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京剧的评价:“拥护派”和“反对派”都各走极端

镜溥 梨園雜志 2022-07-30

 更多精彩 点击上方蓝字"梨園雜志"↑免费订阅

 

 现在一般人对于平剧的评价,可以分为绝对的二派:一派是拥护派,绝对拥护旧剧,并且抱定一种「古人终比今人好」的宗旨,很严格的要保持其原有的规则格律,不能使人把它破坏一丝一毫;另外一派是反对派,这派人以为平剧就根本没有价值,非把它推翻不可。前一派主张的人,大概以保守复古的老头儿居多,而后者大概是一般血气方刚的青年。



梅兰芳、王少亭之《打渔杀家》剧照


 按一般青年所以要喊出打倒旧剧的论调,当然也有他们相当的理由,归纳起来,大概不外乎说平剧字句太粗野,情节太浅陋,意识近乎陈腐,而表演不能像真……几点,但是以我看来,这几点都没有抓到它实在的短处,平剧固然有许多地方词句粗野,但是这是可以改良的,不可因噎废食,只为了词句粗野一点小原因,就不管其他的优点,把它摈弃了,何况词句优雅者也有很多,不能一笔抹杀的,至于说它情节简陋,意识陈腐的,其眼光尤其偏狭了, 因为平剧是清代的产物,自有它时代的背景,当时的是这样的陈腐时代,平剧怎样能够脱离了当时的环境而能凭空产生呢?


 但是演进到现代,仍旧是这样的「古色古香」,实在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然而这也是属于剧本方面,可以加以改革的(但也要分别而论,平剧中意识超卓的也不在少数),最后说到平剧表演不能像真了,这在一般人以为平剧中最大的缺点,大多数抓住了这点作为攻击之点,实在这更是一件不必要的辩论,平剧虽不能像真,而能写意,自有它引人入胜之处,而为各国戏剧所不及的,何况要完全像真也是件不可能的事,如若发兵几万,真山真水在舞台上是不能办到的事,再退一步讲,即使能够办到了,但是有什么好处呢?充其量也不过如眼前的真马上台,绕场一周罢了。



由西方舶来之话剧


 至于拥护派的论调,则说国剧是抽象的,红面、黑面是表示其剧中人的身分,在他本人没有表演之前,人们预先就对他有一个印象,知道他是何等人物。又说平剧原有剧本,皆属忠孝节义、义礼廉耻之类(这也是抓着了一部分而发的牢骚),使人见之肃然起敬,能使淫盗不起。这派人大都是绝端爱护平剧的,因其爱护心太切,以致如此固执,不容人家改它只字半句,不知这种偏爱太深,反而阻止了它随时代而前进,误了它的将来,好似富贵人家的爱他子女,养尊处优。不习劳苦,反而误了他的一生。


 以上两派各走极端,一以现在观点来衡量平剧,所以斥其一文不值,一则以守古的眼光来看,尊之为唯一至上的戏剧。而我对平剧也不评价太低如反对派,也不论价太高如拥护派,以我看来,平剧固不免有欠通之处,但也有它精粹所在。



马连良之《遇龙馆》


 欠通之处,诚如反对派以言剧情浅陋、意识陈腐;精粹之处,就在于能够充分利用写意法之表演。写意法既经济简便,又生动美观,如《打渔杀家》中以打桨算是行舟,把船上工作作得美妙无比,又如双手并推便算关门等,都有典型存在,绝非「像真派」所能及其万一,而音节的美妙,声韵的谐畅,做表的神化,投止的中节,更非其他欧美戏剧所能比喻。


 但是平剧中太无意识的剧本也实在很多,如《王道士捉妖》等,实在不知所云何物,非但不能补助教育之不足,反而颠倒史实,宣传迷信,在这方面实在是个很大的缺憾,以后我希望编剧家要多编些激发人心、悲壮慷慨的戏本,使得平剧成为一种十全十美的戏剧。


(《半月戏剧》第1卷第4期)


- 历史推荐 -


伶人的私德问题(1937年)

唱京剧“倒字飘音”的缺点应如何纠正?

谈今昔《霸王别姬》:梅畹华不愧“大王”矣

梅兰芳谈《凤还巢》:“喜剧与闹剧的区别就在这里”

京剧影片《宋士杰》全彩修复版(1956年周信芳主演)

谈旦角表演:如只演“行当”不讲人物,就成了“一道汤”

俞振飞:“昆曲没落之因,乃唱法失传也”

《奇双会》二事:赵宠问夫人的名字究竟合不合理?

冯小隐:妄改成法的马连良(1938年)

无所不谈:旦角何故胖子多?戏名偏多“打”与“关”

忆梅兰芳:“他如果写回忆录,足当一部晚清民国稗史”

一桌二椅算布景吗?中国戏曲舞台到底需要怎样的布景?

说票友:“当然是有钱,而且是有闲的人们才有可能”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梨园旧事get√

投稿请戳菜单“关于投稿”一栏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