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婚礼影像到商业片,再到短视频,行业需求与潮流风向不断变化,作为从业人员的我们也在不断地跟随… 那么,当我们走向不同的方向时,我们需要怎么做?要保持什么样的态度和坚持什么样的原则,才能紧紧跟风向标?
张柯是一位年纪轻轻但经历颇丰的影像从业者,今天我们就来和张柯聊一聊:影像行业中不同的领域有什么大的区别?在尝试新领域时应该有什么样的思维转变?
张 柯
导演/摄影师/短视频策划
2017年陕西最佳婚礼影片奖18年索尼“索”见不凡婚礼影片奖2020 CMG影像大赛最佳摄影奖索尼双影像高峰论坛受邀讲师导演作品推送人民日报有品质视频频道
导演建党100周年作品推送共青团中央微博官方号
张柯曾经执行了西安市西成高铁宣传片拍摄、西安亚洲杯形象片、西安城市管理局垃圾分类宣传片,除此之外还参与亚洲规模最大的韩城国际灯光拍摄、多部国际一线品牌TVC广告、微电影创作,曾与明星朱茵、罗志祥、光良、庄心妍合作拍摄。我叫张柯,今年27岁,所在城市是陕西西安,现在工作重心在自媒体领域,作为编导运营账号内容。工作时间大概有八九年了。Q:您年龄虽然不大,但工作时间挺长的,能谈谈您的从业经历吗?我最早学的是网络传播,传媒方向。然后去影视公司无薪学习了一年,从中接触到拍照,以及宣传片等各类型短片拍摄。后来我又进了一个婚礼影视公司,是西安这边数一数二的老牌公司,单价也是比较高的。前两三年的时候,我主要负责婚礼的拍摄创意。它不像传统的记录式婚礼,而是根据新人的要求或者我们的创意想法去尽量发挥,创作自由度比较高。包括类似MV、婚礼电影等类型,比如说追车戏,枪战戏等。在这样的婚礼影片拍摄过程中,我的创意策划能力、客户沟通能力、团队沟通能力以及拍摄能力都得到了很多锻炼。婚礼拍得多其实是有好处的,随机应变的能力会增强。后来我转做商业片导演的时候,整个转型的过程就很顺畅,在拍摄现场指挥大家也不会觉得怯场。契机之一是公司业务的拓展。我们公司的商业项目我是从头到尾参与的,一开始是慢慢接触商业拍摄类型,后来业务越来越多,从前期只有一两个人负责,到后来具备一个成型的大团队。契机之二是我个人的原因,我喜欢具有真实性的创作。我们都知道,市场上流行的婚礼影片风格各异,其中有很多人喜欢炫酷摆拍的风格,但新人可能根本就没有过影片中的经历。当这类婚礼影片拍得多了,我自己对它产生了不信任的感觉。基于以上两个契机,我选择做商业片导演,做了两三年,今年又想尝试自媒体这方面了。Q:您现在又转到自媒体领域,策划的是哪一个方向的内容呢?偏向于三农。我是今年一、二月才去接触的,类型有点像李子柒,但不只是做,我们在尝试设置一些剧情,使得内容更加丰富。我们不想做一个纯做菜的账号,想加上一些农村生活,后期甚至会涉及到一些有关当地生活的剧情。
Q:您导演的汉乐府、融创等众多地产形象宣传片,质感与美感兼具,是怎么把建筑中的文化内涵通过画面表现到位的?甲方做这些片子的目的是推广给客户,比方说要让客户感知到建筑的设计到位,质量可靠。所以我们肯定在整个片子中都要明确,甲方想告诉给客户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内容,我们该做的就是把这个内容展示出来。另外,在满足了甲方最大的目的之后,我们要增加一些符合建筑特点的元素。在跟甲方沟通确认过后,我们的创意思路可能就会往这「建筑特点」方面去偏转。具体到镜头的设计执行,在前期沟通时也会加进去,跟甲方讨论,让他们做选择。Q:这类创作一般从哪几个角度构思的呢?能举个例子谈谈吗?在前期的创意方面,从考虑客户群体需求这样的方向入手。尽量的让它不像是一个广告,整个片子里面不充斥任何广告的东西,反而像一个精致的纪录片。根据客户的情况,有的要注意规避传统宣传片思维。比如要宣传一栋楼很高、很大,或者企业实力很强,但不能直接去拍很大、很高的楼,或者拍企业实力很强。客户已经见惯了这种传统的广告思维。我们要从别的角度出发,让别人感知到你的这些优势。举例说明:我中间拍过一个地产广告作品叫「无山居」。无山居所在的环境很优越,位于秦岭太白山中,客户是30~50岁的高收入群体,不是年轻人。那么,思考的方向肯定不能是非常传统的“从城市逃离,远离喧嚣“之类的概念。所以我们选择设立「人在山中,即可为先」这样的一个概念。演员在楼盘中行走像进入到一个想象的空间,各种自然气息扑面而来,让客户看着舒心。
