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秋节唱不完的“八月十五”

梨園雜志編 梨園雜志 2022-07-30

 更多精彩 点击上方蓝字"梨園雜志"↑免费订阅

 

文/河豚君

(投稿请戳公众号下方菜单“关于投稿”一栏)


 每逢中秋,总会想到戏里面那些唱不完的“八月十五”,最熟悉的《武家坡》里“八月十五月光明”,《白蟒台》《南天门》里都有的“八月十五把寿拜”,《捉放曹》里的“八月十五桂花香”,《打龙袍》中“八月十五火焚冷宫庭”等等。这些戏本身的情节大都与中秋无关,似不能称之为应节戏,不过在现在的中秋晚会中,也都会拿出来唱上一唱。


 京戏里面,中秋节可以“应景儿”的戏不多,昆曲中颇不乏“赏月咏景”的篇章,像《白兔记》中“咬脐郎认母”,《琵琶记》中蔡伯喈与牛氏“赏秋”,《幽闺记》之“拜月亭”等等,可惜昆曲近代以来式微,就算今天恢复整理了不少老戏,以上诸戏的片段也很少见之于舞台。


△马连良、王玉蓉之《武家坡》


乾隆朝演到民国的《天香庆节》


 《天香庆节》是自乾隆朝始,宫中每到中秋循例必演的节庆剧目,也是万寿节《九九大庆》的组成剧目之一。故事剧情纯属神怪荒诞一路,讲的是太阳、太阴二星君于中秋之夜在天庭与众仙聚会,太阴想把月宫中的丹桂树种传到人间,命玉兔变化女子,与宋无忌到人间播种,玉兔下凡后,被人间美景所诱,不愿返回,占据洞府修炼,天上的金乌垂涎玉兔美貌,相随下界向玉兔求婚,玉兔不允,金乌求赤兔为媒,赤兔支开金乌,自己去向玉兔求婚,并得到应允,金乌被支到暹罗国,盗回夜明珠,赤兔与玉兔垂涎此珠,与金乌争斗,玉兔携宝珠投奔缅甸王,一日,缅甸王与暹罗王会面,暹罗王见到本国宝珠,认定是缅甸王盗取,两国大兴干戈,后来宋无忌下凡,寻找玉兔,争斗不过,请下太阳、太阴星君,收伏玉兔与金乌,并使两国化干戈为玉帛。


 这出应节神话戏,是当时的宫廷大制作,情节虽然无聊,但胜在场面热闹,满台神仙妖怪,扮相绚丽,结合宫廷戏楼最华丽的机关布景,加上场次复杂,以海清河晏、堂皇气象为主题,深得清宫贵族的喜爱,故而一演再演,直到民国,本子还在流传。


△故宫博物院藏《天香庆节》戏本


 清宫演此剧时,分两本十六出,其中九出唱昆腔,六出唱弋阳腔,还有一出昆、弋合用。到了民国,一些清宫秘本进入民间剧坛,作为营业性质的演出,昆腔和弋阳腔明显不再适合这个剧目的商业演出,观众也不买账,著名旦角演员王瑶卿,将其翻为皮黄,作为中秋应节戏上演,《听歌想影录》曾记载民国六年中秋节,第一舞台上演《天香庆节》的观后感,所记录的阵容如下:


 王瑶卿与王长林饰玉兔夫妇,李连仲饰金乌大仙,范福太饰暹罗国王,王蕙芳饰暹罗国王妃,麒麟童饰缅甸国王,高庆奎饰宋无忌,李顺亭饰太阳星君。


 王蕙芳的暹罗国王妃穿西洋时装上台,走的还是青衣台步,剧情荒诞,光怪陆离,吸引观者的,无非还是灯彩与排场。《天香庆节》一剧,自王瑶卿之后,除少数坤伶、戏校学生排演外,徐碧云也排过,不过剧情细节都零碎散乱,人物也不及先前的齐整,及至今日,早已失传。


梅兰芳的《嫦娥奔月》


 因为京戏里可在中秋节演唱营业的应节戏实在太少,作为当时引领剧界潮流的梅兰芳和梅党,有感于此,以嫦娥奔月为题材,推出了风靡至今的梅氏古装戏,梅兰芳扮演的嫦娥,头上不再是传统的珠翠头面,取而代之的是高耸的云髻,以及新式宝石头面点缀,身后也不是长长的线尾子,取而代之的是如古画中仕女一样的发辫,发辫从中间分成两道,分别挽成如意结,扮相窈窕而新颖,在1915年,给趋于保守的旧剧坛增添了一抹亮色。梅兰芳的古装扮相,不仅影响了各个剧种的旦角形象,也为早期古装影视中的仕女造型所普遍采用,影响延续至今。


