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双向效应争论中的共识与分歧

文献学习专辑 离床医学 2023-1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双向效应争论中的共识与分歧

【摘要】当今世界饮用酒精饮料的人群日益增加。饮酒可诱发多种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但其对心血管系统是否存在积极影响存有争议。传统观念认为,小到中等量饮酒(每日摄取<30g纯乙醇,或1~2标准量的酒精饮品)可能有益于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而大量饮酒(每日摄取≥30g纯乙醇,或>2标准量的酒精饮品)则会导致心血管系统损害,即“J”型曲线的双向效应。近年来,针对传统观念是否正确的争论愈演愈烈,涉及到饮酒方式、酒精饮料类型及所影响的不同类型心血管病等诸多方面。本文通过汇总并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讨论饮酒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双向效应争论中的共识与分歧,发现尽管目前相关研究并未形成一致观点,但多数研究结果提示,小到中等量饮酒可能有益于心血管健康,尤其是中老年人及已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病的患者,可为今后制定心血管病防控的生活方式干预指南提供思路。【关键词】心血管系统;饮酒;酒精性饮料;酗酒;“J”型曲线效应;葡萄酒;多数赞同;异议和争论
视频:喝酒容易脸红的人,患癌风险有高低?
看图识病:酗酒者双下肢多发溃疡斑块?
喝酒为什么会醉?短片解密:酒精入肚之旅!
学习笔记:详阅酒精性肝病防治指南
《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酒精中毒性神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急性酒精中毒诊治共识(全文)
何为双硫仑样反应?导致DSF反应的药物、食物汇总!
警惕抗菌药物与乙醇相互作用致双硫仑样反应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心血管病是导致全球范围内人类死亡的第一大疾病。近几十年来,人们试图通过干预可控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生,并尽可能减少心血管病患者的死亡风险。改善生活方式可以规避部分诱发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因此已成为防治心血管病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酒精与心血管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先期研究结果认为酒精摄入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具有双向性,其结果主要取决于饮酒方式、饮酒量和酒精饮料类型等,此观点已为公众所普遍接受。病例对照研究和荟萃分析也表明,酒精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间存在“U型”或“J型”曲线关系,即与从不饮酒者相比,小到中等量饮酒,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而过量饮酒则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严重危害,但仍存在诸多不同意见。


1本文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时间设定为2022年1月至2022年5月,中文检索词包括心血管系统、酒精性饮料、“J”型曲线效应、争论;文检索词包括“Cardiovascularsystem””Alcoholicbeverages”“curveeffect”“Debates”。纳入标准:主题为饮酒对心血管系统、全身系统影响的相关研究及进展;以前瞻队列观察性研究、回顾性队列研究、随机对照前瞻研究(包括孟德尔前瞻研究)及部分横断面研究为主要研究类型,优先选择高质量、高影响因子期刊文章。排除标准:与本文主题无关联、过于陈旧、样本量小、质量差的研究,以及无法获得全文文献的研究。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纳入相关文献64篇。

2饮酒对人类健康的总体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酒精状况报告(2021)》指出,全球有超40%的15岁以上人口饮酒,达23亿人。世界上饮酒者每年消耗纯乙醇总计超350亿升,相当于每名饮酒者每天摄入含三个标准量(33g纯乙醇)的酒精饮料。过量饮酒已成为15至59岁男性心血管病的主要诱因或死因之一。在造成美国人口早死的数个原因中,过量饮酒是仅次于吸烟和肥胖的第三大主因。过量饮酒还常诱发顽固性高血压、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心房颤动和卒中(缺血性和出血性)。不仅如此,酒精还会对饮酒者带来多方面的损害,7.1%的70岁以下人群死亡与酒精相关(每年200万人死亡)。饮酒导致的三大死亡原因分别是肝硬化、意外伤害和肺结核。4%的成年人存在酒精成瘾,系指在酒精和遗传易感性的共同作用下,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复杂行为综合征,表现为无控制性的持续、大量饮酒。
多数观点认为,酒精可经多途径造成饮酒者机体受损。酒精是公认的致畸剂,具有遗传毒性和致癌性;酒精还具有肝毒性、神经毒性及其他系统的毒性损害。饮酒会增加COVID-19的发病风险,也增加饮酒者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传染性,如HIV、结核病、肺炎等。多数情况下,酒精损害的剂量-效应曲线从零摄入起向上增加,一些曲线呈指数形式增长。目前全球饮酒者的平均每日摄入量(33g纯乙醇)远超过公认致癌物风险阈值约10000倍。全球范围一项饮酒与肿瘤关联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饮酒、中等量饮酒、大量饮酒分别与4%、13.9%和46.7%的新发恶性肿瘤相关。
酒精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包括增加心血管风险和引发一系列心血管病,多年来一直受到临床的广泛关注。有研究发现,酒精呈现出低剂量的心血管保护效应和大剂量的毒性效应特征。小到中等量饮酒可能具有抗缺血和减少血栓事件的趋势:每隔一日饮用1个标准量的酒精饮料可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3酒精饮料对心血管病的总体影响

