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端》的爆款密码,要从另一部国剧里一起找
源记物语丨第77篇文章
阅读提示丨3248字 5分钟
导言 | 国剧爆款密码的启示
注:本文涉及极小部分剧透
● ● ●
今晚,《开端》大结局放出。比起贯穿始终的高概念设定,这个结局,总让人觉得稍显虎头蛇尾。但除了“为了过审”这一原因之外,这部剧原本就没有打算纠缠在这个设定之上。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渴望》就曾引起万人空巷观剧的盛况,到近年来《人民的名义》《都挺好》等剧的爆火,这些现实主义题材国产剧都成为了现象级热剧。现实主义题材的国产剧以其贴近生活的内容,更容易突破圈层,引发社会热议,实现收视口碑双收。
2022年首个爆款国产剧《开端》,看似披着科幻的外衣,实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题材连续剧。
通过赵今麦和白敬亭饰演的一对青年男女在不断循环的公交车上阻止爆炸的高概念设定,描写了公交车上的乘客及各色人等所延伸构筑的社会现实。
2020年,爱奇艺的迷雾剧场收获了极大的赞誉和优秀的收益。然而,2021年迷雾剧场的表现却差强人意。好在爱奇艺还有一部《对手》。该剧通过郭京飞和谭卓饰演的一对境外夫妻间谍在我国的秘密行动与国安对其的“捕猎”,描写了中年人面临的人物困境和背后的社会境况。
这两部剧的成功,也许揭示了未来国产剧的爆款密码:
极具悬念的题材外衣+贴近生活的现实主义内涵
通过题材和内涵的嫁接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形成了一种“陌生的熟悉感”——制造间离效果。
间离效果,是德国著名戏剧家布莱希特提出和倡导的一个美学概念,也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间离效果制造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
而这种间离效果形成吸引人的重要元素之后,又反过来巩固了类型元素题材外衣+现实主义内涵的立意。
01 类型元素的运用
● ● ●
《开端》的题材外衣是软科幻:不断循环且分叉的平行时空。
科幻题材,对普罗大众而言是小众概念。
对科幻迷和电影爱好者而言,循环的平行时刻的科幻设定已经司空见惯了。
从对科幻这个元素的使用上,就可看出《开端》的志在何处。如果是往科幻方向走,那么一定会在这个设定上开掘出更多的创意。在大部分以“循环及平行时空”为设定的科幻影视剧中,大抵不会浪费这个诱人的设定,通过聚焦这一设定所引发的种种矛盾,探讨哲学意义上的人性。但这么做,就一定会提高普通观众的观剧门槛,很有可能成为一部停留在某一圈层的类型片。
比如,2019年中国台湾的《想见你》。两对男女在2019年和1998年两条时间线里进行“双向魂穿”,在夯实和延展设定本身的同时,为人物关系和情感拓展戏剧张力。爱奇艺在2021年也推出过类似设定的国剧《循环初恋》。该剧进一步在这一高概念设定上去开掘,男女主角身处平行时空的数量多到烧脑,“看个剧堪比上课”“这是哪啊”“看不懂弃了”等弹幕屡见不鲜。痴迷于设定的创意和延展,导致观影门槛拔高,使得题材和内容的关系失衡,是《想见你》和《循环初恋》最终没有形成破圈影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开端》较好地运用了科幻设定。它无意于去在这个设定上玩“花活”,只是通过嫁接科幻的外衣,打破常规现实主义剧的套路,在制造新鲜的戏剧张力的同时,带给观众另一种观看现实的视角。观众既不是因为设定本身的荒诞,也不是被与时间相关的深刻探讨所吸引,而是因为通过这一设定所展示的众生相看到了一个个身边人物的境况和贴近现实的生活,产生了感动与共情。
而在《对手》之中,其题材外衣是谍战。谍战题材对中国观众不陌生,但离自身现实相对遥远。在以往的谍战剧中,发生的年代往往较为久远,正反派较易脸谱化,通过双方紧张机智的攻防战,融入悬疑、战争等背景元素,最终以主角光环实现正义战胜邪恶。在《对手》中,诚然国安与间谍之间的攻防战的确百折千回,引人入胜,但其对角色的塑造十分立体和贴近生活,观众除了被惊心动魄的谍战场面所吸引,还在看到了谍战背后熟悉的人物困境之后引发了对正反派角色的共情。
这两部剧对国产剧题材创新的启示在于,它们借助科幻、谍战这样的类型元素,但又淡化或不止于这一层外衣,将镜头对准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巧妙地转换叙事坐标轴,从类型深入到现实主义内容之中。
这对于现实主义剧的探索来说是成功的。现实主义题材国产剧很容易陷入的窠臼之一是打造成家长里短的“对话式水剧”。而《开端》和《对手》,借助科幻和悬疑的类型,在试图改变现实主义剧节奏缓慢的同时,探索电视剧中更多元的影像语言。另一方面,杂糅类型的影视剧对类型元素和内容表达的关系处理上,在《开端》中也形成了一个较为成功的模型。也即,类型元素与文本内容之间的结构关系上,是一种从属的关系,放弃“类型元素侵略入内容”的贪心,让类型元素停留在丰富影像语言和锁定戏剧矛盾的功能上,提升画面刺激,降低观剧门槛,服务于聚焦现实内容。
