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舒适、岑范忆说马连良:自香港返回大陆时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宋连庠 梨園雜志 2022-07-30

 更多精彩 点击上方蓝字"梨園雜志"↑免费订阅

 

 以《林则徐》(与郑君里合导)、《阿Q正传》、《红楼梦》等片蜚声影坛的六十八岁的岑范导演,近日继《曹雪芹》与《城隍的后代》之后,又因筹拍电视剧《刘邦》,甫自江苏丰县沛公故乡归来。我应邀去他家品茗欢叙,其相稔多年的艺友和球友舒适亦在座。


 咱仨边聊,边赏影集,但见册内珍品琳琅,中有一张“六人合影”,使我双眸为之一亮。那是一张黑白照,前排中坐者乃京剧史上“独树一帜”的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左洪遒,右李慕良,后立者:舒适,白沉,岑范。睹照而怀人,岑、舒情不自禁地娓娓忆谈了四十年前,马连良自香港返回大陆时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马连良约于1948年去港,除偕俞振飞、张君秋等组班唱戏外,还曾与导演白沉合作,拍过《借东风》、《梅龙镇》、《玉堂春》和《打渔杀家》等十六毫米的彩色艺术片。在“普庆戏园”演出的头二、三年,亦颇轰动,然时间一久,观众遂尔减少,而开支仍然很大,生活不免捉襟见肘,于是人马日渐星散。


马连良与舒适、岑范等合影


 马连良当时因债台高筑,前途渺茫,甚至一度徘徊路轨边,竟想一死了之。其时,岑范因严俊引见,得识闲暇中之马连良,为编写电影剧本《一个老艺人的故事》,三天两日去铜锣湾马府,向马先生讨教。


 那时马连良夫妇和一位跟包(兼厨师)住一普通“二室一厅”,除简单家具外,别无长物。马连良见岑范谦诚可信,故而无话不谈。“想去台湾献艺谋生”之情,亦在闲聊中,为岑所悉。岑遂将此情告知“影人读书会”的舒适与洪遒(当时港地电影界的党内人士,后任“珠影”厂长)。洪、舒对此情十分关注,遂托岑范便中劝说马连良回归大陆。


 一回,岑说“马先生,您一直念着北京,北京还有房子,为什么不回去呢?”马连良叹云:“我抽大烟,参加过满洲国的‘国庆演出’,如今还欠了一屁股的债,怎么回去呀!”岑范就将马的“隐衷”转告了舒适。为爱护并争取马连良早日回大陆,洪、舒就请岑范捎话:“大陆方面的一位‘章先生(洪遒姓章)’想见见马先生,您看如何?”马连良素与舒适交好,舒曾二度应邀,偕严俊、韩非、洪波、孙景路等影星,与马连良、张君秋同台演出《法门寺》。今儿个既是豪爽可信的“阿舒”介绍,又听岑范坦露了“我也要回北京”的心迹,不觉心动:“让我再想想。”


 那晚,二人一直谈到凌晨“丑时”,还一同吃了夜宵:粥、烙饼和葱爆羊肉,岑范索兴在马宅“和衣睡了半宿”。翌晨,马连良表态愿与“章先生”晤谈。


马连良、孙毓堃之《借东风》

 

 1951年8月的一个晚上9时许,岑范遵约雇出租车亲自陪同马连良和李慕良,过“海”来到九龙堂李丽华住的小洋楼,就在楼下花园中严俊独居的小屋内,与洪、舒会面。舒、岑回避,仅由洪、马、李三人“密室倾谈”,因时机早已酝酿成熟,双方很快“一切说妥”,马连良的疑虑顿消,心胸为之一爽。债款全由大陆方面清偿,马亦决心戒除“阿芙蓉癖”。

 

 数日后,舒适掏钱,特假香港驰名的“北来顺”清真馆(因马是回族),欢宴马、洪、李、白、岑诸友,并乘兴合影留念。嗣后不久,马听说岑范归期(9月6日)已定,乃由其长子、唱花脸和老生的马崇仁陪同,去九龙联合道看望岑范,并以两件纪念品赠别:一张马在《胭脂宝褶》中饰“白怀”的戏照,背面题款曰:“岑范先生惠存马连良敬赠一九五一年八月于香港”;一支紫色“爱佛莱夏普”金笔。岑回京后不久的一天,马连良与李慕良参加一个活动,中途悄然离场,直奔火车站。一路上为掩人耳目,随身之物,他俩什么也没带。那天正是年10月1日。


张君秋、马连良之《苏武牧羊》


 张君秋随后亦来广州,复与马组成班子,由粤而滇而鄂而冀,一路旅行演出,沿途备受欢迎。1952年到北京,仍住西单报子街。岑范亦常去马府欢叙。当马连良在“长安剧场”作首次“回京公演”那天,岑范特陪马从住处步行到剧场,并在后台看马先生扮戏。该日献演《四进士》,人还没出场,台下爆满的戏迷即欢声雷动,当“宋士杰”一亮相,如痴如醉的近千观众的掌声与釆声融成一片,真个是暴风雨一般。岑范和台下的裘盛戎等艺友们无不为之激动得热泪涔涔。


 四年后,年方“而立”的岑范,执导《群英会·借东风》,堪称菊坛、影坛佳话:马连良(五十五岁)的“孔明”,叶盛兰(四十二岁)的“周瑜”,萧长华(七十八岁)的“蒋干”(另兼艺术指导),谭富英(五十一岁)的“鲁肃”,袁世海(四十岁)的“曹操”(原定郝寿臣扮演,因郝自忖精力不济,遂力荐其徒世海出场,郝任艺术顾问),裘盛戎(四十一岁)的“黄盖”,孙毓坤的“赵云”,诚可谓“群英荟萃”,珠联璧合,极一时之盛也。

 

 (1992年《解放日报》)


- 历史推荐 -


忆拍摄《荒山泪》:“程先生这么胖这么大!怎么拍?!”

所谓票房与票友:“不懂戏的人,还是不要去学什么戏”

张文涓、方荣翔《搜孤救孤》实况录像(1979年)

说京剧布景:“给表演增添了许多不方便、不合适”

周汝昌:齐如山记录的“红楼梦异本”掌故

姜妙香谈小生的新唱法:应用“两条腿走路”

赵燕侠:“京剧旦角的唱念,要使观众一字一句都听清楚”

李丽华唱京韵大鼓《大西厢》(1964年影片《故都春梦》片段)

漫谈京剧的男旦现象:“不主张完全废弃”

李少春:京剧表演没有“新”,必将貌合神离、矫揉造作

梨园特有之怪现象:内行排挤外行,不拜师不能吃戏饭

评余叔岩之《沙桥饯别》:“嗓虽稍差,而韵味甚足”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梨园旧事get√

投稿请戳菜单“关于投稿”一栏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