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梅兰芳及其各时期之配角

张肖伧 梨園雜志 2022-07-30

 更多精彩 点击上方蓝字"梨園雜志"↑免费订阅本刊


今日推送《梅兰芳及其各时期之配角》录自《永安月刊》1947年第102期,作者张肖伧(1891-1978),字藜生,后改藜青。遍听京华名角,常写剧评、剧讯。民国四年着手撰《燕尘菊影录》,书写伶人小传。民国十五年编《菊部丛谈》,由大东书店出版,民国二十四年前后,主编《武进商报》“戏剧特刊”。在上海交通银行任职期间,与张古愚等合编《戏剧旬刊》、《十日戏剧》等期刊,后又任上海《半月戏剧》、《戏剧旬刊》编辑。以肖伧、倩倩室主、玉泓、霜红、天隐庐主人等笔名,为报刊撰写剧评千余篇。


 海内一致尊为梅王之梅兰芳,正在秋风送爽时登场奏曲,为梅伶之辅者,有杨宝森、萧长华、俞振飞、姜妙香、刘连荣、李多奎、杨盛春、王少亭、朱斌仙、魏莲芳诸人,人才相当可观。在最近七八年间之上海,梅氏所携配角,当以此次为最整齐,惟天蟾此届梅氏登场,最可异者,该台所用里子老生乃有五人之多,即王少亭、哈宝山、叶盛长、张盛利、宋遇春是也。


梅兰芳、王少亭、杨盛春之《回荆州》


 以愚私见论之,梅得名丑角老伶工萧长华为绿叶之助,自是生色不少,但朱斌仙尚不及班底中之梁次珊,又如欲演《樊江关》《御碑亭》诸剧,当乏一好花旦为配樊梨花与王淑英两角,为美中不足耳,以意揣测,梅此次演本戏当仍以《凤还巢》《生死恨》《太真外传》《别姬》《西施》《洛神》,老戏当以《宇宙锋》《女起解》《玉堂春》《二进宫》《探母》《武家坡》《汾河湾》《醉酒》《一捧雪》,吹腔及昆曲当以《奇双会》《琴挑》《梳妆》《跪池》诸剧为号召,为期一个月,已足敷吸引座客矣。

 

 近来梅之须生系用杨宝森,杨在台上富书卷气,实较马连良、谭富英为胜,但身上脸上戏味不能充分表露,乃其缺点,有时唱来近瘟,遂贻海派听客以不够过瘾之讥,即以事实论,与梅、萧合作之《一捧雪》,成绩不如马连良,合唱《探母》,号召力亦不逮谭富英,此不足为宝森讳也,宝森系吾友,多年潦倒之后,居然亦有今日之红,彼倘一思昔时不为荀慧生所重之情景,与此时得与梅氏并肩之锋芒,宝森宜可吐气而愚亦为之欣然已。



梅兰芳、杨宝森之《武家坡》

 

 上海各戏院对于各伶争牌子—事,深感头痛,乃想出一种以笔划为序之应付办法,相安无事者已久,此次梅王在天蟾,将杨宝森以次诸角,一一亲自加以顺序,其意主张复古,按照旧时戏院牌子名次,而初出茅庐之坤伶张美娟,乃得高居于刘连荣诸人之上,闻亦均由梅王御笔钦定者云。

 

 兹再将愚永不忘怀之梅兰芳三个得意时期,其阵容之齐整,有非今日所可企及者,笔而出之,倘亦为同好者所乐闻欤。

 

第一期


 当梅伶在民初,常年按日在其发祥地之天乐园演唱时(民国二年时,梅之年龄为十九),梅在台上,正如奇花初胎,正是前程灿烂之时,丰姿绰约,秀美绝俗,与梅今日之—派富丽堂皇之扮相,实迥然不同。盖彼时之梅,乃燕瘦而非环肥也。