02 贴近现实的人物和生活
● ● ●
刨去科幻和谍战的题材外衣,《开端》和《对手》里的人物和生活都足够扎实。
在各种社交平台,“卡农”“公交车”“高压锅”“二次元”“书包”等各种元素频频被网友作为线索拿来分析,而剧中的各类人物都快速出现了各自的表情包。很难想象一部科幻片有如此贴近生活的元素被热议。
观众对国产剧远离生活的吐槽由来已久。远的不说,2021年的两部生活剧,《小敏家》和《星辰大海》中,就被批评“用年薪百万收入的视角想象普通人的生活”,让很多观众难以代入剧中人物。而在其他的职场戏中,人物的工作和职业沦为了谈恋爱的背景板,屡屡被吐槽。
在谍战中讲述爱情的影视剧不少,《史密斯夫妇》《间谍同盟》都是,甚至《潜伏》的成功因素之一也在于刻画了一种微妙的男女关系。《对手》中的间谍夫妻,并没有将视角落在纯粹的爱情上,而是放在了“中年夫妻关系”上,剧中将这对夫妇在现实生活中的夫妻关系展现得足够真实和具有普遍性,呈现了如生二胎、亲子关系等中年夫妻当下普遍会遇到的现实问题。除了间谍身份之外,《对手》中的间谍夫妻还有各自台面上的职业身份:男司机女老师。在这一间谍身份之外的角色中,剧中又呈现了他们所遭遇的生活困境,诸如中年职场困境、经济窘迫等,都是普遍而典型的现实议题。在间谍身份中,他们狡诈、利落、狠辣,切换到普通人身份时,又陷于社会织就的困局中。当他们在两种身份中切换之时,间离效果产生了,但每一种身份所面临的困境都足够真实,又达到了让人信服的效果。
贴近生活的现实主义内容本身就具备足够的力量,而当剧作将间离效果作为立意时,这一力量在原本就扎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攀上了新的台阶。现实主义的真实反而成为了紧张的谍战攻防战之外的喘息。观影过程让人感受到错综复杂又难以言说的情绪。
两部剧中,通过类型化设定来抽离观众熟悉的观看视角,将环境推到极端去重建一种对日常生活的关照,让观众看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日常人物状态和生活困局的同时,有足够的喘息时间去回味、思考。
通过不真实的外衣,传递真实的内容。
也因此,这两部剧通过将人物在“希望——绝望”两个极端之间不断剧烈摆荡,让现实显现出了原本没有的末日气质。
比如,在《开端》中,在赵今麦和白敬亭这个显露在表层的“希望——绝望”之外,是黄觉和赵丹所饰演的凶手夫妇早已在“希望——绝望”之中摆荡了无数次。
而在《对手》中,不仅仅是间谍夫妇时刻面临“希望——绝望”,颜丙燕所饰演的国安段迎九也在不断逃避生活中的绝望。
这股不那么真实的末日气质给予了观众对现实内容共情后的一个宣泄窗口,反而使得剧中人物和生活的真实感更强,情感爆发得更彻底。
在《对手》中,李唐夫妇屡次陷入绝境之中,而最终逃出陷阱的原因并不仅仅是主角光环,而是通过人物行动和人物关系的交互行动铺垫出来的,人物背景、人物性格、动机都融合一体,给予了观众信念感。
在《开端》中,这样的宣泄窗口也处处有体现。在某两次临近的循环中,眼睁睁看着李诗情被陶映红用刀刺杀的肖鹤云,在下一次循环中立刻反杀了陶映红。而这种情感宣泄,同时也在不断塑造人物的复杂性和立体化。
立体而真实的人物不唯主角,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有各种配角甚至路人角色的真实。这些在平庸影视剧中的“工具角色”,在这两部剧中被赋予了丰满真实的血肉,使得更多的观众在他们身上也产生了共鸣,进一步让人体会到剧作者们的诚意。
《对手》中,被间谍以爱之名骗财骗色的银行大龄女员工,痴迷丁美兮的火传鲁,深陷绝症的工程师刘晓华,相信观众在身边都不难找到这样的人物原型。
《开端》中,与父母关系紧张的哮喘征服者卢迪,出狱后带瓜探亲的大爷,爱女如命却生活困窘的老焦,爱直播爱管闲事的一哥等人物,都具有自身较为完整的人物线。
有评论称这些支线的人物线打乱了《开端》整部剧的叙事节奏。但如果将这辆公交车上的其他乘客都“工具化”,在男女主角屡次发起的拯救行动中,这些乘客们的配合行动将毫无人物内驱力。正是因为将这车人的人物关系和人物情感通过抽丝剥茧的方式交织在一起,才以此巩固了男女主角最终成功的剧情得以顺利推进。
这也最终吻合了《开端》想要探讨的:通过对他者的救赎,实现自我救赎。
● ● ●
《对手》和《开端》的成功,是现实主义国产剧有益的探索。在扎实的剧本,立体的人物形象塑造,令人信服的表演,有诚意的服化道等的基础上,引入具有话题性的类型元素,探索影像语言的快节奏以符合当下观众的观剧口味,可能是现实主义国产剧未来打造爆款的方向之一。
观众的眼光和审美并不低,如果你觉得观众傻,那一定是你做得不够好。
— END —
一点个人小解读。想到哪写到哪。
如果你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欢迎评论或留言。我会回复的。
如果觉得本文有点用,点个赞和在看,若还能转发,更感激。
✍️✍️✍️
回顾往期【公共热点】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