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信息时代的国家竞争方式(2) ---- 苏联计算机和电子技术发展简史

邓老头 老邓侃大山 2020-11-09

  本系列前篇:

信息时代的国家竞争方式 ---- 从美国“断供”华为说起(1)

   为此,笔者不惜多费一点笔墨,好好介绍一下苏联的计算机和通信发展史。俄罗斯人同样非常聪明,他们的计算机发展完全不像外界想的那样差劲。

  实际上,苏联在计算机方面虽然一直在追赶美国,但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并不太落后,领先欧洲,并且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二战结束后不久,1946年美国的计算机ENIAC震惊了世界,苏联也意识到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但由于不久进入冷战,很多高技术产品禁运,所以苏联一直致力于研究、生产从半导体器件到集成电路芯片,乃至计算机整机等一整套产品。当时的苏联技术并不弱, 1949年就搞出了原子弹只比美国晚四年,1956年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也是明证。

  在1950年,苏维埃乌克兰科学院基辅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谢尔盖•阿列克谢耶维奇•列别捷夫,就领导下属研制出了苏联第一款电子管计算机“MESM”, 它由6000根真空管组成,耗电25千瓦,每秒大约运算3000次。虽然比不上每秒运算5000次的ENIAC,但是它的真空管数量只有ENIAC的三分之一。所以还是相当不错的。

  MESM不仅是苏联第一台计算机,而且是欧洲第一台。

  1953年,尤里•巴兹列夫斯基以及副手鲍里斯•拉米耶夫又设计出“箭”大型计算机,每秒能运算2000次,其浮点运算字长为43位,数据通过打孔机卡纸和磁带输入。磁带、打孔机卡纸或宽打印机也用来数据输出。1954年,“箭”机的设计者们获得了斯大林奖金一等奖。到了1957年,“箭”一共生产了7台。

  由此可见,苏联能独立设计出计算机的人远不止一位。

  在1950~60年代,苏联计算机产业的思路是做自己的技术标准,走自己的路。在这一时期,苏联计算机产业比较完善,整体技术实力仅次于美国。比如Mir-2计算机属于在六十年代研发出来的具有一定先进水平的小型计算机。

  在人工智能和控制论领域,苏联专家维克多•米哈伊洛维奇•格卢什科夫也做出过杰出贡献,他解决了希尔伯特第五问题,多次带领苏联人研制出多种型号的计算机,三次被授予列宁勋章(1967、1969、1975年),并于1974年获得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IFIP)的银色勋章。1996年,在格卢什科夫逝世14年后,为表彰他在科技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国际组织Computer Society授予了他Computer Pioneer(计算机先驱)奖章。

  从1960年到1990年代苏联解体前,苏联还研制出“BESM”、“厄尔布鲁士”、“明斯克”、“ES”、“ SM EVM”、“五边形”、“Hobbit”、“电子BK-0010”等多种计算机型号。其中,有几种是以美国Intel公司和Motorola公司的芯片为核心,模仿PC机研制出来的,在苏联也得到过一定程度的应用。

  苏联甚至还在早起研制过三进制计算机“Сетунь”。这是由苏联科学院院士С•Л•Соболев在1956年发起的项目并研制成功的,原理是基于当时速度更快、可靠性更好的铁氧体磁芯和半导体二极管,这些电子元器件可以组成很好的可控电流变压器,为三进制逻辑电路(正电压“1”、零电压“0”和负电压“-1”或“T”) 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三进制计算机一直在与时俱进地进步。但是到了1970年,由于得不到上级的支持,这个科研项目才不得不无限期停顿下来。

  1981年进入PC时代后,苏联也研制过个人电脑。比如仿造AppleII制造的Agate-4电脑1984年就上市了,如下图所示,是不是看起来很酷?谁说苏联只会制造傻大黑粗的产品?

