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不“长安”:疫情之下的城市形象危机
源记物语丨第68篇文章
阅读提示丨3477字 5分钟
导言丨一座城市的形象危机
自2021年12月9日西安发现新一轮疫情以来,近1个月后,西安的疫情非但没能有效控制,反而引发了社交平台的负面舆论和官场地震。
2022年1月4号,元旦假期复工第一天,博主【周成洋CY】在微博上转帖了一份在其他社交媒体看到的当事人控诉,当事人讲述了其小姨因核酸检测的不人性化所导致的流产。该帖子加上现场悲惨的视频,随即在全网引发舆论风暴。
次日,1月5日,经相关部门和专家调查,认定该事件是一起责任事故。同时,西安卫健委主任在新闻发布会上对当事人道歉,并称正在积极与当事人进行沟通和安排善后事宜。此外,该事件所涉及的相关责任人,从官员到医生,皆遭处罚。
然而,该事件并非孤例。在该轮疫情之中,西安连连登上热搜,制造社会热议,从逃避防疫的“海陆空三大狠人”,到买馍小伙被打,到一码通屡次宕机,到女性买不到卫生巾求助,到心绞痛病人被拒诊耽误后离世,从防控措施、到基础设施支撑、到生活保障、到医疗保障……西安在此次防疫措施中的多个环节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疫情致孕妇流产”只不过是屡次问题的“集大成者”,因其血淋淋的视频通过互联网击穿了世人的心理防线,而引爆了巨大的负面新闻。
同时,在“疫情致孕妇流产”事件中被处罚的官员也不“孤单”。本轮疫情中,西安被撤职的官员,从西安市副市长兼雁塔区委书记、副书记,到西安市大数据资源管理局局长,被免职或停职检查。
在这场危机中,网红西安“不长安”,西安的城市形象,一夜“坍塌”
01 疫情是一次危机检验
● ● ●
疫情是一场灾难。对城市及政府而言,对灾难的处理不当很有可能演变成危机。
赫尔曼曾对危机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危机是威胁到决策集团优先目标的一种形势,在这种形势中,决策集团作出反应的时间非常有限,且形势常常向令决策集团惊奇的方向发展。”
2019年以来,第一轮疫情之后,南京、杭州、北京等多个城市都曾出现过全国性局部疫情,在这一轮轮单个城市的疫情检验之下,灾难并未转变为危机。
没有哪一个城市的政府期望疫情到来,但疫情一旦发生,如何处理便是一场城市治理能力的“大考”。
应急管理是现代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其功能是应对各种现实的和潜在的威胁,保障公共安全,这是政府能力的重要内涵。如新冠疫情一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突发疫情的处置,往往体现了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高低。
不得不说,在这场“大考”中西安政府没有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据财经网报道,西安疫情被检出的第一例本土病例,是境外人员隔离酒店瑾程酒店工作专班成员,曾在12月5号和8号为核酸检测阳性乘客房间开展消杀工作。陕西省疾控中心对36例西安市内的阳性标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全部都和12月4日入境的PK854中的境外输入病例高度同源。
确诊病例发现后的一周,对城市的疫情防控而言,是最为关键的时间段。
然而,从机场如何传染至西安全市,目前依然尚未查出准确而清晰的传播链条。
12月19日晚,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从浙江绍兴赶赴陕西西安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工作,目前西安疫情不止扩散到陕西省内,更已“外溢”到外省。
西安第一次一码通的崩溃是在孙春兰副总理到西安指导工作的第二天,12月20日。而针对这一事件,引发舆论热议的是西安市大数据局局长刘军的回应:“在全员核酸检测的特殊时期,为了减轻系统压力,建议广大市民非必要不展码、亮码,在出现系统卡顿时,请耐心等待,尽量避免反复刷新。”#非必要不亮码#在微博热搜上四天就累计阅读超3.6亿次。
12月22日,西安累计本土确诊病例数突破200例。当日——确诊第一例病例的两周后,西安宣布封控政策升级,进入全城封控状态。在此之前,西安已进行了两轮全城核酸筛查。
如今看来,#非必要不亮码#的微博热搜只是前菜。西安封城之后,各种各样的“奇葩新闻”,从亲历者们的手机里通过社交媒体传遍全国。
西安的疫情,从灾难变成了危机。
危机的显现首先是传播上的负面舆论。在互联网给予大众越来越强大的“传播权利”的同时,危机传播也许是危机管理的前置议题。对危机的提前研判、对危机爆发和蔓延的有效控制,是重塑公众信心和政府形象的重要工作。危机应对之中,危机传播日渐成为影响危机管理成败的最主要关键,有学者甚至将危机管理视为“一个动态的危机传播过程”。
