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各戏曲剧种都有帮助的“昆曲身段要诀”

张荫朗 梨園雜志 2022-07-30

 更多精彩 点击上方蓝字"梨園雜志"↑免费订阅

 

 偶在友人处见1984年1月号《剧坛》刊有纪念王益有先生的文章,不禁引起回忆。王先生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我作为其学生之一,随先生学艺三年,时间虽短而获益良多。

 

 尤以王先生传授舞台表演要领,颇为可取。我将王先生所传诀窍,总结为身段要诀。今提供同好者参考。


韩世昌、白云生之《寄柬》

 

 站丁不站八,走圆不走直。在台上,除特殊场合外,两足常成丁字步站立。无论前脚踮步或后脚踏步,均成丁字式,重心在一脚上。凡走必成弧线,弧线弯度有大小,但不走直线。


 子午阴阳势,五趾抓地擎。凡亮相必取子午阴阳势。所谓子午阴阳,即头与身子不在同一方向上,形态即不板不拙。而亮相时要稳,必须脚的五趾抓地,以擎住整个身子。

 

 欲左先从右,视上先顾下。身段肢体向左运动时,须先稍向右,然后由右向左,显得婀娜多姿,而且引观众注意(反之亦然)。在台上一般是二目平视。而要向上看时,先把眼神从平视向下略移,即看台下观众席的一二排或三四排处(依剧场大小而异),再由下向上看,使眼的变化加大,方能得神。反之亦然。

 

 手眼身随步,肩肘腕一家。凡手眼之动作,必须有步法上的协调,同时躯干也要与之相应。亦即步法为先。王先生极重视步法,常说:没有步眼就没有戏(京剧的“手眼身法步”的“法”字是取法之意,即手眼身取法于步)。王先生说戏时,用粉笔在地上画出步位,使学者得益匪浅。身段动作,十分之七在两手,而手之动必须与肩肘腕成为一体,如打太极拳,方为美妙。


梅兰芳之《思凡》

 

 行断意不断,兼顾小与大。身段并不是永远不断地舞动,中间必然有停处、断处。但在一支曲子之中,身段虽有停断,但意必须连贯,方为整体。在一支曲子中,如大动作多,则小动作也必须略大,才能相称。否则太大与太小的动作夹杂一起,形态不美。

 

 高吭身须缓,低吟腕要活。昆曲的声腔一般占两个半八度音,凡唱高音时,身段要缓,一则便于用气行腔,二则使声音喷向一方,听者能集中注意力。而低腔一般多迂回跌宕,动作必须小而碎,主要运用手势,即手腕的翻转回环,而随腔作势,腕活是首要的,如腕死即是发僵。


 通场三回还,临去意先夺。三就是多。一支曲子,除坐唱的以外,昆曲多走唱。而走唱不可直去直来,必须多用回环旋转,才不生硬。而下场时,除虚下(即暗下)外,凡下场之前必须吸引观众的注意,即聚眼神,夺观众的精神,这样下场才美。

 

 曲先手在后,余韵默然中。昆曲曲文较为细腻,文学性强,在唱曲子时必须用手势把曲文的意义演出。而手势必须在曲文之后,曲文先唱出而身段略迟,方显和谐。一曲唱完,声音已止而余韵犹在。这个余韵并不是声音,而是用身段手势表现出来的,所谓歌止而舞未终,使观众如听见余音,才是绝妙。


苏州昆剧传习所《游园惊梦》

 

 传神先蓄势,融会自贯通。昆曲身段妙在传神。而传神要在于善于蓄势。如一指之前,先有欲指之势,使观众知道你要出指,然后指出去才有神。

 

 以上各法,并不是呆板的规律程式,妙在于灵活运用,多多揣摩,然后能一通百通。

 

 我学昆曲四十年,从师有南北,而经王益友先生作总结式的指点,细细揣摩,无论南北昆曲,各位老师所传,都包括在王先生总结之内,因此,我概括之,编为身段歌诀,以备不忘。王先生对手势、架势很讲究运气,一指指出,气贯指尖。韩世昌先生从王先生学艺,也常说一指千斤力,就是把气运到指尖的意思。

 

 昆曲表演身法,虽专对昆曲而言,但我想对其他剧种不无可借鉴之处,因此借《剧坛》一角,提供同好参考。


(《剧坛》1985年第2期)


- 历史推荐 -


说票友:找配角难,给人充当配角也难

看戏挑错:《宇宙锋》台词不合理,《义责王魁》剧情有漏洞

石挥谈影片《生死恨》:应加拍梅兰芳的幕后生活

杨家将的故事是怎样一点一点演变成今天这样的?

洪雪飞谈昆曲演唱:怎样才能做到“字正腔圆”?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还是货真价实的“伶界大王”吗?

齐如山说词曲:“戏园子里的戏词,是专讲大家爱听,不管雅不雅”

所谓票房与票友:“不懂戏的人,还是不要去学什么戏”

姜凤山:京胡姓“京”,它是为京剧而生的

杨家将的故事是怎样一点一点演变成今天这样的?

1933年京剧与歌曲的混搭(胡蝶演唱的《您不见》《最后一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梨园旧事get√

投稿请戳菜单“关于投稿”一栏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