不断地打磨一个好作品才会形成良性循环,有陆续的回单。在互联网营销中,我们服务的客户存在竞争关系,拍的片子被看到,就会有同类型的客户找你去拍。比如太白山无山居那个片子后,就有持续的单量增加。Q:如果同类型甲方要求你们比上一个拍得更好时,怎么应对?会在项目开始前就沟通清楚。这是商业跟商业的一个沟通,由制片负责。不同的报价呈现不同的效果,这方面会提前说明。我们也不会给这样的承诺。像我们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不同的项目产品,拍出来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如果他们执意在某场地拍摄。我们就会跟他们沟通,这样拍摄后的成片与在前期脚本方案的落差,以免他们产生理解上的误差。如果我们对接的是营销负责人,他可能就不太熟悉片子拍摄,会去参考以往的传统宣传片。而我们会给他一些新的建议,考虑他们的受众群体,目标客户,从而更好的创造一个作品,打动甲方。我们可以共同完成这个目标,不只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影片的服务,他们后期的营销策略也可能会根据我们视频去调整。虽然我们跟甲方属于两个行业,彼此不是那么懂对方领域,但我们始终保持跟他们交流,去了解他们想表达的点。用心去做片子,就会超乎他们最初的期待。会灵活用B方案处理,在其他方面做的更好,来弥补预算带来的遗憾。像我去年拍摄的融创献礼建党100周年的片子,前期我们是根据小片子规格做的预算,但几次改动才通过,预算就已经不足以支撑我们去完成,所以有一些画面只能用素材。比如说石油工人、火箭发射等,我们本来计划是在影棚里去把它创造出来,但因为预算加上时间的关系,实在是没有办法去还原。Q:像您提到的建党100周年等作品,后续得到了官媒账号的认可与推送,创作这类题材的重点是什么?比如说他这个是献礼建党100周年,我们创作的时候就需要跟这方面去挂钩。在贴合「党存在这100年里,社会越发美好」的主题下,以小见大,一步步往里填充元素,始终切题。
Q:你觉得带有官方文化宣传性的片子,和商拍片的话,执行上有什么区别?在资源方面,前者好执行,因为他们的配合度、调度能力比较强。比如我们要拍摄地铁、著名旅游景点等场景,他们会提前去沟通调度好,供我们拍摄。但在最终的成片上他们审核比较严格。但商业拍摄的话,他们给的创作自由度更高,即使有一些资源提供不到位。
Q:对于影视初学者有什么建议吗?创意灵感来源于哪里?初学者先去模仿别人,模仿中找到创作的感觉。有了一定积累以后,可以把模仿的目标放得更大。比如复制电影的其中一段,在电影中去找这种元素,然后用到我们平时的创意中。
创意灵感是多看影视作品,保持随时记录自己想法的习惯。现在互联网传播的很多的梗都来自电影电视剧,观众熟悉程度高,也利于你二次创作。平时我比较喜欢写东西,今年也开始去学编剧,看到有感悟的东西都会随时记录下来,作为创意的素材库。二线城市需要更多的跟甲方沟通、交流。二线城市的影视规模比不了北上广深这些地方,那边的影视规模已经很大了,工作流程也很规范化,包括甲方也会更懂这方面。
在预算方面,比一线城市低。甲方有时候拿一个他们总部拍的片子,或者很厉害的导演拍的片子,西安这边也想去做一个类似的,但是他们拿出的预算只有1/4的比例。好的一点就是凭本事说话。只要片子做得好,就能很好的生存。虽然跟北上广对比,你拍的片子没有那么精细,但所表达的感觉或整个影片的质感比较靠近,在你这个城市你就是顶尖的,就可以拿到更多的话语权。一是资源倾斜严重。它比较大一部分的资源是握在那些门路广的影视公司手上。二是老牌的企业对新公司信任度低,他们倾向于找电视台制作。但也不是那么难做,在市场上的商业宣传片,只要你拍的好就能存活。不像北上广深有一些顶头的公司占据着大部分市场,其他小公司除非有资源才能爬上去。一个思维模式的转变,从满足甲方需求到满足观众喜好。在影视行业,器材设备,拍摄参数,灯光都要很专业。但是在做自媒体行业的时候,你不需要那么专业,可能拿手机拍一个画面就火爆了,更多考虑的是观众喜欢看什么,观众能接受什么,会产生什么评论,我们做的这个东西是不是槽点,团队痕迹重不重等。Q:您现在自媒体拍摄一般是用什么机器?您比较喜欢点是什么?