酒精与心血管病存在着复杂甚至矛盾的关系。近年来有关二者间关联的流行病学研究报道多达数百篇,如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的证据,评价酒精暴露分类、数量及可能的混杂因素;或探讨酒精摄入(酒精摄入量、饮酒模式、酒精使用障碍、酒精饮料类型)与心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卒中、高血压、房颤、心肌病和心力衰竭)间的关联。基于现有流行病学调查、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的证据,多数观点认为酒精摄入量与心血管风险呈双向效应的非线性关系,即“J”或“U”型曲线关系。但酒精成瘾则明显增加心血管病风险。一项为评价酒精成瘾与房颤、心肌梗死(MI)和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关系、纳入14727591例21岁以上加州居民的纵向分析研究显示,被调查人群中有1.8%存在酒精成瘾情况;调整多变量后,酗酒与房颤、心肌梗死、CHF风险增加密切相关。酒精成瘾的归因风险,与其他可修饰危险因素有相似的贡献权重。因此,减少酒精成瘾可降低心血管病发病。

 3.1 支持饮酒与心血管风险“J”型曲线的证据

饮酒是否可以减少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平均饮酒量与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卒中间,呈现“J型”曲线关系。酒精摄入量增加,可能对心血管系统具有双向效应。饮酒方式、酒精摄入量和酒精饮料类型等,都会影响最终的收益风险比。小到中等量酒精摄入(定义为<30g/d)可降低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T2DM)事件,升高HDL-C水平,具有心脏保护作用。酒精与心血管风险关系的精确评价,还需考虑酒精摄入量、饮酒模式和酒精饮料类型,并控制其他混杂因素。尽管少量饮酒的收益仍存在争论,但大量饮酒的危害已经得到充分证实。
一项评价饮酒与心血管健康(CVH)评分间关系的横断面调查纳入1773例25~64岁的无心血管病史的受试者,比较不同饮酒类型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心血管健康指标〔即体质指数(BMI)、健康饮食、体力活动水平、吸烟状况、血压、空腹血糖和总胆固醇〕和心血管健康评分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饮酒与CVH间的关系与饮酒量、饮酒模式和酒精饮料选择有关。与不喝酒的人相比,大量饮酒的人更容合并吸烟、舒张压升高、空腹血糖升高、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水平升高等特点。在饮酒者中,只喝葡萄酒的人比只喝啤酒的人有着更好的CVH。
小到中等量饮酒可减低部分心血管病发生风险,但会受种族、地域、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英国一项纳入200万人的研究发现,从不饮酒者与中等量饮酒者相比,其发生不稳定心绞痛、心肌梗死和突发冠心病死亡、心力衰竭、周围血管病及腹主动脉瘤的风险更高;大量饮酒会增加未预期的冠脉相关死亡、心力衰竭、心脏骤停、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卒中、脑出血和周围动脉疾病风险,但心肌梗死或稳定性心绞痛发生风险较另两者更低。因此可知饮酒水平与心血管病初始表现间存在着不同方向的关联。
另一项研究也表明酒精摄入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存在“J”型曲线关系,不饮酒、过量饮酒与中等量饮酒比较,全部/致命心血管病发生风险相对更高,全因死亡风险增加。不仅酒精本身,与不饮酒、过量饮酒相对应的其他因素如体能锻炼、社会地位、心理适应、环境等,也可能影响到患者预后。
另有研究发现,小到中等量饮酒(标准:女性≦1个标准量/d,男性≦2个标准量/d)与冠心病、2型糖尿病、心力衰竭、卒中及全因死亡风险下降相关;相反大量饮酒(>4个标准量/d)会增加心血管病和死亡风险。
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研究入选了50岁以上并存在心血管风险的7800例受试者并随访6年,结果显示每日摄入15g酒精的受试者在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缺血性卒中、心绞痛住院、冠脉/颈动脉血运重建、总死亡及新发糖尿病的复合终点事件风险比从不饮酒的受试者下降了15%。病例对照研究和荟萃分析显示,酒精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间存在“U型”或“J型”关系。可见,对心血管系统来说,小到中等量饮酒具有一定的保护性作用,而大剂量则会起到损害作用。
2015年《美国饮食指南》建议,男性每天饮酒不超过2个标准量,女性不超过1个标准量。酒精摄入量以每天摄入的克数或标准量来评价。1个标准量的酒精饮料含12~15g纯乙醇,相当于100-125毫升12%酒精饮料(体积),240~300毫升的5%酒精含量的啤酒,或30-37.5毫升40%酒精含量的烈性酒。酗酒被定义为长期大剂量摄入酒精饮料,标准为男性>60g/d,女性>40g/d;狂饮定义为一种短时间大量暴饮的饮酒方式,且单次饮酒超过4~5个标准量。有调查显示,超过3800万的美国成年人有过狂饮记录。除自我报告的酒精摄入量之外,尿乙基葡萄糖醛酸检测也用于对长期大量饮酒的筛查和评估手段。尿乙基葡萄糖醛酸也与心血管病密切相关。
然而也有一些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不支持“小剂量饮酒对心血管能起到保护作用”的说法,因此需重新评价小到中等量饮酒对心血管系统收益和风险比的争论。目前尚无随机研究证实小到中等量饮酒对心脏的保护作用,但孟德尔随机法使用遗传变异替代饮酒,可作为判断因果关系的另一种手段。HOLMES等的孟德尔随机分析表明减少酒精摄入量对小到中等量饮酒者的心血管健康有益。然而,饮酒量增加却与心肌梗死风险下降相关。捷克共和国国家公共卫生研究所建议的“低风险”酒精摄入量包括:女性不超过16g100%乙醇/d(相当于一个标准量的酒精饮料),男性不超过24g乙醇/d;每周至少两天不饮酒,狂饮时酒精量不超过40g/d,少于两个标准量的酒精饮料。通常情况不鼓励普通人群积极饮酒。