在疫情这样的公共卫生事件之中,信息的发布被认为是整个社会健康体系构筑过程中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环节,尤其是在西安这次事件中,正确科学而又及时的信息互动能够对事件的走向产生重要影响,从而达到危机管理的目的。
在危机管理中,其直接目标就是消除风险产生的危机,或者将其降到最低限度。在危机之中,一座城市的形象有可能获得“涅槃重生”,如武汉。如果说危机传播是前置的议题,那么在危机的背后,考验的是整个城市政府在危机之中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城市形象的好感度,正由政府治理能力传递给民众的安全感构成。
02 城市形象:播不如传
● ● ●
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规定:城区常住人口500万到1000万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城市则为超大城市。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共有7座超大城市,14个特大城市。西安正是14个特大城市之一。
在2018年之前,提起西安,人们更多的印象可能是带点“西北土气”的没落古都,其气质恰如贾平凹的小说《废都》,曾经辉煌过,但如今已躺平。
2017年,一段加了“西安”标签的15秒西安钟楼短视频,迅速在抖音上窜红。
2018年3月,西安时任市委书记王永康做出了“利用抖音宣传西安”的指示。
“摔碗”、《长安十二时辰》、嘻哈+摇滚……种种更贴合互联网的元素破圈而出,带来了如织的游客,而到了西安的年轻人们,发现其竟然蕴藏着如此多的文化宝藏和可口的美食,一种“惊喜感”油然而来,一时之间,西安的旅游业也水涨船高。
2018年,抖音、头条指数与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城市品牌研究室联合发布《短视频与城市形象研究白皮书》。在该报告中,西安跃居第六,超过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
得益于短视频的普及和爆火,西安的城市形象站在风口上,开始了从“古都”到“网红”的转变。
然而,城市形象不仅仅指游客口中的传播形象。它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学者蒲实曾对城市形象做出过一个定义∶ 城市形象是城市整体化的精神与风貌,是城市全方位、全局性的形象,包括城市居民的整体价值观、精神面貌、文化水平等。
在《信息化的城市》一书中,社会学家卡斯特尔提到,“城市的符号标记、识别符号的保护、实际交流中集体意志的表达,都是城市借以持续存在的方式,而不必通过实现其功能运行来判断它的存在。”
城市形象是指能够激发人们思想感情活动的城市形态和特征,是城市内部与外部公众对城市内在实力、外显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总体而言涵盖三个领域∶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
而安全感与人民福祉,皆是由政治文明背后蕴含的政府治理能力所带来的。与此同时,其也在于一种体察的视角。
2021年6月,第十四届全运会在陕西省举办。在西安举办的开幕式上,宣传片中,西安极尽华丽堂皇,一秒穿越“长安”。可惜的是,宣传片里的人都是符号化的人。
城市宣传片的经典案例,是2016年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宣传片《盲爱》(Blind Love)。影片大胆地启用盲人音乐家丹尼·基恩(Danny Kean)为视角,切入整个城市之中。
这个经典案例暗含了城市形象的复合概念:城市是被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被看到的。
在城市形象的传播中,播不如传。而传的基础,即在于政府给予整座城市的安全感。
这考验的,不仅仅是政府学会如何运用新的媒介宣传自身,更是政府自身在面对危机中的考验。
城市形象的构建需要长时间的沉淀,以及一届届政府的努力传递。但其崩塌很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传播很重要,但治理的基本功更重要。
愿西安疫情早日结束,人民重获自由与幸福。
— END —
一点个人小解读。想到哪写到哪。
如果你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欢迎评论或留言。我会回复的。
如果觉得本文有点用,点个赞和在看,若还能转发,更感激。
✍️✍️✍️
回顾往期【公共热点/沙雕研究】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