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遗憾,对美国的最大误判,正在广为传播!
以下文章来源于功夫财经 ,作者柳展雄
美国本身没啥了不起的说法似乎有些道理,但是仔细琢磨,就会发现漏洞。
美国本土的教育实力摆在那里,对于美国而言,吸引外国科技精英是锦上添花,但不是雪中送炭。
美国能够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给头部精英用武之地。它能给马斯克这样的天才最好的环境,可以打赌,马斯克如果生长在中国,大概率很难施展抱负,因为技术人才大多在为高房价、生不起娃而发愁。
很遗憾,对美国的最大误判,正在广为传播!
文/柳展雄
(关注新兴行业,《新京报》《经济观察报》专栏作者)
来源/功夫财经
最近几年有个新论调逐渐占据市场,核心意思是“美国本身没啥了不起,普通人的科学知识很差,因为他们头部精英再加上收割全世界的人才,才这么强大。”
马斯克来自南非,乔布斯有黎巴嫩血统,谷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老爸是前苏联来的移民。今天的硅谷,华人和印度人撑起了半壁江山。
美国普通白人没啥知识,抵制疫苗,一大票人还不相信达尔文进化论,认为人不是进化来的,是上帝造的。咱们国家有工程师红利,技术员工程师不比美国少,以后肯定能赶超。
乍一看,这个说法似乎有些道理,但是仔细琢磨,就会发现漏洞。这是非常大的误判,严重低估了美国的实力。
我一条一条详细解释。
01
首先,这个论调对人才的定义很狭隘。他们认为,只有做火箭做芯片的是人才,其他领域的不是人才。
这就是格局小了,美国的优势全方位的,从时尚到影视文化各个领域。就说近期的眯眯眼争论,西方时尚杂志就爱用刻板印象的亚裔模特,把持审美的话语霸权,摁住中国人民的头皮,告诉说:“眯眯眼是东方美。”
马斯克发射火箭是显示美国实力,时尚界用眯眯眼模特也是显示美国实力,国际关系专家约瑟夫·奈提出过“软实力”这个概念,先进国家的优势不仅在于经济军事等硬核的,还在于文化领域。
爱奇艺推出迷雾剧场的时候,知乎豆瓣上还有过争论,爱奇艺有朝一日能不能达到Netflix的级别。现在回过头来看,爱奇艺别说跟外国企业比,自身都危险,裁员了大批人。
Netflix已经占据了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市场,今年爆红的《鱿鱼游戏》就是他家出的,《鱿鱼游戏》上架短短4周,突破了1亿次的全球播放量。
还有最近的玲娜贝儿玩偶,无数女生都被她魅惑住了,为她痴,为她狂,为她哐哐撞大墙。上海迪士尼门口排长队,买最新款的玩偶,有的顾客凌晨三点就来排队。迪士尼用玲娜贝儿圈粉 ,大赚一笔。
类似的事例我还能举出一大堆。
美国玩“软实力”非常溜的,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文化输出,在国际竞赛中胜出。
02
回到科技领域,就讲做火箭做芯片,比比中美的科技水平。
很多人接受“美国平民素质低”的说法,也不是没来由的,是对原有刻板印象的反转。
近年来,《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乡下人的悲歌》等书引入,大家认识到美国底层是啥模样。
在所有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众当中,美国人是唯一一个相信上帝创造人类,拒绝承认生物通过自然选择来进化。全球GDP排名前34个国家里,达尔文进化论的接受度上,美国排倒数第二,土耳其倒数第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津津乐道于批判本民族的反智现象,他们整天皱着眉头,作忧国忧民状:中国人练气功,太愚昧了,中国人吃中药信中医,太愚昧了。
总之中国人是愚昧的民族,是出产了义和团的民族,哎呀,必须要好好启蒙启蒙。80、90年代的知识分子把美国夸成天堂,科技先进,文明昌盛。
现在中国人知道美国同样有反智现象,美国老百姓“蠢蛋”很多。
一些人呢,喜不自胜,开心过了头,觉得“公知”说的话都是假的,被骗了二十多年,原来美国没啥了不起。
另一些人呢,惊讶迟疑,宛如中了晴天霹雳。不知道,如何是好。
美国佬确实存在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看上去仿佛“失了智”。
推特上有个右翼意见领袖,抵制疫苗,评论区的基督徒纷纷响应号召。
但是,宗教因素是不是受到高估了呢?信仰虔诚一定会阻碍科技发展呢?