▍ 3.2 不支持饮酒与心血管风险“J”型曲线的证据

过量饮酒除对肝脏、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造成伤害外,还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有数据表明,相对于不饮酒的中性效应,小到中等量饮酒(女性每天1个标准量,男性每天1-2个标准量)可预防心血管病。重度饮酒/狂饮则导致不良事件和死亡风险增加的最高风险,酒精摄入量与心血管系统损害之间形成一条“J”形曲线关系。曲线上的最低点(小到中等量饮酒)对应于最佳酒精暴露量,可能对心脏起到保护作用。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若要让饮酒者将饮酒量持续保持在“J”形曲线的最低点并不现实。此“心脏保护”效应的证据质量也不理想,还需随机临床试验来验证。另外尽管提倡饮酒适量,但由于酒精易上瘾,管控饮酒十分困难。
也有观点认为无论饮酒多少都会增加CV风险,并不存在“J”型曲线效应。一些大型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也不支持少量饮酒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56项流行病学研究的孟德尔随机荟萃分析纳入了261991名欧洲人,包括20259例冠心病和10164例卒中患者。研究发现ADH1B rs1229984等位基因携带者的每周饮酒量比非携带者少17.2%,酗酒患病率低,戒酒率高,冠心病患病率低,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低。ADH1B rs1229984A等位基因变异的保护性关联与饮酒类型无关。基因突变带来的不饮酒和低酒精摄入,使受试者的心血管健康状况更好,冠心病风险低。提示减少饮酒量有利于心血管健康(即使小到中等量饮酒也可能有害)。
一项东亚地区的前瞻研究纳入了512715例成年人并随访10年,其中两种基因ALDH2-rs671和ADH1B-rs1229984发生变异者共161498例,结果显示33%男性饮酒且主要饮用烈性酒,女性饮酒比例仅占被调查人群的2%。男性饮酒量与缺血性卒中、脑出血和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相关,呈U型关联。男性每周饮酒约100g(每天1~2个标准量),与从不喝酒或酗酒者相比,心血管事件风险更低。基因型预测男性平均酒精摄入量变异很大,从4g到256g/周,即0~4个标准量,但与风险间无任何U型关联。基因型预测的平均饮酒量与卒中风险,呈对数持续线性正相关。与缺血性卒中相比,出血性卒中风险更高(280g/每周,RR=1.58)。然而对于心肌梗死,基因型预测的平均酒精摄入量与风险无明显相关性(280g/每周,RR=0.96)。酒精摄入量和所有男性基因型预测酒精摄入量,都与收缩压有相似的正相关(P<0.0001)。女性中长期饮酒者少,基因型不能预测平均酒精摄入水平,并且与血压、卒中或心肌梗死无正相关。遗传流行病学表明,适度饮酒对卒中的保护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非因果性的,反而会使血压升高、增加卒中风险。另外在该研究中,饮酒对心肌梗死风险的净效应影响微弱。
世界卫生组织(WHO)降低了危险饮酒的标准,该项举措被证明有效降低了饮酒引发的多种不良转归的风险。该研究纳入了1058名极高危和高危饮酒者,并进行两阶段的随访评价,结果显示更严格地限制饮酒量,可使极高危、高危饮酒者心血管病发病明显下降,但非高危饮酒者并未受益。因此极高危和高危饮酒者遵循世卫组织的建议降低饮酒量,可降低患心血管病风险。
