得的好年成。“关中地区今年普遍4粒1山。”丰收在望,老汉很高兴,我们当然也很高兴。


 我开玩笑说道:“王三姐要是还活着,该不会再挖苦菜根吃了吧?”  “哪里!她定是我们社里的好劳动,好妇女,好模范。”


千载寒窑向日暖


 唐时开凿渠道,引浐水入江,经由“鲍坡”,北走鸿沟,折而西入曲江池。我们根据文献,沿着鸿沟岸进行勘探,发现断崖淤土多处(淤土是多年蓄水沉淀的结果)。从鸿沟岸与曲江位置、地形推断,这种说法大致可信。

 

 王宝钏纪念祠寒窑在鸿沟南岸,我们勘探过曲江池、芙蓉园后绕道“三兆村”,由南向北来到鸿沟岸寒窑。窑位于长1里的深沟中部,我们走了好半天,直到沟边,才发现已经在寒窑顶上了。拾级而下,约百十步到底,即至寒窑前。


 窑座南朝北,分上下两层,窑外建殿,殿上设阁。殿内依崖凿窑,内设宝钏泥塑象,殿门楣书“寒窑”二字。阁内塑王室钏、薛平贵夫妇象,题曰“团圆阁”。“寒窑”与“团圆阁”上下仅一层之隔,就中隐含“悲欢离合”,设计很有意思。


薛平贵、王宝钏之泥像


 寒窑隔壁为“三圣母洞”,中有古井1口,看守人说是唐代遗存。大家围在古井旁边喝茶休息,边听看守人讲述王宝钏身世。但见白杨一株,大可合抱,风吹树响,高唱入云。白杨萧萧,寒鸦点点,仿佛回到了秋天薄暮,“受苦受难的王三姐”又活现在我们眼前了。


 由于我们刚勘查罢芙蓉园和曲江池,来到此间,不免又是一重境界。窑前塑“红鬃烈马”,作嘶鸣欲跃状,象征着薛平贵当年的英雄气概。白杨挺干,高傲凌空,标志着王宝钏遗世独立,坚贞不屈的性格。据看守人说:“寒窑香火顶旺盛,每年庙会两次,农历二月,八月会期,远近赶会的人很多。”  “在旧社会里许多妇女来求子,现在附近已变成农村物资交流大会场所了。”政府对寒窑十分重视,曾拨款重修,在遗址周围砌墙保护,并着手绿化工作。


“王宝钏寒窑”


 寒窑殿前有联一首,中有“十八年古井无波,别开生面。千余载寒窑向日,足见冰心”等句。我们希望,日后绿化好了之后,我们能前来恭贺,并题上新的对联:“十八年枯井煮海扬波,人间别开生面。千余载寒窑拨云见日,妇女得庆翻身。”


(《考古杂记》)


- 阅读链接 -


从《武家坡》谈到编剧

京剧《桑园会》、《汾河湾》、《武家坡》的史和戏

《武家坡》老词之一种

记程砚秋、谭富英《武家坡》

历史剧是否须合正史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新浪微博:@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