 梅在民初,头角崭露,同园之名花旦王蕙芳亦正在盛时,故都群称两人为“兰蕙齐芳”时代,鲜鱼巷口,车水马龙之盛,历数年未尝衰落,每当夕阳西下之际,戏园业已客散,而路人犹多鹄立,以待梅伶洗却铅华便装出院,冀睹梅之庐山本来面目者,实大有人在,此情此境,至今犹存心目。


梅兰芳、王蕙芳之《金山寺》


 当时天乐园之人才,有梅兰芳、王蕙芳、孟小茹(正场须生)、贾洪林、谢宝云、瑞德宝、李连仲、李寿山、胡素仙、张宝昆、陆杏林、刘景然、李敬山、高四保、高庆奎、吴堃芳诸伶,梅氏之《汾河湾》《女起解》《玉堂春》《彩楼配》《樊江关》《穆柯寨》最受人欢迎。

 

第二期


 新民大戏院时代,梅以余叔岩、王凤卿两名须生为辅,并得龚云甫、陈德霖、王长林、钱金福、朱素云、裘桂仙、朱桂芳、李寿山、刘景然、姜妙香、何佩亭之助,彼时荀慧生尚以白牡丹之伶名,唱前三出戏也,梅在此一时期中,曾排八本《雁门关》,并时演昆曲及吹腔戏焉,又余叔岩此时得梅之提携,锋芒已豁露,台下人缘亦甚佳,叔岩之得与杨小楼、梅兰芳称故都三大贤,乃发祥于新明。

 

第三期


 第一舞台时期,与杨小楼分任大轴,梅有朱素云、姜妙香、李连仲、王凤卿、郝寿臣、李寿山、罗福山、李顺亭等为配,杨小楼亦有钱金福、李连仲、王长林、迟月亭、刘砚亭、许德义、傅小山为助,此时梅、杨之《霸王别姬》《长板坡》,轰动故都,每演必满。


 以上三个时期,愚昔以供职故都,得时时欣赏梅、杨、余等之佳奏,此后三人分道,各据一方,形成鼎足,遂有开明、真光诸局,人才因之分散而不能集中,渐有今不如昔之感,故都梨园盛况,乃不得不寄之于盛大义演或堂会之中,此亦故都梨园沧桑之实情也。

 

梅兰芳在沪上


 梅伶来沪,乃在民国二年秋冬之交,历次到沪,无不震铄一时,其间当以与杨小楼同莅老天蟾舞台,及大舞台改建后大门设在二马路时之阵容最为齐整,兹述之如次。

 

 老天蟾舞台时,除杨小楼、梅兰芳外,有王凤卿、郝寿臣、吴彩霞、德仁趾、姜妙香、张春彦、姚玉芙、王长林、王蕙芳、计砚芬、李寿山、许德义、刘砚亭、迟月亭、傅小山及盖叫天、林树森、三麻子、董俊峰诸伶,彼时梅、杨之《别姬》,梅、杨、郝及三麻子等之《长板坡》带《汉津口》,以及杨之《安天会》《落马湖》,杨、郝之《盗御马》,梅与凤卿之《探母》《汾河湾》《武家坡》,梅之《起解》《玉堂春》皆极叫座。


梅兰芳之《玉堂春》

 

 大舞台改造后第一次开幕时,梅与马连良合作,有萧长华、程继仙、叶盛兰、金少山、刘连荣、茹富慧、林树森、王少亭、曹连孝诸伶,如梅、马、萧之《一捧雪》,梅、金之《别姬》,萧、程之《连升店》,马、萧、叶、金、刘诸人之《群英会》,梅、马、金、叶、刘诸伶之《甘露寺》,均为内行所称。


(《永安月刊》1947年第102期)


- 历史推荐 -


“近云馆主”杨慕兰:回忆我的戏剧生活

叶楚伧为梅王作《梅兰芳本纪》

杨小楼 · 周志辅 · 昇平署档

王燮元:给梅兰芳先生司鼓六年

赵景深:《秋胡戏妻》故事是怎样演变的?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梨园旧事get√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