现代科学是个很大的范畴,下面细分到物理化学数学各个领域,基督教在一些领域,特别敏感,在另外一些领域,就比较无所谓。甚至还有热情鼓励,宇宙大爆炸理论就受到神学界的欢迎,因为接近上帝创世神话。
基督教跟现代科学的交火主要局限于生物学战场,更准确地说与人体相关的研究探索领域。小布什总统任期内,教会人士以人体伦理道德为理由,极力阻挠干细胞研究。美国大众反对达尔文进化论,也是出于“人是上帝创造的”“人体是神圣的”理念。
同样是高科技领域,航天航空受到的阻碍很小,很少有牧师谴责NASA的太空探索。事实上,当年美国进行太空军备竞赛,传统价值观占据主流地位。
阿波罗8号进行首次环绕月球飞行,宇航员威廉·安德斯在见证地球升起的时候,朗读起《圣经·创世纪》章节:“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经过现代化历程,基督教不再像中世纪那样敌视科学。
更不用说,美国的右翼基督教势力,在国际关系上非常鹰派,要在全球推广美式价值观,支持军备扩张。既然要搞军国主义,想不支持尖端科技军火工业也难。
03
美国确实存在反智现象,这一点,中国互联网上无论是亲美的还是反美的,都要承认。
问题在于,美国那批头部优秀人才是怎么来的。
北大教授吴军曾做过粗略的估算,美国有1/3的高中达不到基本的教学要求,没有科学素质,不相信达尔文进化论的人就是这些地方出来的。另外有1/3的中学,达到正常教学水平,最后的1/3,就致力于培养顶级精英。
如果中美两国只比较前1%最好的中学,那么双方学习课程的难度和课程种类的宽度,中国是弱于美国的。
吴军以自己女儿为例,她在美国一个名牌高中留学,高中就开始修习大学水平的课程(也称为AP课,美国大学预修课程)。像复变函数这样的课程,中国孩子大概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才接触到,美国孩子在高中毕业前学完了。
到了大学阶段,中美差距更加大。有项名为Supertest的测试,俄罗斯、中国、印度和美国四国的工科学生大比拼,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研究人员跟踪统计后,得出结论,中国青少年在经过大学学习后,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学术技能水平均出现了下降,总体落后于美国大学生。
这项研究由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莫斯科国立高等经济学院(HSE University Moscow)、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以及国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印度的大学共同发起的,权威度很高。
美国本土的教育实力摆在那里,对于美国而言,吸引外国科技精英是锦上添花,但不是雪中送炭。
04
最早发明“美国靠收割全世界的人才,获得领先”说法的是,网上一批军迷群体,军迷最津津乐道的案例是美国抢走原本效力纳粹的科学家。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疯狂点科技树,发明出新式武器V-1、V-2火箭,喷气战斗机等等。战争结束后,苏联人在德国抢资源,抢基础设备,美国人在德国抢科学家。著名的回形针计划,杜鲁门总统亲自批准部署,派遣700多名情报人员,把冯·布劳恩等一批德国武器专家,抓回来。
原子弹的主力科学家也是欧洲来的,爱因斯坦、奥本海姆都不是美国本土的。美国战后的民用产业,很多受益于战争相关的研究,电脑和互联网都是战时研究的附带成果。
这个观点,我只能说对了一半。
一个科技产品从实验室发明到商用推广进入千家万户,这个过程比普通人以为得要复杂。
电脑刚发明的时候,科学家认为只要大企业、国家机关有需要,普通人怎么可能需要这种东西。麻省理工电气工程硕士、“小型计算机之父”、数字设备公司(Dec) 总裁肯·奥尔森在1977年发表说:“没理由每个人都想在家里放一台电脑。”
硅谷在出名之前,曾有个人计算机开发者找上施乐公司(Xerox),请求合作,施乐研发部的负责人不屑一顾:“我完全没把他们当回事,那都是些傻小孩儿。”后来施乐肠子悔青了。
造一个高科技产品是一种本事,把科学家组织起来研发产品,事前调查市场,售后服务,把产品卖出去,卖得畅销,也是一种本事。
苹果的iPad I和iPad II是沃兹的成果,沃兹说自己是建造者,乔布斯是实业家,如果没有乔布斯,苹果就无法走进千家万户,沃兹的作用就是造一个苹果电脑,而乔布斯的作用就是他向全世界推广,为什么你家里必须有一台电脑,我们怎么样来造福社会?
