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933年京剧与歌曲的混搭(胡蝶演唱的《您不见》《最后一声》)

梨園雜志編 梨園雜志 2022-07-30

 更多精彩 点击上方蓝字"梨園雜志"↑免费订阅

 

 胡蝶是民国时期最著名的电影演员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位“电影皇后”。胡蝶和京剧的交集,除了众所周知的1935年与梅兰芳一同访问苏联外,还有1933年在百代唱片公司灌制的两首“改良京剧”《您不见》与《最后一声》,这两首歌曲的词作者分别是田汉与安娥,由任光作曲。


梅兰芳与胡蝶在赴苏游轮上合影


 熟悉京剧的人一听就能知道,《您不见》是由京剧板式“南梆子”改编,《最后一声》由“西皮二六”改编。现在我们能听到很多京剧与歌曲结合出的所谓“京歌”,其实这种想法与尝试,早在三十年代就已经出现,那时候的京剧属于社会主流娱乐的一部分,一般人,就算不是浸淫其中,也多少都会哼出几句旋律。


 胡蝶曾经在回忆录中提到在与梅兰芳一同赴苏的途中,曾在闲聊时同他学过几句唱,后来还老开玩笑说自己是梅先生的“亲传弟子”,不过这都是演唱这两首歌曲之后的事情了。


胡蝶旗装照


《百代唱词》中的《您不见》与《最后一声》


绿酒绿 红灯红

爵士如潮 青春如梦

委纤腰 舒皓腕

就像那杨柳随风

您不见 亲爱的先生呐

东北河山 整个儿断送

战士血还洒满在

上海吴淞


亲爱的先生 感谢您殷勤

恕我 心不宁 神不静

这是我最后一声

您对着这绿酒红灯

也想到东北的怨鬼悲鸣

莫待明朝 国破恨永存

先生 今宵红楼梦未惊

看四海沸腾

紧备着 冲锋陷敌阵

我本不能和你婆娑舞沉沦

再会吧 我的先生

我们得要战争

战争里解放我们

拼得鲜血染遍大地

为着民族

争最后光明


胡蝶


 这两首歌曲,写于风雨飘摇的抗战前夕,东北沦陷,祖国国土岌岌可危,而很多人还沉溺在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


 我们不知道这两首歌在当时对于麻木的人们是否有所刺痛,虽然隔了近百年的时光,我们依然可以从词句悲怆与激愤的感情中,感受国家和民族曾经受过的深重苦难


- 历史推荐 -


京剧应该亲世俗、趋时尚、多戏说

谈旦角表演:如只演“行当”不讲人物,就成了“一道汤”

《奇双会》二事:赵宠问夫人的名字究竟合不合理?

要让胡琴“唱”(为张君秋伴奏的点滴体会)

五十年代在武汉看程砚秋先生演出《锁麟囊》

梅兰芳谈旦角表演及《穆桂英挂帅》形象塑造

京剧《杨家将·碰碑》中的“石虎”究竟是什么?

门外谈戏曲:“中国的戏曲,先天上受了古装的限制”

傅斯年:“就技术而论,中国旧戏,实在毫无美学的价值”

《空城计》中诸葛孔明应自称“山人”还是“老夫”?

熊佛西谈梅兰芳:“好随便翻新,又不肯研究翻新的方法与原则”

梅兰芳南下二三事:聘英国老太学英文,抗日排演《抗金兵》《生死恨》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梨园旧事get√

投稿请戳菜单“关于投稿”一栏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