我主要是使用松下的S5,工作主要是视频方向,根据工作情况会有两种使用模式。
一是工作时间比较紧张时,会选择它的电影色彩模式,快速出片的画感很清透,直出的肤色很自然,对比度也特别好。这也同样适用于初学者。
二是平时拍摄会选择它的V-Log模式,在后期进行调色处理的时候,它的色彩宽容度会更大,422 10bit能给我的后期创作提供很大的一个空间。比如西北阳光暴晒的感觉,光线明暗的反差都处理得很好,会保留高光的细节,减少我们现场一部分布光工作量。
▶ 操作舒适度
因为近期一直在使用,感觉它的快捷键很丰富,各个辅助菜单很完善。比如非常专业的伽马直方图,色彩设置,拍摄格式多样,给我们创作者带来了非常大的便捷性,而且这些配置在同价位基本上是没有的。
因为短视频拍摄是没有跟焦员的,人物的纵线也比较大,光源多数都是自然光线,所以自动对焦会方便一点。但我个人早年养成的习惯是手动对焦,因为公司最早的设备,佳能、索尼A7S3、A7M3都是要配转接环的,它没有自动对焦的功能,所以我很喜欢手动对焦。
一个是性价比高。我最早是想买友商的FX3的,但它的性价也不是那么高。在租赁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屏幕使用感受不太好,我个人觉得好一点的屏幕会让提高拍摄欲望,就会更喜欢拍摄。二是性能表现不错。友商去年出的A7M4,在业界非常抢手,但我认为它跟S5功能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S5的价格更低,却也具备它提供的那些参数。Q:CMG视频影像大赛的川西外拍活动是一个怎样的活动?我对这种拍摄活动是比较向往的,因为平时项目创作是比较严肃的,不能自己想拍什么就拍什么,但那次外拍可以自由定拍摄主题,自由创作。加上公司的一些参赛作品获奖了,所以我就推掉了一些商单,非常感谢有这个机会可以参加,在这次活动中,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它对影像行业有着积极的作用。大赛囊括的种类很丰富,参赛作品质量比较高。我看过CMG张浩一些作品,有奥迪的高端广告,也有很厉害的微电影作品。CMG比赛应该多举办,这样大家联动会更多,来自各地的行业人士不只是创作还可以交流经验。比如上次见到了北京的戴导,谭导,还有我们西安本地拍延时很有名的刘乾伟。其实我当时一去就被分到了「厂商组」,也就是除了我之外,其他组员都是厂商市场部的人,我在整个过程也比较懵,对随机分配的成组感到不可思议。所以我在拍摄中不断调节心态,我自己也没有尝试过这样一个流程、这样的人员配置,所以一切都对我来说都是比较新。需要在一个短的时间内去捋顺一个创作思维,那会刚买了一个苹果电脑,我现学的Final Cut,把那个片子剪出来了。
Q:在那次拍摄后,有哪些器材或配件是您觉得比较好用的?我当时使用的是松下的S1H,我现在买S5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那次拍摄我用过S1H。松下S1H虽然有点重,但功能很强大,能兼容比较便宜的卡。还有翻转屏的设计,原厂镜头对于视频拍摄方面呼吸效应的改善、焦点偏移方面的控制也非常好。不像之前用佳能的镜头去拍视频,变焦方面就不太好。配件方面,智云云鹤的2S载重量非常厉害,电量表现也挺好。像我们平时使用别的稳定器,放在地上它就自转了,有时候会剧烈抖动,但是我在使用云鹤稳定器的时候,都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再是南光的Forza 60B,以及南光的棒灯,用起来都是比较方便的。包括我们现在做自媒体,我自己也用南光的60b,后面可能还会买。
- 微信/电话联系:132 1230 9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