路德维希港风险与心血管健康(LURIC)研究入选了3316例接受冠脉造影的患者并平均随访9.9年,以评价饮酒对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影响。研究期间患者共死亡995例,其中心血管死亡622例。调整年龄和性别后,饮酒量最高组的死亡明显增加(危险比为1.59),饮酒量最低组的风险降低(危险比为0.75)。调控心血管危险因素后,从不饮酒者和小量饮酒者间的风险差异,不再明显。LURIC研究发现,在未经调控的初步分析中饮酒量极高者的总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均明显增加。
与饮酒量较低者相比,从不饮酒者的总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略有增加,呈“J”型曲线。然而,当调控心血管危险因素后,小量饮酒者的风险降低并不明显。因此,研究结果没有显示在中高心血管风险的人群队列中,小量饮酒对健康有明显益处。
PURE研究纳入了21个国家共155722例受试者,评估了14个潜在可控性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病及死亡的联系,结果显示可控性危险因素对心血管病和死亡的贡献高达70%;研究人群的饮酒比例为29%,高收入国家的饮酒率更高。另一项两变量孟德尔随机研究,入选了120多万研究对象,但未能证明饮酒对心血管病和预后具有保护作用,且发现每天额外饮酒一次与收缩压、出血性卒中和心房颤动呈正相关,并在多变量分析中得到了验证。摄入酒精还与所有心血管病和全因死亡有关。多变量分析未能证实摄入酒精与心肌梗死的正相关关系;两变量分析未发现酒精对各种心血管病的保护作用,表明任何水平的酒精摄入量都对心脏代谢有害且无益,故不应将中等量饮酒作为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推荐。
更多证据表明,以往研究发现小到中等量饮酒对心血管系统起到保护作用的情况,可能与受试者在研究期间其他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有关,而非饮酒本身。此外一项针对1930000例受试者的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发现,较大量的酒精摄入虽可降低首发急性心肌梗死风险,但同时会增加患者罹患其他心血管病的风险,包括突发冠脉性死亡、心力衰竭、心脏骤停、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卒中、脑出血和周围血管病及全因死亡。
上述研究表明小到中等量饮酒能够降低心血管病风险,但并不能涵盖所有心血管病。一项来自美国的调查数据显示,小到中等量饮酒与全因死亡的下降相关,但只限于降低白种人,黑人的全因死亡并未改变,推测酒精能否发挥心血管保护性效应也与种族有关。进行的有关中国人和印度人的小到中等量饮酒研究,也未能证实酒精具有心脏保护作用。一项纳入了59312例受试者并随访30年的队列研究,也未能证明酒精摄入量与全因死亡间存在“J”形曲线关系,反而是长期饮酒者的全因死亡和癌症死亡增加。另一项超过120万受试者的研究,未发现基因预测的饮酒量,具有改善心血管预后的心脏保护作用,但可升高HDL-C、降低甘油三酯和升高收缩压水平。