科学领域的专业人员和爱好者有个毛病,没有全局宏观意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大家可以看六七十年代最前沿的科幻大师阿西莫夫,想象力顶破天,对银河帝国的描述也无非是“核能削皮刀”“核能洗衣机”。
单纯比拼科技,德国也很强,为啥互联网革命诞生在美国,而不是德国?
二战结束后,德国的科学界虽然元气大伤,但也没到一蹶不振的地步,家底还在,很快复苏,出了不少诺贝尔奖。
70、80年代,德国的科研比美国差不了多少,然而德国的整体经济生态注定了产生不出谷歌和微软。
德国企业的资金不依赖股票市场,主要来自银行,公司的治理模式是“内部管控、分权制衡”的模式。银行给工商企业提供钱袋子,同时派驻董事会和监事会代表,监督管理层。稳定的董事会和分权监督,使得企业持续稳健经营。
德国金融管控严格,好处是很明显的,银行风险相对低,金融危机不容易感染到实体企业。另一方面,短板也很明显,对于新兴产业,银行缺乏敏感。
美国的体制不像德国死板僵硬,互联网企业需要繁荣、高效的融资市场,尤其是高风险投资,只有美国提供得了这种金融环境。
伯克利大学地理学教授安娜丽.萨克西尼在1996年出版的《地区优势》(Regional Advantage)举了个例子。一位硅谷工程师自述,“我创建公司的时候,在一顿午餐期间仅花了20分钟就从三个人那里得到了总数250万美元的投资承诺。这三个人都是同一家餐厅的食客,看到我在餐巾纸上撰写商业计划,就主动找上了我。”
跟德国类似的还有日本,科研能力杠杠的,但外部商业制度拖后腿,适合传统工业,但不利于新经济。
1990年代,民调机构在日美两国询问“在你认识的人中,创业者是否受到尊重”,只有25%的日本人做了肯定回答,而在美国这个比例是85%。
另一个问题“你是否因为害怕失败,所以没有创立自己的企业”,70%的日本人回答“是”,而80%的美国人回答“不是”。
像比尔·盖茨、乔布斯从车库创业的故事,日本几乎没有,一旦创新失败了,就无东山再起的可能。
1980年代日本彩电、半导体等产业稳居世界头号,产品质量超过美国货,在造船、汽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领域,日本也占据优势。但是日本没有追赶时代潮流,错失了信息技术革命的领导权。
美国能够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给头部精英用武之地。它能给马斯克这样的天才最好的环境,可以打赌,马斯克如果生长在中国,大概率很难施展抱负,因为技术人才大多在为高房价、生不起娃而发愁。
所以,“美国本身其实不行,主要靠收割全世界的人才”等诸如此类的论调,其实是害我们国家,这种论调是对美国整体系统的无知,目前,我们国家进行产业赶超的难度很大,千万不能滋生出自高自大的心态,误判了竞争对手。
END
推荐阅读
十点公社
一个时代的记录
自由评论
只为苍生说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