△梅兰芳之《嫦娥奔月》


 比起《天香庆节》,梅兰芳的《嫦娥奔月》明显更加雅致而精美,故事本身也更为大众所熟悉,讲的是后羿获得的长生仙丹被其妻嫦娥于酒醉后吞服,后羿大怒。嫦娥逃入月宫,王母命其掌理广寒宫。中秋之夜,嫦娥与众仙在宫中欢宴,宴毕,众仙散去,嫦娥遥望下界,见人间欢乐景象,不禁感到广寒清冷。此处安插了一段“袖舞”,唱[南梆子]“碧玉阶前莲步移”,边唱边舞,美轮美奂。


碧玉阶前莲步移

水晶帘下看端的

人间匹配多和美

鲜瓜觯酒佳期

一家儿对饮谈衷曲

一家儿同入绣罗帷

想嫦娥独坐寒宫里

这清清冷冷有谁知


 《嫦娥奔月》中的“花镰舞”与“袖舞”,打开了梅兰芳以古装歌舞为号召的新剧先声,可惜,在《霸王别姬》的“剑舞”与《天女散花》的“长绸舞”大兴于舞台的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嫦娥奔月》中两支舞蹈的面貌与风采了。


《阴阳河》鬼魂与中秋的碰撞


 说起与中秋相关的戏,还有一出不得不提的《阴阳河》,讲山西商人张茂生,中秋节与妻李氏酒后同房,冲撞了月宫菩萨,阎王拘李氏之魂入阴曹,配与鬼卒李目,张茂生经商至阴阳河遇见妻子,不知其死,后问店家,方知为鬼,寻妻又适逢鬼卒李目回家,李氏称张茂生为娘家兄长,掩饰过去,并护送其还阳。


 这个戏不仅情节涉及神鬼怪奇,逻辑上也有很多不通的地方,在中秋花好月圆之时,夫妻同房乃是人之常情,又非伤风败俗、违背礼法,何至于触怒神灵?即使触怒神灵,为何李氏一人受罪?实在荒唐不经,民国以来,这个戏已经演得很少,本来是梆子秦腔的传统戏,后来被老万盏灯翻成南梆子,进入京剧系统,对于跌扑翻摔和跷工的展示都很精彩,程砚秋、筱翠花、宋德珠、毛世来等名家都演过此剧。另外,此剧的扮相也很有特色,鬼卒李目与旦角李氏,因为居住在阴阳河畔,来往于人鬼两界,行头服饰都是半边黑半边白(当然,此种行头多为特制,一般衣箱很少备用,故很多伶人演此剧,仅穿全白或其他花色),此戏因迷信而遭到禁演后,会者寥寥,濒临失传。


△名票戎伯铭化装《阴阳河》绑跷


 这个戏听起来可能与中元节更沾亲带故,但又确实是发端于中秋,并因惹怒了月宫菩萨所引起的一桩奇闻,由于情节实在不太吉利,故而似乎没人真正把它当应节戏演过。


 以上种种,可见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中秋节似乎都没几个应节戏可演,《天香庆节》与《嫦娥奔月》,如今都已失传,难怪各种晚会上的中秋戏曲节目,基本都要拿《武家坡》“八月十五”来凑数,顶多再唱唱《贵妃醉酒》“海岛冰轮初转腾”,以月咏节,早在民国舞台上,已觉中秋剧目枯竭,很多班社甚至拿“兔儿爷跳舞”敷衍观众,仿七夕《天河配》织女披纱洗澡的噱头。好在现在娱乐形式丰富多样,人们已经没有中秋无戏可看的烦恼了。


- 历史推荐 -


京剧《杨家将·碰碑》中的“石虎”究竟是什么?

细说京剧《春秋配》的情节与版本

姜妙香谈小生的新唱法:应用“两条腿走路”

谭鑫培与王瑶卿:京剧生、旦两“革命家”

旧剧是否封建遗毒

梅兰芳谈《贵妃醉酒》

张君秋:“戏曲演员应该是谦虚好学的”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梨园旧事get√

投稿请戳菜单“关于投稿”一栏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