▍ 3.3 饮酒与心血管风险的动态效应

饮酒后,酒精对人体可产生即时和长期两种不同效应。一项荟萃分析入选23项研究(29457例受试者),评价酒精摄入与随后数小时和数天内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的相对风险。结果显示,适量(≈2~4个标准量)饮酒后,受试者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在短时间内升高,但于24h后下降,心肌梗死和出血性卒中风险也相对降低了30%,并在1周内仍具有预防缺血性卒中的作用。大量饮酒后(≈6-9个标准量),受试者心血管病发生风险自第二天起便明显升高并持续1周。
这表明饮酒后即时心血管病风险便会升高,但只有大量饮酒才会在超24h后风险依旧较原来水平偏高。

4酒精饮料类型对心血管病的影响

1986年,KEYS等首次确定了地中海饮食的特点,并强调坚持这种饮食模式相比于传统的西式饮食模式,在降低心血管病风险上效果明显。今日地中海饮食已成为最受学术界推荐的科学饮食模式之一。充足的证据显示,其可降低心血管病、2型糖尿病、认知障碍、特定部位恶性肿瘤及全因死亡风险,并受到各类指南的强力推荐。这种饮食模式提倡大量摄入蔬菜、水果、坚果、全谷物、鱼类特别是海产品、家禽和橄榄油,并可饮用小到中等量的葡萄酒,且提倡在进餐时饮用。另外,法国人进食大量的饱和脂肪类食物,但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却很低,即所谓“法国悖论”。其中的一个解释是,法国人。红酒中的各种生物活性成分,已被证明对心血管系统有益,其中多酚(如,黄酮醇、黄烷醇、花青素和二苯乙烯)具有抗氧化、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栓的特性,还改善血脂、胰岛素敏感性和内皮功能。在多酚类化合物中,白藜芦醇在预防冠心病、抗高血压、抗糖尿病中的作用最强。
也有人认为,白藜芦醇还通过抑制细胞内钙释放和病理性信号转导,发挥抗心律失常的特性。
在CASCADE研究中,224例受试者被随机分配150ml矿泉水、150ml白葡萄酒或150ml红酒,每天晚餐时饮用,持续2年时间。中等量葡萄酒的饮用方式,特别是红葡萄酒,对于糖尿病患者安全性好,并明显降低心血管代谢风险。这种中等量饮酒模式的收益,还与酒精饮料的类型有关。研究显示,除红酒外的其他类型酒精饮品,收益均弱于红酒。同样,也只是小到中等量的饮酒方式才有益于心血管健康。啤酒中的非酒精化合物(山奈酚、槲皮素、酪醇和酚酸)也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扩张血管活性等,并改善内皮功能和压力波反射。一项比较红酒与伏特加的随机交叉研究,即85例健康男性随机分配饮用红酒或伏特加(3个标准量/d)两周,之后为两周清洗期,然后再交换饮用另一种酒精饮料2周,结果显示伏特加可升高载脂蛋白A1(抗动脉粥样硬化分子)水平。
长期以来,人们认识到酗酒的严重危害,但也提出适度饮用红酒的收益。欧洲国家饮用红酒已经成为地域性的文化特征,并且尽管饮用量巨大(如法国),但却削弱了胆固醇与心血管风险间的关联,表明红酒或其他酒精饮料中的一些分子具有保护作用。流行病学证据表明,红酒摄入量与心血管风险间存在“J”型关系,进一步支持“法国悖论”的观点。在体外和动物模型中,红酒中的一些特殊成分,如多酚特别是白藜芦醇,可通过抗氧化特性,发挥预防心血管病的作用。对内皮功能损害、高血压、血脂异常、代谢性疾病均产生有益影响,并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和心力衰竭)风险。

