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书院65】《终身成长》读书心得@汪兆帮
个人介绍
汪兆帮,一级教师,中共党员。瑶海区“最美教师”“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校本教研先进个人”瑶海区第二批“名班主任”。曾获《合肥党史故事(青少年版)》教与学系列活动教学设计一等奖、瑶海区中小学教师信息化大赛评比微课一等奖、“第三届全国名师工作室创新发展成果博展会”成果评审优秀课例二等奖、2022年合肥市“我与教育信息化”数字故事评比活动二等奖、合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2021年长江中游四省会城市教研协作体第八届年会论文征集合肥地区二等奖,合肥市作业设计大赛二等奖,论文《浅析优秀影视作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在省级刊物《文学天地》2022年第6期发表、《论“双减”政策下初中历史跨学科作业的设计》在《基础教育参考》2023年第2期发表。所带班级获得合肥市红领巾奖章“三星章”、安徽省红领巾奖章“四星章”、2023年度全国红领巾中队。
教育主张
严而不厉,爱而不溺;三尺讲台,一颗爱心。把满腔热血献给教育,把勤劳和智慧融入讲台,看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竞相绽放。
《终身成长》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总结数十年研究的经典作品《终身成长》将带领我们沿着人类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路径,去了解产生不同思维模式的原因,思维模式对生活的影响,思维模式在学校教育等领域的重要作用。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都是思维模式的践行者,学习成长型思维模式会使我们更积极,更有勇气,更加开明,能够理解他人,能够帮助孩子成长!
《终身成长》读后感
最近发生很多事——可能是我到行知以来最纠结的一段时间。长期忙于本职工作之外的事情,备课不充分,使得自己的业务能力严重下降,课堂的吸引力大大减少——甚至出现孩子在课堂上打瞌睡的现象;学校的部门工作,常因自己想法太多不能实现自己又无能为力而感到悲观绝望,逃避、应付甚至放弃......负面情绪接踵而来;长期加班无暇顾及家庭,与孩子越来越陌生、夫妻之间的隔阂也时有发生,同事调侃“你是怎么做到没时间没精力还没钱的?”“算了,就这样吧,做得多未必有用。能力有限,去他的吧!”是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说的最多的话。这段时间的我,消极、忧郁,极度缺乏自信,害怕失败、不间断地失败、倍受打击。
我应该不能一直这样下去——我除了是我这个个体之外,我还是49个孩子的班主任,是97个孩子的历史老师。我不能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哪怕再不幸的事情,作为衡量自己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不能习惯性地给自己贴标签而后满身负能量,再把负面的情绪带给孩子们、影响孩子们。只因我读了卡罗尔·德韦克的《终身成长》。
我们在应对人生的不同境遇,如成功和失败、成绩与挑战时,常常有不同的心态,《终身成长》里把这种心态和思维分为“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两类。其中,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是先天的,失败是因为自身能力有限。当一个人有了这样的认知时,因为害怕失败、缺乏自信,他就会刻意地回避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只挑选自己能够顺利完成的、相对较为容易的事情做;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截然不同,他们认为一个人的能力主要是后天培养的,他们不怕失败,认为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只是人生的一种体验方式、自我成长获取经验的一种方式,因此他们不惧挑战、勇于探索,会热情地拥抱困难,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也会虚心接受,勤于思考,在探索中学习、进步。
最近的自己,是典型的年的“固定型思维模式”——自我否定、害怕失败、回避挫折、怀疑自己,满身不良情绪,并且影响他人,同时又很在意别人的评价,不自在的活在他人的世界里。读过《终身成长》后,我认识到自己必须要改变。
如何改变?那就是培养成长型思维,不沉浸于过去的失败中无法自拔,否定的自己,更不能因此影响到学生。
作为九年级班主任,我深深的知道中考的压力。虽然“应试”教育的说法在当下的环境下不科学,但是开学虽然短短几天,我已经深深地感触到“中考”对毕业班孩子巨大挑战。我们常常常常基于考试成绩对孩子给予“聪明、优秀、尖子”这样的评价,把我们的孩子(包括我自己)都培养成了很明显的“固定型思维模式”,让我们的学生深信:我们努力学习是为了获得成绩和认可,没有成绩就没有一切。为了获得成绩我们不惜“苦教、苦学”,以至许多悲剧发生。我们学习从来不是去感受“学习”带来的乐趣:我们被教育甚至被逼迫着去死抠自己解题、答题,然后我们又搞一些经验分享,通过固定模式、研究考试、研究习题,像八股文似的摇头晃脑终不过是为了那一个个冰冷的分数。我们甚至不愿意和周围人探讨,去思考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大多人都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三观,一开口就会暴露自己的无知;我们头脑里会天马行空,有很多想法但迟迟没有勇气采取行动,因为有声音告诉你,哪有那么简单,不可能成功的......
现在的我正在养成“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过程中,处于一个既有成长也有固定模式的混合期,并且我也争取用这种模式去感染学生。这种变化更多的源自于工作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指数型成长”的氛围,源自于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总会有人去发现你的变化,提点你的成长。
我要成为这样的人,并且以此去影响我的学生。我们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有些事情就必须要改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