  作为计算机和通讯产品核心部件的电子技术,苏联也有广泛而巨大的成果。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让人津津乐道的当年米格-25的电子管设计,以此来说明苏联在电子科技发展上的方向错误。

  不过如果我们从电子管、半导体、晶体管说起,就会发现苏联在这方面长期并不太落后于西方。早在1930年代,苏联科学家就已经在半导体物理(固体物理)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最著名的就是约飞(1880~1960)院士。 约飞是苏联物理学家,曾师从于伦琴,十月革命后对苏联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1930年代初,他就指出半导体材料是电子技术的新材料,并和夫伦克耳在半导体的导电性的研究中提出“阻挡层”的概念。他还从开发新能源着眼,研究半导体的光电转换以及半导体致冷,在当时这些都是开创性的工作。

  约飞培养了很多苏联物理学家,发表过几百篇论文。他在1954年写的《近代物理学中的半导体》,1955年就有了中译本,对我国半导体物理的发展曾起了很大作用。

  除了约飞院士外,在1930和40年代,苏联物理学家 Я.Н•弗伦凯尔、Б•达维多夫、В. Е•拉什卡列夫都对半导体物理做出了世界级的贡献。

  除了理论研究,苏联科学家也在工程实践中进行了广泛尝试。在1920年代后期,高尔基城的苏联科学家О.В•卢瑟夫就曾开始尝试在硅材料表面设置4个触点,到1939年他曾写道“......用半导体可建类似三极管的三电极系统”,但是由于战争,他没有最后坚持下去,很多苏联的相关研究也中断了。

  二战之后,随着肖克莱等三位美国科学家在1947年12月16日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发明:晶体管之后,苏联科学家立即跟进,也开创了固体物理的这一新领域。

  在苏联科学家亚历山大•克拉斯洛夫的领导下,以当时才20多岁的苏珊娜•玛多延为主力,苏联НИИ-160 研究所(也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伊斯托克”联合体)于1948年开发成功并投入生产了几个厘米和毫米波段的系列微波硅-锗探测器,以满足雷达、微波无线电仪器及测量技术的需求。由于这项工作,克拉斯洛夫于1949年被授予斯大林奖。

  通过对比就可以发现,美国人第一篇关于晶体管的论文是在1948年7月发表在《物理评论》杂志上的,所以克拉斯洛夫是差不多时期,几乎独立完成了晶体管研制,并不落后于美国。

  1950年代,苏联多家研究所都分别完成了类似的晶体管样品研制,但是遗憾的是,由于保密和部门分割,相互都没有互相公开。不过,这再次证明了当时苏联科技的强大。

  也正是因为此,1953年以后苏联开始自己研发生产二极管和晶体管,并实现了电子管技术的一个重大突破(瓦伦丁•阿夫迪夫,他曾在美国工作过),这些都为苏联在1957年10月4日首次成功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做出了巨大贡献。

  苏联在1960、70年代,在电子技术方面仍有多项世界级的贡献,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介绍了。在苏联纪录片《工业控制计算机》中,介绍过苏联时期以乌克兰自动控制研究所为代表的苏联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在工业控制计算机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

  靠着在电子制造硬件领域的这些成就,苏联在通信领域也并不落后于西方。尤其在无线通信领域,苏联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82年,苏联还利用自主研发的苏联K-340A超级计算机,首次接入了美国主导的互联网(当时还叫Arpanet)。

  写到这里,读者一定觉得这和现在的中国有什么关系?介绍苏联科技成就的内容是不是过多了?

  呵呵,一点都不多。我之所以连篇累牍地介绍当年苏联的成就,是为了前文《信息时代的国家竞争方式 ---- 从美国“断供”华为说起(1)》中说的四个特点:胜者通吃、兼容、软硬件分开、充分商业化,做注脚的。

  也就是说,看到苏联取得了如此辉煌的科技成就,我们必须提出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苏联可以取得如此辉煌的科技成就?

  又为什么在1970年代之后逐渐衰落了?乃至最后越来越抄袭和依附西方的技术?

  乃至最后苏联亡了国?

  请关注本号,关注本系列的下一篇文章。

  关注本号,阅读往期精彩文章:

信息时代的国家竞争方式 ---- 从美国“断供”华为说起(1)
又该说股市了,今年以来我赚了20%,出来嘚瑟嘚瑟!
吐血奉献:一文讲透港股打新!
一个猪头一样的富二代,是怎么在十几年里搞垮一家大公司的
武汉的这个消息,将会彻底调整我国的防疫思路!
乐视网退市!写篇文章纪念一下
从一个独特角度,预判粮价和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
连花清瘟 vs 瑞德西韦:中西药的一场精彩PK
假如实际收入下降一半,大多数人将怎样生活?
为什么我们不能学习韩国的抗疫经验,用于黑龙江呢?!
房租是怎么把人逼疯的
邓元杰精彩文章汇总(2020年5月1日前)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可关注本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