5

目前流行病学研究的局限性和存在的问题


若要研究酒精与缺血性心脏病间的关系,需严格控制各种潜在的干扰和混杂因素,如区分终生不饮酒、先前饮酒及偶发性豪饮等不同的饮酒模式。目前仍缺乏饮酒对各种心血管病终点长期影响的大规模随机研究。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饮酒者不仅在生物学上和非饮酒者存在些微差别,社会经济地位也能干扰酒精对心血管病的影响。饮酒的综合评价与心血管病及转归存在着复杂联系。迄今为止,多数流行病学研究都依赖于基线时患者自我报告的酒精摄入量,并假设酒精摄入量在基线前后阶段均保持不变。然而多数人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只有终生不饮酒人的酒精摄入量保持恒定。
饮酒者自我报告的酒精摄入量通常不够精准,尤其是酗酒者的酒精摄入报告。研究发现评估酒精使用障碍的4项CAGE问卷评分,与酒精摄入量和死亡率都呈正相关。一项为期11年的队列研究对10728名45至69岁居民进行随机抽样,完成CAGE问卷调查,随访并获得新发心血管病信息并经临床诊断证实94%的受试者不存在酒精使用障碍,且CAGE评分与心血管风险呈正相关。调控影响因素后,CAGE评分为3分和4分与0分的受试者比较,心血管病危险比为2.19和2.79,与致命性心血管病关联性更强。提示CAGE评分与CVD发病风险之间存在强烈的分级关联,可被作为识别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重要工具。
另外,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常常利用遗传数据,确定酒精暴露与不同终点间的“因果”关系,称为孟德尔随机法研究。然而,这种方法受制于工具变量分析的一些缺陷,以及其遗传基础的特定局限性。对于饮酒和心血管病关系的判断,还需谨慎解释,故建议将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改称为遗传工具变量分析。

6

小结


生活方式危险因素的综合评估和干预措施的实施是心血管病防治的基石。酒精摄入量、酒精饮料类型、个体遗传学差异均与预后相关。目前,低至中度酒精摄入对心血管的影响仍然存在争议,并且各自支持的证据也有一定的说服力。其原因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种族(白种人、黑人、黄种人)、遗传变异、酒精摄入量及类型、饮酒方式的差别,以及回顾性队列研究中混杂因素的控制差别,特别是缺乏大型前瞻随机对照研究的验证。关于适度饮酒的考虑,尽管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饮酒与多种疾病之间存在高度关联,但还没有随机试验揭示其因果关系。中等量酒精与心血管健康研究的多中心试验,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和美国国家酒精成瘾和酒精中毒研究所赞助,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项分析适度饮酒对心血管病和2型糖尿病影响的随机研究(15g/d),但由于私人资金的介入而提前终止。
截至目前,饮酒量、饮酒方式和酒精饮料类型与心血管风险及总体健康间的关系仍是一个需要继续研究和讨论的话题。目前观点认为,酗酒、大量饮酒一定不利于全身及心血管健康。对于已经饮酒的人来说,饮酒量控制在低水平更好。对于存在缺血性心血管病的患者,小到中等量饮酒有可能有助于降低血栓性疾病风险。
对于尚未饮酒者—特别是年轻人来说,不必采用饮酒的方式来降低心血管风险。根据当前数据,应该将酒精摄入上限,由当前的男性每周140–200g和女性70-100g,下调为每周100g以下(相当于每周7-10标准量的酒精饮品),此时不会增加全因死亡,但可能降低心血管风险,中年和老年人可接受上述酒精摄入量的饮酒方式,但应除外年轻人,孕妇、成瘾者、心律失常患者、肝病患者、胰腺疾病患者及胃肠道或乳腺癌高风险患者。
另外,地中海饮食将适度饮酒与科学饮食相结合,可作为健康饮酒模式的推荐范例。葡萄酒(尤其是红葡萄糖酒)的多酚含量很高(可水解单宁、白藜芦醇等),在许多实验研究中已被证实对健康有益。最近的研究发现,与主要饮用白酒或啤酒的人相比,主要饮用葡萄酒的人风险更低,但与其他酒精饮料相比,其明显优势尚未得到充分证据证明。引用:任金霞,骆雷鸣.饮酒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双向效应争论中的共识与分歧[J/OL].中国全科医学:1-8[2022-07-25].

小师妹和俺建立了资料分享群,邀您互相交流,微信gabstudy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书籍宝库,用完记得收藏哦,下次更方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